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美誠的“選擇恐懼”——快攻、弧圈、快攻:正手技術如何改?


伊藤美誠的“選擇恐懼”——快攻、弧圈、快攻:正手技術如何改?

自2018年團體世乒賽開始,日本乒乓小將伊藤美誠逐漸崛起,現已成為中國隊的頭號強敵。兩年時間下來,這位2000年出生的年輕選手已經突破了除陳夢以外的所有國乒現役世界冠軍選手,甚至將大滿貫丁寧轟出11-0的懸殊分差,的確令人刮目相看。

不過筆者現在並不打算贅述伊藤美誠與中國隊近期的交手情況,這些想必大家都已非常瞭解。本文主要闡述的內容,則是一個相對容易被忽視、但卻實實在在對比賽影響非常大的問題,那就是——伊藤美誠對自己正手的技術改造與相關影響。

在筆者看來,伊藤美誠正手的變化(而不是反手顆粒的發揮)正是她與中國隊博弈的關鍵所在,而通過這個課題,我們能同時看出伊藤個人、以及新時代橫拍顆粒快攻結合弧圈球打法所面臨的困境,這對於以後研究類似的對手(比如木原美悠)也能有所啟發。

伊藤美誠的“選擇恐懼”——快攻、弧圈、快攻:正手技術如何改?


一、伊藤美誠與橫拍顆粒快弧選手的核心技戰術思維

橫拍顆粒快攻弧圈(以下簡稱“快弧”)型選手是職業與業餘乒乓球界常見的一種打法,其核心的2大特點包括:

  • 從球拍配置上看,正手貼反膠製造旋轉,反手貼顆粒生膠、長膠、半長膠,主要突出“快”“怪”二字,通過彈擊、撕拉等手段增加一速,另外利用程度不一的反旋轉或弱旋轉來迷惑對手,逼其直接失誤、或接觸機會球為自己所搶攻;
  • 由於反手不是反膠,所以相持能力必然大打折扣,這就註定了橫拍顆粒快弧選手的主戰場一定在近臺,退臺幾乎就是死路一條,所以我們看伊藤美誠、鄧亞萍等人幾乎都是不退臺比賽的,退了幾乎就被動了。
伊藤美誠的“選擇恐懼”——快攻、弧圈、快攻:正手技術如何改?

正是因為橫拍顆粒快弧打法有以上2大核心特點,所以大家往往會關注這些運動員反手的能力、忽略其正手的作用。

但是從人類生理結構的角度看,任何乒乓球打法的運動員都是正手進攻質量更強、護檯面積更大的,橫拍顆粒快弧選手也不會例外。所以反手的好壞或許能決定他們發展高度的“下限”,而正手卻能決定其最後取得成就的“上限”

簡而言之,反手特別出眾者一定能打出名堂來,但要想成為世界最頂級的選手,那就必須輔以正手來彌補,這點相信稍微對乒乓球有所瞭解的朋友都能理解,伊藤美誠和她的教練團隊也不會例外。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正手該如何選擇發展道路也成為了伊藤美誠所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而通過近2年的比賽情況,我們能明顯看出她在2條道路中猶豫徘徊了很久,從A選到B、又從B改回A。

那麼這都是怎樣的選擇?為什麼伊藤會猶豫?每種選擇的利弊是怎樣?選擇後的結果又是如何?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伊藤美誠的“選擇恐懼”——快攻、弧圈、快攻:正手技術如何改?


二、擺在伊藤美誠面前的2條正手技術改造道路

在2018年賽季的時候,伊藤美誠的正手主要還是走的是傳統橫拍顆粒快弧選手的道路,那就是幾乎以快攻、快打、蓋打等為主要得分手段,面對強下旋時才加轉拉弧圈套路,這種思維在當年的鄧亞萍、王濤以及現在的何卓佳等人身上都有所體現。

下圖為2018年團體世乒賽伊藤美誠對劉詩雯的一次進攻,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她的正手與反手的擊球思路如出一轍,都是幾乎不加摩擦的拍、彈,這也使得其擊球速度非常快,讓對手很難防禦:

伊藤美誠的“選擇恐懼”——快攻、弧圈、快攻:正手技術如何改?

