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高晓松说郑成功是倭寇这件事?日本人怎么看郑成功?

高晓松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大腕,他有自己的立场,所处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也和大多数的民众不大一样,有的话说出来,大家可以采用包容的态度,感受一下不同视角。但在郑成功这件事上,他确实有失偏颇。

怎么看高晓松说郑成功是倭寇这件事?日本人怎么看郑成功?

郑成功之所以会被戴上“倭寇”的帽子,无非是因为他的母亲田川松是日本人。但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有什么样的父母,不是任何人可以决定的,一个人可以决定的是自己的善心。

田川松出生在肥前平户岛,田川松的父亲在她幼年就去世后,她的母亲改嫁,养父是华侨铁匠翁翊皇。从小时候开始,田川松就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后来在面对敌人的侮辱时,田川松才会如此贞烈。

因为这四分之一的血统就能认定郑成功是“倭寇”吗?倭寇就等同于所有的日本人吗?

可能高晓松弄错了这个概念。

倭寇是指13世纪到16世纪之间,在中国沿海地区以及朝鲜半岛沿海地区有着侵略行径的强盗集团。倭寇本来就是犯罪组织,和出生地无关,况且到了明朝中后期,有很多江浙地区的流民也加入到了倭寇集团之中。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土生土长的福建人,他是一个海商兼海上走私集团的头目。郑芝龙一共娶了5位夫人,田川松是第二位夫人。

1624年夏季的一天,即将临产的田川松在平户一处名为“千里滨”的地方捡海贝和海菜,她突然感觉到疼痛难忍,赶紧找到一块岩石坐了下来,很快就生下了郑成功,现在这块石头还被称为“儿诞石”。

怎么看高晓松说郑成功是倭寇这件事?日本人怎么看郑成功?

郑成功的童年是在日本平户度过的,在7岁这一年,他告别了母亲,回国住在福建南安安平镇。但是日本当局对郑芝龙的势力是很重视的,合作之时也多有忌惮。他们一直将田川松作为人质困在日本,田川松为了能够回到丈夫身边,不得已留下了次子七左卫门在日本,她一个人千里迢迢坐船来到福建,就为了和丈夫、长子团聚。

1644年,明朝灭亡,郑芝龙一家拥戴明唐王朱聿键,当时郑芝龙的兄弟侄子都在观望,没有敢立刻表态,只有郑芝龙第一时间表达了立场,并且义无反顾地以身许国。

郑芝龙是硬气的,而郑成功比他更加刚烈。郑芝龙后来无奈降清,多次劝说儿子放弃对抗一同投降,但郑成功就是不愿意。郑芝龙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已经将“初心”忘记,而倔强的儿子任在坚守着。郑成功多次劝说父亲,甚至跪在地上请求:“老虎不可离开山林,鱼儿不能离开湖水。老虎离开山林就会失去它的威严,鱼儿上岸就会被击杀,父亲,您一定要三思啊!

郑芝龙恼羞成怒,郑成功丝毫不肯妥协,对父亲道:“

从来都是父教子以忠,未闻教子以贰。”为了表达决心,郑成功还写了一篇“教父篇”,要求父亲自爱。

忠孝难两全,这是历史上最为典型的例子。郑成功若选择了孝,那便是不忠,若选择了忠,那必须与父亲划清阵营。后来朱聿键及其后妃、子孙全部遇难,郑成功要求全军披麻戴孝,为已故皇帝设灵堂。

清军南下,郑芝龙闻风而逃,田川松不愿一同逃走。后来郑芝龙被捉,在清军的要挟之下不得不随军北上,而当清军在郑氏老家发现了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松,想要将其一同带走时,田川松誓死不从,不愿做敌人要挟儿子的棋子。她毅然用剑剖腹自尽,终年45岁。

怎么看高晓松说郑成功是倭寇这件事?日本人怎么看郑成功?

郑成功在知道母亲被杀之后非常悲痛,他率军赶往安平奔丧,料理完母亲的后事之后,他一把火烧了自己的儒服和儒冠,发誓要终身抗击清朝,为明朝献身。父亲被清军带走,母亲在清军的胁迫之下自尽,面对这样的国仇家恨,郑成功那个时候才刚刚22岁

田川松是一个日本女人,但她对“礼义廉耻”的理解,远远高于当时大部分中国人。这样的烈女子,无论她的国籍,被冠上倭寇之母,难道不是对英雄的亵渎吗?另一方面,如果不是田川松7年对郑成功的教育,他会时时记得“忠义”二字,对父亲的决定激烈反抗吗?

今天你如果去日本长崎郑成功纪念馆,那里的老百姓会告诉你,郑成功是我们两个国家的民族英雄,没有必要为此争执。

很少有人知道,郑成功在日本人心目之中的地位,他被日本人称为“日本出生的亚洲英雄”。300年过去了,如今长崎平户市的市民们,都因为郑成功童年在这里度过而感到骄傲。

在平户市的郑成功纪念馆之中,还竖立着郑成功母子的雕像。当地人觉得,郑成功童年没有父亲的陪伴,就像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样,7岁离别母亲之后,也是孤零零的。以牺牲弟弟为代价,终于可以一家团聚了,但没多久母亲有自杀了。郑成功坎坷的人生让日本人对他非常同情,相比于英雄光环,他们更专注于这位英雄的心路历程。平户市市民为了纪念这段母子之情,捐款修建了这座母子像。郑成功胞弟七左卫门的后人也在这里平平静静地生活着,深受当地人的尊敬、

怎么看高晓松说郑成功是倭寇这件事?日本人怎么看郑成功?

看到日本人如此敬重我们的民族英雄,而中国人却一口一个倭寇的“污蔑”他。这句轻飘飘的话,从高晓松嘴里说出来,也许是玩笑,也许只是过一个嘴瘾,但对于很多珍视这段历史的中国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伤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