學會這兩個方法,讓你成為優秀的寫作者

學會這兩個方法,讓你成為優秀的寫作者


提起寫作,你可能會想“我又不靠文字吃飯,這重要嗎”,事實上,小到發朋友圈、寫郵件,大到做演講、做報告,寫作能力都是我們“行走江湖”的必備技能。

那怎樣才能提高寫作能力,讓自己的表達更吸引人呢?

今天我們就請到了一位寫作高手——財新總編、《30天認知訓練營》主理人王爍老師,給你一套通用的寫作工具。相信下次你也能做到妙筆生花。


減 法 式 寫 作

管理學宗師德魯克說,人獲取信息分兩種,一種是讀者,主要靠閱讀獲取信息;一種是聽者,主要靠傾聽獲取信息。

在美國總統中,艾森豪威爾是讀者,林登·約翰遜是聽者。很少有人同時是讀者和聽者。讀、聽無所謂高下,不錯配就行。你得知道自己是讀者還是聽者,相應自我管理。

這是講輸入一端。我看另一端,輸出,也分兩種人,一種是作者,一種是講者。

同時精通寫與講的人少而又少。即使天才人物如我們以前講到的20世紀經濟學、政治學大家赫希曼,也選擇從哈佛逃走,跑往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

因為他寫作第一流,講課卻是災難,在普林斯頓不用講課。前不久有朋友對我說,羨慕你會寫。我說,羨慕你能講。

中國人重視寫作,卻很少有可用的中文寫作指引。我少年時代讀過《文心雕龍》《人間詞話》,四個字,美輪美奐,可看完還是不懂怎麼作文章。

我獲取的寫作營養主要來自英文世界的寫作指引,從傳統經典的《風格的要素》,到《經濟學人》雜誌的寫作規範指南,到暢銷小說家斯蒂芬·金的《論寫作》,再到威廉·慈恩瑟的《論會寫》。

英語世界的文法家們一脈相承,看法相通:

第一,好文章得清楚、簡潔、準確;

第二,要把事講清楚,所以要多用動詞和名詞;要少做形容,所以要剋制使用形容詞與副詞;

第三,能用大白話說清楚的事,不要用術語;

第四,能刪掉的都刪掉;

第五,寫作是手藝活,大量訓練最重要,要多寫;

第六,修改是寫作的真正機密,得多改。下筆千言倚馬可待,就算有也是天才的事,你可指望不上。

中國人如我,第一次讀到這些,往往頓悟,醍醐灌頂。中國人的寫作傳統是加法,具體怎麼加就沒有指南:文章天成妙手偶得,怎麼得的不知道;七寶樓臺揮手而就,怎麼揮的沒看見。運用之妙,在乎一心。這類見解妙到毫巔,對凡人沒有用。

寫作不應只是天才的事。天才可遇不可求。你沒法把普通人變成天才作家,但把他變成合格的作者則是可能的。

羅丹說把不需要的那些石頭全鑿掉,剩下的就是雕塑。

英文世界的寫作建議亦然:別寫沒用的東西,別寫沒必要的東西,別寫華而不實的東西,如果寫了就全刪掉,剩下來就是合格文章。

它有多好,取決於你想說的內容有多好。

減法式寫作+多寫+多改,肯定能將你變成合格作者。


加法式寫作與經典文體

不過,除了減法,談寫作還是不能不談加法。夫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得文質彬彬才好。知道不能怎麼寫之外,你還得知道怎麼寫好。

平克(Steven Pinker)的著作《風格感覺》(The Sense of Style: : The Thinking Person's Guide to Writing in the 21st Century)就是本專講做加法的寫作書,正面講怎麼寫。

平克是美國認知科學家、語言心理學家,一流作者,拿過普利策獎。他認為傳統寫作指南過於拘泥,已經過時,志在以認知心理學的最新成果,系統重理寫作指引。本書書名《風格感覺》暗戰經典《風格的要素》,而副題為“21世紀寫作指南”,則展露雄心。

英文與中文有別,但人類認知機理則相通,書中大多數寫作建議也適用於中文寫作,有普適性。

“將網狀的思想,通過樹狀的句法,用線性的文字展開。”

平克一句話道盡寫作之難,也打開了寫作之門。腦海裡千頭萬絮,心中萬馬奔騰,如何收攏、馴服,化成邏輯嚴謹、錯落有致、有理有力有節的文字?

