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靈寶宗壇與正一宗壇、上清宗壇並稱為符籙三山

歷史上,閣皂山靈寶宗壇與龍虎山正一宗壇、茅山上清宗壇並稱為符籙三山

靈寶派出現的時間大致與上清派同時,以傳授洞玄靈寶部經而得名。

自從漢末黃巾失敗,張魯降曹後,曹操令天師部眾北遷,天師道眾逐散佈天下。魏晉時期,由於統治者對道教活動的限制,五斗米道的發展暫時停滯。但是社會上的一些散落各地的天師道教徒仍然十分活躍,漸漸形成了一些新的道派。

歷史上,靈寶宗壇與正一宗壇、上清宗壇並稱為符籙三山


歷史上,靈寶宗壇與正一宗壇、上清宗壇並稱為符籙三山


歷史上,靈寶宗壇與正一宗壇、上清宗壇並稱為符籙三山


歷史上,靈寶宗壇與正一宗壇、上清宗壇並稱為符籙三山


歷史上,靈寶宗壇與正一宗壇、上清宗壇並稱為符籙三山


歷史上,靈寶宗壇與正一宗壇、上清宗壇並稱為符籙三山


歷史上,靈寶宗壇與正一宗壇、上清宗壇並稱為符籙三山


歷史上,靈寶宗壇與正一宗壇、上清宗壇並稱為符籙三山


歷史上,靈寶宗壇與正一宗壇、上清宗壇並稱為符籙三山


歷史上,靈寶宗壇與正一宗壇、上清宗壇並稱為符籙三山


歷史上,靈寶宗壇與正一宗壇、上清宗壇並稱為符籙三山


歷史上,靈寶宗壇與正一宗壇、上清宗壇並稱為符籙三山


歷史上,靈寶宗壇與正一宗壇、上清宗壇並稱為符籙三山


歷史上,靈寶宗壇與正一宗壇、上清宗壇並稱為符籙三山


歷史上,靈寶宗壇與正一宗壇、上清宗壇並稱為符籙三山


歷史上,靈寶宗壇與正一宗壇、上清宗壇並稱為符籙三山


葛玄、葛洪祖孫二人並稱為葛家道,葛家道典籍秘法為夏禹或帝嚳所授或所傳,且出世年代較早,是可以從書中反映的時代思想特徵來斷定的。 儘管靈寶經書出現的時間較早,但其卷帙一直較少,流傳也不廣。直到繼楊羲、許謐造作“上清經”之後,葛巢甫以古《靈寶經》為基礎,加以附會引伸,造作出大批“靈寶”類經書,才使其卷帙有所增加。

也正是在葛巢甫等大量造作“靈寶經” 的基礎上,才逐漸形成以此經書命名的靈寶派。

歷史上,靈寶宗壇與正一宗壇、上清宗壇並稱為符籙三山


歷史上,靈寶宗壇與正一宗壇、上清宗壇並稱為符籙三山


歷史上,靈寶宗壇與正一宗壇、上清宗壇並稱為符籙三山


歷史上,靈寶宗壇與正一宗壇、上清宗壇並稱為符籙三山


歷史上,靈寶宗壇與正一宗壇、上清宗壇並稱為符籙三山


歷史上,靈寶宗壇與正一宗壇、上清宗壇並稱為符籙三山


歷史上,靈寶宗壇與正一宗壇、上清宗壇並稱為符籙三山


歷史上,靈寶宗壇與正一宗壇、上清宗壇並稱為符籙三山


歷史上,靈寶宗壇與正一宗壇、上清宗壇並稱為符籙三山


歷史上,靈寶宗壇與正一宗壇、上清宗壇並稱為符籙三山


歷史上,靈寶宗壇與正一宗壇、上清宗壇並稱為符籙三山


歷史上,靈寶宗壇與正一宗壇、上清宗壇並稱為符籙三山


歷史上,靈寶宗壇與正一宗壇、上清宗壇並稱為符籙三山


歷史上,靈寶宗壇與正一宗壇、上清宗壇並稱為符籙三山


靈寶派,亦稱閣皂宗、葛家道。由葛玄創立,是產生於東晉末年的一個道派,活躍於江南一帶,本山為閣皂山,與上清派的出現時間大體相同。該派是以信奉和傳承《靈寶經》系而形成的教派,也因主傳與主修《靈寶經》系而得名。

靈寶派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藉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度眾生。至唐代,靈寶經法、修煉理論漸為上清茅山派所吸收。北宋金元時期閣皂山靈寶宗壇與江西龍虎山正一宗壇、江蘇茅山上清宗壇為符籙三山。

道教經典中,“靈寶”一詞最早見於《太平經》,原為神靈寶貴之意。葛巢甫以《靈寶五符》為主要思想素材,造構《靈寶經》《靈寶經》30餘卷,並臚列一個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後嗣的傳經系統。至南朝宋時,陸修靜“更加增修,立成儀軌,於是靈寶之教,大行於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