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足的江南為何會形成耕讀文化?

生於藹慶堂


我們先看耕讀文化的發展,在我國曆史悠久,關於耕讀關係的認識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把學稼學圃當作小人的事,說“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與孔子同時的依杖荷條的“丈人”則諷刺孔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孟子主張勞心勞力分開,“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被孟子批判的農家學派許行則主張“賢者與民並耕而食”。後世形成兩種傳統,一種標榜“書香門第”,“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看不起農業勞動,看不起勞動人民;一種提倡“耕讀傳家”,以耕讀為榮,敢於衝破儒家的傳統。

江南地區的發展,得益於兩次中國政權的南移:一次是西晉末年的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一次是南宋的靖康之恥、建都南京。兩次文化重心南下使得長江流域文明獲得新生和發展,並在南宋達到空前的繁盛。

什麼是耕讀文化?,所謂“耕讀文化”,即是耕與讀的結合,既耕且讀或半耕半讀。“耕”就是擁有一定的田地而進行農業勞作或象徵性地勞作,“讀”就是讀書識字明禮。耕讀文化包括耕讀傳統、耕讀傳家等。耕讀傳統我們可以把之理解為一個範圍更廣的詞,大可以指國家層面,小可以指家庭層面;耕讀傳家,主要是針對家族或家庭來講的,耕是衣食生存之本,讀是立身進取之本,即所謂“耕可致富,讀可榮身”。

最根本的原因是耕讀文化是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的產物,政治上我國封建專制制度要求了必須實行這種經濟模式,來維護統治,再加上儒家思想的影響,才造就了耕讀文化。









獨孤求敗谷


首先,我們要了解江南指的是哪裡?

江南,從字面意義上講,但凡符合“長江以南”這個條件的,都有資格被稱作“江南”。早期的“江南”,更多時候,指的是長江中游以南、南嶺以北的這一區域,即今天的湖北中南部至湖南一帶。自東吳、東晉至於南朝,南方政權皆以建業/建康(今天的南京)為政治中心,數百年的分裂,使得“江南”一詞在當時的語境中,增加了“江南政權”這一層含義。而作為江南政權的核心統治區域,以今天南京為中心的長江下游地區,稱為“江南”。

何謂“耕讀文化”?中國古代一些知識分子以半耕半讀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耕讀傳家”、耕讀結合為價值取向,形成了一種“耕讀文化”。過耕讀生活的知識分子主要有三類:一類是讀過書的農莊主、較富裕的自耕農;一類是隱士,有文化而不願做官,或不能做官;一類是政府官員,他們中不少人有耕讀生活經歷,做官後仍關心農業生產,有農業生產知識和實踐經驗,熱心農業技術推廣。

那麼,富足的江南為何會形成耕讀文化?

1、江南以耕讀為榮,認為耕讀結合是高尚的事情!

2、江南的“耕讀文化”是“耕”與“讀”的結合,是半耕半讀的世外桃源。特別是南宋遷都臨安,偏安江南,大力提倡“耕讀”結合。耕以養生,讀以明道。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耕讀傳家,既學做人,又學謀生。

3、半耕半讀,亦儒亦農,既是一種生產、生活方式,也是一種鄉村教育形式。“耕讀文化”的內涵是將田園山水與耕讀生活相結合,到達親近自然,寄情山水,亦耕亦讀,通達義理的境界,是儒家“進則平治天下,退則獨善居身”和道家“復歸返自然”的人格體現,是古代江南士人階層陶情冶性的寄託。

耕讀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是中國特定的農耕時代的文化產物。特別在江南一帶的耕讀文化,更是有著自己的特徵,也由於江南的自然氣候的關係,一年四季分明。江南農民可以利用下雨天,或者是遇到農閒的時候,通過半耕半讀,以此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這也是一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文化理念。耕讀,使貧困者可以學點認字知理的知識;家有財產者可能請私塾家教,教其子女讀書成才。耕可致富,讀可榮身,是當時農耕時代的農民的一種最好的既耕又讀的生活方式。

晴耕雨讀,是一種具有詩意的生活。《圍爐夜話》有語:“耕所以養生,讀所以明道,此耕讀之本原也。”晴耕雨讀,正是這種“耕”與“讀”的兩者相互聯繫的具體表現。耕讀文化使鄉人,在精神上得到安慰、理解,同時面對書本的世界,產生無限的信心與希望。由此,使鄉人的生活溫暖起來,情感豐富起來,意趣滋潤起來。

所以,富足的江南為漸漸就形成耕讀文化!


