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區臨沂“採風”記

老區臨沂“採風”記

主播:面對大海

楊全華||老區臨沂“採風”記

這是一篇非正常的採風,非常規的遊記。因其並非旅遊採風記,而是一次傳統教育活動的隨拍記錄;所拍攝的也不是老區臨沂的經典風光,而且不少圖片還是在乘坐的大巴車上隨拍的。


楊全華||老區臨沂“採風”記

2019年9月18日至20日,淄博市張店區人大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期間,組織部分離退休老同志來到革命老區臨沂接受傳承教育。先後瞻仰了“沂蒙山根據地”、沂蒙紅色影視基地、孟良崮戰役紀念館、臨沂博物館等。活動期間我順便拍攝了這組照片。我深感這些照片做為臨沂風光,雖然不具有臨沂美麗風景的代表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卻體現了沂蒙老區的“革命”屬性,反映了臨沂市改革開放幾十年來的發展變化。她們使我回望初心,生髮感概,產生遐想!

楊全華||老區臨沂“採風”記

包融背後顯力量

“沂蒙山根據地”,位於沂水縣夏蔚鎮王莊村的一處院落內。1938年12月,“中共山東分局”即中共山東省委在這裡建立。那天下午,當我們來到這裡,站在院外,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聳入雲”的建築——教堂。當時,我的第一感覺是,會不會走錯地方了?中共省委院內怎麼會建有教堂呢?

楊全華||老區臨沂“採風”記

楊全華||老區臨沂“採風”記

當參觀完後,我明白那座教堂是1893年德國人早已建在那裡的,而中共山東省委是1938年12月才成立的。根據“風水”學,這裡應是不錯的地方。共產黨雖然不信迷信不信教,但在那個兵慌馬亂、經濟條件很差的年代,選個較好的地方作為“根據地”應是情理之中的。幾十年過去了,共產黨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地下”到“地上”,由“在野黨”成為執政黨。那所教堂仍然屹立在那裡,到那裡做“禮拜”的教徒始終不斷,而中共山東省委做為齊魯大地的領導核心,早已遷入大都市濟南。早年與那座教堂為鄰的“根據地”早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到這裡瞭解革命歷史,緬懷革命先烈,接受傳統教育的青少年等人民群眾絡繹不絕。幾十年來,教堂與“省委”和平共處,不僅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一貫堅持的宗教政策,而且更彰顯了共產黨的偉大力量!

楊全華||老區臨沂“採風”記

“打仗人民是靠山”

記得有一首歌中有這樣一句歌詞:“打勝仗要靠人民來支援,人民是靠山!”這次我們“不忘初心……”教育活動,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參觀“孟良崮戰役紀念館”,在紀念碑前重溫入黨誓詞。走出孟良崮戰役紀念館,我深深感到“打勝仗人民是靠山”這句歌詞寫得太好了!孟良崮戰役的勝利與沂蒙人民英雄支前,不怕犧牲是有著完全密切的聯繫的。難怪陳毅元帥曾深情慨嘆:“我就是躺在棺材裡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楊全華||老區臨沂“採風”記

孟良崮戰役是國共內戰期間,陳毅、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在沂蒙山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運動戰和陣地戰相結合的重大戰役。此戰,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全殲國民黨軍整編第74師,中將師長張靈甫被擊畢。開創了在敵重兵密集並進的態勢下,從敵陣線中央割殲其進攻主力的範例,是打破國民黨軍對山東解放區重點進攻和轉變華東戰局的關鍵一戰,被陳毅譽為“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

記得前段時間央視一套在黃金時段播放的電視劇“特赦,1959”中有一片段,功德林戰犯管理所中的囯民黨高級戰犯王耀武、杜聿明等,經過教育改造終於明白:“裝備精良”“強大無比”的國民黨軍隊為什麼會敗給裝備低劣“小米加步槍”的解放軍。就在於人民的支持,人民的厚愛,人民的力量,人民是靠山。

打仗是如此,執政更是必然!

獨闖夜色拍風光

幾個月前山東影視播放的“飛越齊魯”專題節目中,臨沂市沂河兩岸十分大氣漂亮的夜景,曾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裡有沂河、祊河、柳青河三河交界處壯觀氣派的鳳凰廣場。廣場設計以鳳凰為主題,築臺於西北,展翼於西南,以棧橋為脈,以碧水為羽,其鳳凰飛騰的外型與沂河構成龍鳳呈祥的壯美景觀。沂河岸邊的“風凰廣場”被譽為山東省十佳文化廣場之一。觀賞並拍攝夜色中的臨沂鳳凰廣場,早已在我期待之中。


