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其中的雨為什麼讀(yù)?

半支蓮6


這個其實是很有意思的一個古文現象!古文中並沒有現代白話文中那麼多的詞語和字,所以在表意方面更傾向於“意會”,而不是字面意思。

著名的典型案例就是一個齊國的國君問他的軍師一個問題,那軍師點頭一笑,說:“然”。 那國君就回去琢磨了半天想這個然到底是同意還是反對,結果就積勞成疾了,彌留之際就把自己考慮的答案和軍師說了,問軍師當時是不是這個意思,那軍師呵呵一笑:“然”。那國君就斷了氣。

這個故事也是在告訴我們,古代並沒有非常準確表達意思的字詞,所以像問題中“雨雪霏霏”的“雨”也是這個情況,並不是字面的雨,而是形容雪下的非常大,像下雨一樣密密麻麻的。因此這個字解釋通“浴”,與“浴血奮戰”中的詞義相似,因此也就讀四聲。

像這種古代詩文、文言文都不能通過一個字一個字的解釋去理解的,要結合上下文和背景,才能準確理解詩詞中的某一個字的具體含義。


FebTang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選自《詩經 采薇 小雅》,這是《詩經》三百篇裡最好句子。“雨”讀yu,第四聲,動詞“下”的意思。要弄懂“雨”的讀音和詞性,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要弄懂“雨”的讀音,做名詞還是動詞,得看後面“霏霏”的意思。從詞的本義出發,此處“霏霏”的意思是雪花紛落的樣子。當然也有形容“雨雪”煙雲盛密貌,因此“霏霏”也可以形容“雨”,比如范仲淹《岳陽樓記》裡有“若夫淫雨霏霏”,但這個“雨”必須是連綿不斷的下個不停,有煙霧狀;或者像江南春天的梅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全籠著一層薄煙”,朱自清筆下這樣的“雨”可以是“霏霏”。但《采薇》是一首北部的軍旅民歌,薇菜從發芽到長成青苗到根都老去,戰士還沒有回到家鄉,反映的是周朝一個普通的士卒在北方戍邊思念家鄉,青春在沙場上蹉跎,晚年才回到家鄉的哀嘆。北地苦寒,朔風泠冽,而非江南煙雨,用“下雪”,用紛紛揚揚的大雪,而非“雨加雪”,更能描述和體現北部地域的特徵!

二、要從主人公的情感出發,理解這個“雨”的讀音和詞性。這幾句詩的後面是:“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主人公為什麼傷悲?因為離家時還是像楊柳那樣的青蔥少年,如今回來,已是“鄉音無改鬢毛衰”,落在頭上的是雪花還是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的滄桑鉅變,不是“雨”能表達了的。以樂景寫哀倍增其哀,以哀景渲哀也是“雪上加霜”啊!

三、要從季節的變換,光陰的流轉賦予的象徵意義出發,理解“雨”的讀音和詞性。年輕的時候被徵入伍,告別家鄉,是楊柳依依的春天,送行的隊伍裡也許還有自己心愛的姑娘,雖有萬般的不捨,但心裡還是溫暖的;如今歸家,卻是大雪飄飄的寒冷冬季,爹孃是否還在,伊人是否安好,“行道遲遲”,為什麼腳步如此緩慢,“近鄉情更怯”啊!所以“雨雪”隱去了“雨”,突出了“雪”,用“雪”代表冬季,用“雪”來象徵一個人生命的冬季!

四、“雨雪”的“雨”做動詞,在以後的文章時有所見。比如《蘇武傳》裡:“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旃毛並咽之。”就是天“下雪”,結合下句的“齧雪”,所以不是既下雨又下雪的意思。

因此對古典詩文的讀音和詞義的理解,我們務必要聯繫上下文和整個文章的內容來理解,不可斷章取義。還要從詞的本義出發,準確地把握古人遣詞造句的良苦用心,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許多象徵意義都是約定俗成而一脈相承,這些約定俗成的意象,可以幫助我們揣摩文字背後蘊藏著的豐富內涵。(本人原創作品,歡迎大家斧正![玫瑰][玫瑰][玫瑰])





阿眉的隨筆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兩句出自《詩經·小雅·采薇》,算得上是《詩經》最為著名的詩句之一。

從《采薇》的整體的內容上看,應當是將士戍役勞還時所作。詩中表現出了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 其中,雨(yù),音同玉,為 “下” 的意思,這裡作動詞用,“雨雪”即為下雪的意思。當然,你也可以理解為遇到大雪天。雨(yù)和“遇”也同音,理解為遇到,遭遇之意。

這兩句詩是可謂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前句以依依的楊柳來象徵離別的不捨,後句用大雪紛飛來形容歸來的淒涼。詩句在歸鄉的有限畫面中,以時空的變換及強烈對比表現出難以言喻的人生遭際及感慨。