再讓我們看一下伊藤美誠最得意的一場比賽——2018年瑞典公開賽決賽橫掃朱雨玲,以下2個球全都是在反手製造機會後正手直接上手拍

伊藤美誠的“選擇恐懼”——快攻、弧圈、快攻:正手技術如何改?

伊藤美誠的“選擇恐懼”——快攻、弧圈、快攻:正手技術如何改?

2018年瑞典公開賽是伊藤美誠迄今為止職業生涯最輝煌的一場比賽,連贏劉詩雯、丁寧、朱雨玲3大國乒世界冠軍主力登頂,讓看臺上的劉國樑等人都陷入了沉思。比賽結束後,全國球迷的質疑聲鋪天蓋地襲來,令中國隊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但是2019年到來後,伊藤美誠很快便在最大的一次考驗——匈牙利世乒賽上栽了跟頭,被同為2000年出生的國乒小將孫穎莎給淘汰。而且無論是這場球還是前後的其它一些比賽,我們都會看到伊藤美誠的正手出球有明顯變化。

比如下面2板球,一是正手位進攻、二是側身位搶衝,伊藤美誠都是不等出高球“打”便使用“拉”的技術動作,與此前的風格有極大不同:

伊藤美誠的“選擇恐懼”——快攻、弧圈、快攻:正手技術如何改?

伊藤美誠的“選擇恐懼”——快攻、弧圈、快攻:正手技術如何改?

對一位快攻結合弧圈球運動員而言,她們不是不能拉,而是拉之後必然要面臨2個問題:

  • 自己的拉球實力本身一般,進攻可能威脅不大;
  • 如果形成上旋球相持,那自己的反手顆粒面的威脅就容易完全被浪費,瞬間陷入被動的地步。

誰都不想“揚短避長”,那伊藤美誠為何會在短時間內突然出現改變正手進攻風格的趨向呢?

其實也是無奈,因為自從乒乓球從38mm改40mm以來,快攻、快打等技術動作已經很難給擊球帶來較大的能量,所以我們會看到劉國樑等人的成績急劇下滑、甚至迅速退役,而王勵勤等兩面反膠大力弧圈球運動員則開始大行其道,沒多久便形成了“一家獨大”的局面。

90年代的時候,鄧亞萍的反手轉正手進攻常有如下蓋打套路:

伊藤美誠的“選擇恐懼”——快攻、弧圈、快攻:正手技術如何改?

到21世紀的時候,同為反手顆粒長膠的福原愛在進攻時就不得不多采用弧圈球辦法,比如下面這幾板正手進攻,福原愛都是默認拉、而不是拍,看起來就弧圈味道十足,一點都不像一個快攻打法,這都是時代所逼啊:

伊藤美誠的“選擇恐懼”——快攻、弧圈、快攻:正手技術如何改?

伊藤美誠崛起的時候國際乒聯又推行了無機+新塑料球的改革,這使得拉球的旋轉開始下降,攻球的威力又開始相對上漲(注意,是相對)。但即便如此,在面對高質量弧圈球時,伊藤美誠等人仍然會感到壓力巨大,所以她就不得不從兩方向來強化自己的技術:

  • 繼續走快攻路線,而且要求出球的速度越來越快;
  • 加強弧圈球的質量,應對可能出現的上旋球相持。

聽起來是不是很完美?但很快伊藤美誠便會理解21世紀所有直拍選手都犯難的“世紀難題”,那就是——當你同時會推擋和直拍橫打時,反手來球該怎麼接?

伊藤美誠的“選擇恐懼”——快攻、弧圈、快攻:正手技術如何改?

所有人都知道,直拍反手推擋和直拍橫打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如果能在合適的時候用到合適的手法,那自然是最理想的;但問題在於,乒乓球比賽的節奏就是那樣的快,在零點幾秒的時間裡,哪容你有選擇的時間?

所以十餘年下來後,我們發現國乒所有的直拍選手,不管是曾經會不會推擋的,最後反手幾乎都變成了全橫打,因為這個辦法雖然有缺陷,但總體效果好於推擋,所以久而久之便“優勝劣汰”了。

同理,伊藤美誠或許想兼顧快攻與弧圈,但在關鍵時刻她的大腦來不及在兩者之間做一個選擇,這便讓人感覺其風格出現了驟變,原因大概就在於此。

伊藤美誠的“選擇恐懼”——快攻、弧圈、快攻:正手技術如何改?


