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陳志寬:中國芯歷史的“奇點”

對話陳志寬:中國芯歷史的“奇點”

順勢、取道、優術、競合,從無到興。《芯路》系列通過對話中國芯近 25 年發展史的變革者,探尋行業發展之路。歷史總在重演,科技永遠向前。

奇點,意為從 0 到 1 的點,無論是宇宙大爆炸理論中宇宙的開端,或是人類一次技術革命的爆發,均從某一個奇點開始。

縱觀中國集成電路25 年來的發展“奇蹟”,追根溯源,我們不難發現,這個小小奇點或許正是出現在 1995 年……

1995 年 清華園,奇點萌芽

1995 年的中國集成電路,可以說正處於“0”之中。在此之前,中國集成電路行業進行了 4 次“突擊”,分別在 70 年代初、70 年代末、80 年代中期和 90 年代中期,通過集中引進產線的方式推動行業發展。然而最後的結果並不容樂觀,比如“907”、“908”……工程,引進大量工藝製造線,而設計跟不上,等於是“無米之炊”。當時,無論是工程師還是在校學生,仍然在以手畫晶體管這種“刀耕火種”的方式進行集成電路設計,而此時替代手工的 EDA工具早已在國際上流行了十餘年。

在這一片混沌中,引爆未來 25 年發展的奇點出現了——中國集成電路人第一次接觸到了 EDA 工具。1995 年,時任新思科技副總陳志寬博士代表公司將當時價值數百萬美元的 20 套 Design Compiler 邏輯綜合工具捐贈給清華大學,併成立“清華大學——新思科技高層次電子設計中心”,

為中國集成電路人打開了一扇面向國際前沿集成電路設計方法學的窗戶,讓 EDA 工具第一次進入中國集成電路行業的視野,也讓中國集成電路人看到了自身的差距,激起了追趕的決心。而從這個北京乃至全國最好的 EDA 實驗室裡,走出了眾多中國集成電路行業的中堅力量。

对话陈志宽:中国芯历史的“奇点”

在當時,儘管面對的是疲軟的國際市場,前途未卜的中國市場,新思科技還是成為了在幫助中國集成電路行業“引爆奇點”的過程中走在最前列的國際企業之一。現任新思科技總裁兼聯席 CEO 陳志寬在回憶當時捐贈初衷時解釋說:“清華大學周祖成教授為中國引入最前沿設計方法的努力令人欽佩,而這些努力的背後,代表著中國對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巨大關注。因此,我們對中國集成電路人才培養的未來充滿信心,也堅定了進入中國的決心。”

2020 年 清華園,新奇點蓄勢待發

經過 25 年的發展,芯片設計早已從微觀層面的“舢板設計”發展成瞭如今的“航母設計”,設計、工藝、製造、封裝,每個環節都極其複雜,構成一個難以掌握的系統工程。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數量達到了 1780 家,芯片工藝也追趕上了國際前沿的水平,甚至在諸如人工智能芯片等一些細分領域實現了超越。

當然,新的技術總是層出不窮,隨著人工智能技術被業界視為新一輪技術革命的基礎,引爆中國集成電路新一輪爆發的奇點已經“呼之欲出”

,但是在周祖成教授看來,人工智能的發展得益於算力的提高,但是不能僅僅把人工智能看成是一種算法,把各行各業的需求,最後變成一個只要算出來便能解決的問題,那叫機器學習,不是深度學習。所有新技術的發展,如果不和 EDA 結合就很難發展。因此,2019 年,“清華大學——新思科技人工智能聯合教學實驗室”成立,以推動 EDA 工具邁入 2.0 時代,並將人工智能技術引入 EDA。

对话陈志宽:中国芯历史的“奇点”

談及再度合作,陳志寬表示,人工智能技術毫無疑問將成為人類未來科技發展的基礎之一,25 年前,中國集成電路從清華起步,探索出了正確的發展之路,而面臨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時代,依靠清華大學的人才優勢,新的發展之路還將從這裡開始。

下一個 25 年

中國,是否還有更多奇點

1995 年對中國集成電路行業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年份,以 EDA 為代表的先進集成電路設計方法學進入中國,而中國電子工業則確定了有史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國家項目——“909”工程,邁出了追趕國際的步伐。

2020 年同樣也是中國集成電路行業的重要一年,中國集成電路行業的發展早已今非昔比,芯片設計、製造、封裝、內存、人工智能芯片、物聯網芯片……一個又一個環節,一個又一個領域,中國集成電路正以驚人的速度追趕、超越。而在人工智能、5G 等新賽道上,中國集成電路又在開啟新一輪的征程。

而在陳志寬看來, 每一個奇點都會帶來新一輪的產業爆發,只要找到合適的方法學及建立新的生態系統,就能應對危機、適者生存。對於集成電路產業,EDA 工具正是“合適的方法學”,它賦予了產業可拓展的未來與無限的可能,而集成電路的生態系統,也正是由 EDA 工具來實現上下游不同環節的緊密聯動。

而對於下一代中國集成電路人才未來的探索之路,陳志寬給出了建議:在追尋“合適”方法學的道路上,年輕的工程師要不斷學習及保持創新。最重要是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有興趣才可以一直堅持下去。另外就是要找到成功的人,教你做事的方式,幫你找到方向,但成功的標準可以自己去定義。

下一個 25 年,技術爆炸的速度早已超出了人類所能想象的範疇,那時候的中國集成電路行業,又將是怎樣的一幅美妙景象?也許正如陳志寬說的那樣“你想的很多東西都可以實現,但是還有更多東西是你現在想不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