平克介紹了一種寫法,叫作經典文體,有這麼幾個特點:

第一,以視覺為中心來組織敘述結構。

視覺在這裡是個比喻。作者之所以有話要寫,是因為他“看到”了讀者還沒看到的東西,於是引導讀者的注意力,一路看過去,“歷歷在目”。作者為讀者打開窗戶,並不直接把真相喊出來,而是呈現出來,讓讀者自己發現。

經典文體不是獨白也不是宣言,不是作者情緒的宣洩,也不是單方面宣佈宇宙真理。它明快但不直白,不會按部就班告訴你一二三。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這是直白文體;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但遲到的老鼠才吃得上奶酪。這才是經典文體。

作者寫到這裡,讀者看到這裡,隔著時空相視一笑,悠然心會。

第二,注重韻律。

好文章必是可讀的,不僅是指可閱讀,而且指可朗讀。

意義相近的話,儘可能選上口的那個詞;造句時儘可能用短句,如有長句,首先要想如何轉換為短句。反過來說,長句不用則已,要用就用到出人意外有新鮮感為止。

如果文章裡全是一口氣讀不完的長句,你早就把它放下了;但如果多是短句,偶爾讀到長句,你會知道這是作者特地給我發的信號,要停下來用心接收。

第三,是用詞。

術語、官話、套話氾濫,不見得是作者故意要隱藏重要信息,而是因為人皆有之的認知侷限。

大腦工作內存同時只能注意三四件事,為了擴展處理能力,只好使用組塊,給信息歸類貼標籤,反覆疊加。這是大腦擴展處理能力擴展的辦法,但也給讀者理解造成麻煩,作者懂的標籤讀者可不一定懂。

這不是作者簡單換位到讀者立場就能解決的,因為作者囿於自己的既有認知,並不知道讀者不知道什麼。

怎麼辦?有條件的話,請人先讀一遍。你再會寫作也需要個編輯。白居易請老嫗讀自己的詩,就是此理。沒編輯的話,自己朗讀幾遍,念不通的話,一定有問題。

此外,關於語詞的淘汰與傳承,傳統寫作指南太教條,對新詞太過苛刻。英文的傳統寫作指南基本上都是拒絕使用新詞的。但是語詞是活的,它每天都在被創造出來。語言都是雜種,沒有純潔性這回事,所以好作者總要留意新詞。

但另一個事實是新詞存活率極低,絕大多數很快死去,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才能流傳。 好作者必須對哪些新詞能夠存活下去有判斷,這叫作語感,但無把握則首選舊詞。 以我自己為例,每年進入自己語彙集的新詞不會超過十個。

奧威爾和丘吉爾都說過類似的話,用新詞是冒險,要用就要用得極為貼切,否則不如用老詞,因為後者在無數人數百年的使用中早已千錘百煉過。

最無聊是用半新不舊的詞,連冒險都不是,就是趕時髦晚了一步而已。我猜“後真相”這個詞經得起時間考驗,但“神馬都是浮雲”,它已被證明就是個浮雲。

第四是句法。

西方文字是從句套從句,極端情況下一頁紙只有一段,一段只有一句話。中文沒這麼誇張。

無論中文,還是英文,大腦認知邏輯是一樣的。平克說,要先易後難,把最複雜最難的內容放在句子結尾。先易後難對讀者的認知負荷要求最小,讓讀者面對最難內容時,已經掃清了障礙。

第五是文法。

平克稱之為“連貫性之弧”。開宗明義之後,如何展開話題,起承轉合,謀篇佈局?平克借用大哲休謨的概念,將連貫之弧分解為三種主要關係:相似、鄰近、因果。

所謂相似,就是並列、對比、層層遞進這類平行結構,一二三四,綜上所述,一方面另一方面,等等。

鄰近主要指時間順序,順序倒序插序之中,首選順敘,它對讀者的認知負荷要求最小。插敘或者倒敘,不僅要用的謹慎,更要達到特別的目的,使讀者在按照時間順序的敘述中,意識到這是作者再一次給我發來的信號。

因果關係,則不只是狹義的因為、所以,平克還把反駁和限制也視作文法中的因果關係,例如除非,儘管,但是,等等等等。

學會這兩個方法,讓你成為優秀的寫作者


總結一下:

合格的寫作者首先要追求做減法;要把合格的寫作者變成好作者,就要學會做加法。

做加法的智慧,我在平克的這本《風格感覺》受到了啟發,也推薦你看看。這本書已經在得到App中上架了,電子書會員可以免費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