同一個“我”,有“昔往”“今來”之分;同一條路,有“楊柳依依”的離情別緒與“雨雪霏霏”的冷寂淒涼之別。在這一“往”一“來”之中,有回憶,有嚮往;有邊關,有故鄉;有苦難,有希望;有信念,亦有情長。在有限的景色中卻能飽含無限的情思,情景交織,給人以心靈的觸動。

我想,這也就是這短短兩句詩行歷來為人所稱道所喜愛的原因吧。



三昧養生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出自《詩經·小雅·采薇》,該句與其前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是《采薇》中的千古名句。

全句用現代漢語翻譯過來後的意思是: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歸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

其中“雨雪霏霏”的“雨”讀作“yù”,結合全句看,“雨”作為動詞,“雨雪”是指下雪大得像下雨一般,旨在形容雪特別大。

從全句來看,“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構造了一幅雪中歸路人的悽美畫境,與前句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構造的一幅初春出征的輕柔歡快的美景形成鮮明對比。回想當初出門遠征時還是春天,楊樹柳樹隨著春風依依飄揚,可是如今歸來時,已經是大雪紛紛的冬天。通過這種對比,把背井離鄉在外征戰的歸人,他們的經歷和歸思書於不言之意境中。


文螢之


這句詩詞節選自《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獫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詩詞節選的:“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屬於寫景記事的寫景句,抒發傷感情懷,邊關戍駐,卒感虛耗生活,紛飛的雪鋪蓋了大地,心中思念的情懷黯然神傷。此處的雨雪霏霏中的“雨”念四聲,作為動詞用,由於生活在詩人的朝代,雨雪表達的比較準確,沒有含糊不清,雨雪表示下雨一樣的下大雪,表達的是雪下的很大很大,非常密稠。





平凡的樸實人


雨,現代文一般情況下是名詞,雨水,讀第三聲。

此處的“雨”,是名詞作動詞,在古文中“雨”常常名詞作動詞用,作動詞用的時候讀作第四聲,“雨雪”就是下雪的意思。漢代樂府名歌《上邪》中有一句“冬雷陣陣,夏雨雪”,其中的“雨”也是一樣的意思,同樣作動詞用,讀第四聲。

此句出自詩經中的《采薇》,全句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意思是:當初我離開時,是楊柳依依春光正茂;如今回來卻是大雪紛紛寒冬凜然。





小遠2020


這首詩出自《詩經》中的《采薇》,分為六章,描寫的是卸甲退役的一個戍卒在返家途中的心路歷程,道路泥濘,崎嶇坎坷,邊關漸遠,鄉關漸近,他踽踽獨行遙望家鄉,撫今憶昔,思緒紛繁,百感交集。此詩就是三千多年前一個久戎之卒的追憶唱嘆之作。其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意思是: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曼舞;如今退役歸鄉來,大雪飄飄冷風襲人。抒發的是他內心的傷感和悲情。其中的“雨”,讀yu,音四聲,作動詞用形容下雪。




蔚然成林4


這個名句是詩經《采薇》中的兩句。

全句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翻譯過來就是說“回想當初出征時候,楊柳依依,隨風飄蕩;如今我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舞。”在這裡,“雨”本來是名詞,現在活用作動詞了,這種現象叫詞類活用,“雨雪”就是“下雪”的意思,名詞活用作動詞或動詞活用作名詞多般要破讀為第四聲,以區別於正常用法,其他類型的詞類活用多般不用破讀。所以這裡的“雨”應讀第四聲。


後來先生0209


“山無稜,天地合,冬雷震震夏雨雪”

“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這裡的雨做動詞,以為下雨、落下的意思。

在古文中如果兩個名詞連用,既不是非並列關係,也不是修飾關係,其中必有一個名詞變成了動詞。

為了區別,做動詞的這一個名詞會改變讀音。比如雨[yù]雪霏霏、王王[wàng]天下……

所以我想《還珠格格》裡紫薇她媽大明湖畔的夏雨荷,極有可能叫夏雨[yù]荷~你懂的~


詩魔獨孤求踹


這裡有一個規律,名詞做動詞用的時候,讀第四聲,比如“衣錦還鄉”的“衣”,本來就名詞衣服,讀第一聲,這裡用作“穿衣服”,帶了一個動詞“穿”,就臨時變成了動詞。再比如“冠”,本意是“帽子”,名詞,讀第一聲,如果讀第四聲“冠”,就是動詞“戴帽子”,或者“戴著”,例如“衣冠禽獸”和“冠名權”,前者讀第一聲,後者讀第四聲。

也有極少數動詞臨時作名詞的,也讀第四聲,例如“騎”,“騎馬”的“騎”,動詞,讀第二聲,“鐵騎”的“騎”,讀ji,臨時作了名詞,讀第四聲,“騎兵”的意思。還有動詞的一般用法,臨時用作使動的,也要“變聲”,例如“飲”,“餐飲”、“飲水”,讀第三聲,“飲馬河邊”的“飲”,讀第四聲,“讓(使)馬在河邊喝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