三、世乒賽後伊藤美誠的“重回老路”

匈牙利世乒賽結束後,伊藤美誠一度開始淡出了大家的視線,許多人都認為她已經被國乒所研究透,即將成為下一個平野美宇。然而沒過多久,她便開始重新恢復戰鬥力,打敗了丁寧、王曼昱、孫穎莎、朱雨玲等人,再次躍升為了國乒的頭號強敵。

不僅如此,伊藤美誠在日本乃至整個外協會乒壇的位置也開始迅速上升,很短時間內便實現了世界排名的大進步,輕而易舉地便力壓石川佳純、平野美宇,拿到了日乒女隊的奧運參賽資格。

到2020年卡塔爾公開賽,伊藤美誠更是4-0橫掃丁寧,單局甚至打出了11-0的恐怖比分,這也被許多球迷們認為是所有國乒大滿貫輸得最慘的一場外戰。

而此時伊藤美誠的正手進攻則明顯地“重走老路”,回到了之前以快攻、快打為核心的技戰術體系上:

伊藤美誠的“選擇恐懼”——快攻、弧圈、快攻:正手技術如何改?

伊藤美誠的“選擇恐懼”——快攻、弧圈、快攻:正手技術如何改?

很顯然,伊藤美誠最終還是在奧運會前做出了自己的選擇,那就是堅持自己特殊打法的特色,將特長的技術發揮到極致,至於漏洞?管不了那麼多了!

此處尤其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當伊藤美誠正手採用弧圈化套路時,她的正手使用率反而大大下降,不信大家可以回頭去翻看匈牙利世乒賽的視頻,一局比賽下來幾乎全是反手在往前頂;相反,當她正手開始猛烈快攻時,反而不那麼依賴反手,兩面的轉化也更加自如。

正如前文所說的:反手的好壞或許能決定他們發展高度的“下限”,而正手卻能決定其最後取得成就的“上限”。當正、反手都統一於快攻技戰術體系時,伊藤美誠的兩面才不會相互掣肘,這也是她近期狀態回升的重要原因!

伊藤美誠的“選擇恐懼”——快攻、弧圈、快攻:正手技術如何改?


四、總結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明顯看出,伊藤美誠現在的成功,既源於其本人的天賦異稟、勤奮努力,同時更是契合國際乒聯最新改革的結果——

伊藤美誠的身材、性格等各方面都非常適合打快攻,若早生三、四十年,或許成就更大,可追隨鄧亞萍腳步;若早生十年、二十年,又可能被一眾弧圈球選手給壓制,有如當年的福原愛;而現在的器材與規則卻又使其能重煥生機,這就是所謂的“時勢造英雄”。

而且不僅僅是伊藤美誠,目前日本隊的許多年輕小將如木原美悠等人同樣也走上了與她相同的道路,而且成績也有很大的進步,由此更能證明這不是一兩個人的成功、而是一種打法的復甦,而導致這種趨勢出現的原因,就在於新改革所帶來的新時勢。

伊藤美誠的“選擇恐懼”——快攻、弧圈、快攻:正手技術如何改?

但通過比賽結果我們可以看出,伊藤美誠現在仍然很難與弧圈球實力雄厚的陳夢相抗衡,4次過招都是失敗收尾,這也如實反映了她這種打法在新時代所存在的固有弊病,難以像當年的鄧亞萍那樣取得真正壓倒性的勝利。

除此之外,日本國內的新型弧圈球打法選手如早田希娜也已經開始衝擊伊藤美誠,奪走了今年全日本錦標賽的女單冠軍。所以別看伊藤的年紀還不大,但留給她的挑戰只會越來越多,這也是快攻型運動員的宿命。

2020年對伊藤美誠來說是一道大坎,跨不過去,則接下來要面臨的危機可能比許多人想象的大;跨出一小步(單打拿獎牌),則繼續制霸日本乒壇有望;跨出一大步,那國乒的麻煩就大了。

那麼這位年輕小將最後的成就上限將會在哪裡呢?一切還是留待時間去檢驗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