大江侃歷史


人們對江南總是充滿好感,小橋流水、紅魚紫蟹、亭臺樓閣、旖旎風光,常常讓人鍾情,令人神往。那麼,江南究竟在哪裡,江南的文化版圖如何界定?實際上,文化的存在必須依託特定時代與環境。因此,研究文化要有時空座標,否則難以道說、難觸實質。

  從地理概念的角度來看,江南區域時大時小,小到環太湖流域,即“蘇錫常”和“杭嘉湖”,大到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流域,即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等廣大長江中下游以南區域。所謂“耕讀文化”,即是耕與讀的結合,既耕且讀或半耕半讀。“耕”就是擁有一定的田地而進行農業勞作或象徵性地勞作,“讀”就是讀書識字明禮。耕讀文化包括耕讀傳統、耕讀傳家等。耕讀傳統我們可以把之理解為一個範圍更廣的詞,大可以指國家層面,小可以指家庭層面;耕讀傳家,主要是針對家族或家庭來講的,耕是衣食生存之本,讀是立身進取之本,即所謂“耕可致富,讀可榮身”。

中國的耕讀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它影響了中國農學、中國科學、中國哲學,使知識分子思想接近人民,養成務實的作風


瘦瘦歲月


耕讀文化的形成是需要具備一些客觀條件,而富足的江南是中國古代社會具有天然優勢的地域。江南這片在富饒的土地是孕育“耕讀文化”的搖籃。

江南富足和文化發展的歷史原因。

自古以來,江南地區一直是中國的經濟中心之一。其優越的地理環境這個客觀因素,在農耕發達的古代社會,是經濟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由於古代諸多的戰亂使得出現了諸如“衣冠南渡”這樣大規模的人口南遷,從而令許多士族階級在南方地區落地生根,奠定了南方地區文化發展的基礎條件。不但經濟中心向南方轉移,隨著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出現並生活在南方,使得文化中心也在轉移。



耕讀文化的起源。

所謂“耕讀文化”,是中國古代一些知識分子以半耕半讀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耕讀傳家”、耕讀結合為價值取向,形成了一種“耕讀文化”。

對於耕讀的認識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把學稼學圃當作小人的事,說“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孟子主張勞心勞力分開,“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被孟子批判的農家學派許行則主張“賢者與民並耕而食”。後世形成兩種傳統,一種標榜“書香門第”,“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看不起農業勞動,看不起勞動人民;一種提倡“耕讀傳家”,以耕讀為榮,敢於衝破儒家的傳統。



“耕讀文化”的出現和發展。

在中國古代社會,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自然經濟條件之下,“耕讀傳家”只有有著穩定的經濟基礎和生活保障的家庭才具備這種條件。

江南之地的富饒,是農耕得以大規模發展的重要土壤。而由於歷史戰亂等原因,知識分子的南遷也令江南這片土地擁有了文化發展的種子。這種客觀條件上的一拍即合是“耕讀文化”出現的前提條件,也是必然原因。



“耕讀傳家”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讀過書的農莊主,有著較好的經濟實力,擁有讀書受教育的機會。一類是有著文化卻不願或者不能做官的隱士。還有一類是當官的,他們擁有著耕讀生活的經歷,並且將耕讀的生活繼續維持和發展的。以上三類人都擁有較高的文化基礎以及穩定的經濟來源,這是“耕讀傳家”必須具備的。

滿足這種條件的顯然更多的出自經濟和文化中心的江南地區。


月關略萌


江南一詞早見於唐。唐置江南道,後又分為江南東西道。宋置江南路。清初置江南省。其所轄之地,廣狹不同。

從地理概念的角度來看,江南區域時大時小,小到環太湖流域,即“蘇錫常”和“杭嘉湖”,大到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流域,即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等廣大長江中下游以南區域。所謂“耕讀文化”,即是耕與讀的結合,既耕且讀或半耕半讀。“耕”就是擁有一定的田地而進行農業勞作或象徵性地勞作,“讀”就是讀書識字明禮。耕讀文化包括耕讀傳統、耕讀傳家等。耕讀傳統我們可以把之理解為一個範圍更廣的詞,大可以指國家層面,小可以指家庭層面;耕讀傳家,主要是針對家族或家庭來講的,耕是衣食生存之本,讀是立身進取之本,即所謂“耕可致富,讀可榮身”。


晴天閒人


因為只有衣食無憂,遠離戰火,人們才能靜下心來讀書,江南正是這麼一塊風水寶地。


行在山水間


從封建社會本質開始,以農為主,以工為輔,耕為本務,讀可榮身的價值觀念根深蒂固!


新史說


因為中國是個農業大國。富裕的家庭為了讓孩子們有出息,從小培養從私塾學堂,大部分都是自學。就是在城裡經商的家也在農村。土地是他們的經濟支柱。所以才出現了耕讀之家的現象。


用戶老聲西湖


戰爭,北方漢民及士族南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