楊全華||老區臨沂“採風”記

9月19日下午四點,我們從沂南來到臨沂市住到“羲之賓館”後,我看離晚飯還早想到沂河岸邊“鳳凰廣場”看看,以便晩飯後去拍夜景。經詢問賓館保安,得知出了門先往東再往北步行20多分鐘就到。按保安的指示,我走了大約20分鐘後,詢問街上買東西的當地人,他們說還需20多分鐘才能走到。我看晚飯前來不及了便返回賓館。

楊全華||老區臨沂“採風”記

晚飯,我以最快的速度吃完後便揹著相機、角架來到路邊準備打的去“鳳凰廣場”。眼看著太陽漸漸下滑,我心中生急,可是總不見“的車”的影子。不成想此時一輛接送孩子用的帶著棚子的小三輪突然停在我跟前。一位60多歲的大媽從車中探出頭來問我上哪?當問清我要去“鳳凰廣場”後,便拉上我直奔廣場。車子雖小了點且“檔次”稍低,但她救了我去沂河邊拍夜的急。

楊全華||老區臨沂“採風”記

人們常說“期望越高,失望越重”。當我趕到“三河”交界處往日十分漂亮的鳳凰廣場時,沒想到因廣場整修、道路升級改造,岸邊的華燈幾近關閉,瓦礫炒石如同廢墟。藉著僅亮的幾盞燈光,我還是拍下兩張夜景。

幾天前即已待望的沂河夜景雖然未能如願,但透過改造升級中的“鳳凰廣場”,我依然看到了她的美麗,她的壯觀,難怪當地人管他叫“臨沂的外灘”!

楊全華||老區臨沂“採風”記

美景一直在路上

有位詩人曾說“最美的風景,一直在路上”。對此,我這次到革命老區臨沂接受傳統教育,有了更深刻的感受。由於這次到臨沂主要時間在城外,對於臨沂的城市建設,美麗風光沒有時間遊覽觀賞,好在我一直有喜歡車拍的興趣和習慣。不管乘車到哪裡,手裡總是不離相機,走一路拍一路。對我這一做法,前幾年曾有一些影友不予理解。但實踐告訴我:路上的美景,往往是景點上看不到,導遊走不到,甚至是不可重複,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的。

楊全華||老區臨沂“採風”記

當然,“最美的風景,永遠在路上”,其本質含義絕不僅指途中的自然風光,而應是指人生旅途中發生的、遇到的各種美好的人與事。指那些曾給過我們溫暖的人,帶給我們快樂的人,那些守護過我們的人等。

楊全華||老區臨沂“採風”記

自然與人生永遠都是相通的。通過乘車拍攝臨沂市有限的的城市風光,市區內那些大氣敦厚、美侖美奐的建築,雖然我叫不上名來,但她們卻向我們展示了幾十年來革命老區建設的發展變化,更向我們展示了老區人民永遠不變的勤奮與純樸!

革命老區臨沂,方興未艾,風光無限!


2019年10月4日於淄博


楊全華||老區臨沂“採風”記

楊全華||老區臨沂“採風”記

楊全華||老區臨沂“採風”記

楊全華||老區臨沂“採風”記

楊全華||老區臨沂“採風”記

楊全華||老區臨沂“採風”記

楊全華||老區臨沂“採風”記

楊全華||老區臨沂“採風”記

楊全華||老區臨沂“採風”記

楊全華||老區臨沂“採風”記


楊全華||老區臨沂“採風”記

楊全華 在部隊服役30年,主要從事政治工作,後轉業到地方機關。愛好攝影、文學,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山東攝影家協會會員,自由撰稿人。攝影作品、文章曾見諸多家媒體。

楊全華||老區臨沂“採風”記

主播:面對大海 本名 王平。河北省保定市人,愛好文學,更喜歡朗誦。曾多次參加省、市詩歌、朗誦大賽,也曾參加多部廣播劇的錄製多次獲獎。

現任市《全民悅讀會》秘書長。 擅長情感類作品的誦讀,用聲音詮釋文章的靈魂,用朗誦傳遞人間大愛。


【精選留言】

梨花雨(朋友):

臨沂,是沂蒙山區。沂蒙山區,是最後一把米捐軍糧,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個兒子上戰場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色根據地。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沂蒙山區張開懷抱庇護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流血犧牲,在所不惜。沂蒙兒女拿起刀槍浴血奮戰,扛起擔架踴躍支前。沂蒙山的小米和紅薯哺育了千千萬萬革命將士,沂蒙山的扁擔和小車支撐起新中國建立。


水城人(楊全華):

謝謝主編,謝謝大海老師,我因現在正於銀川奔赴內蒙途中,不多說了。


水城人(楊全華):

感謝王倩老師的精彩留言。這篇非正規“採風”的形成,本來險些不成的。因為是參加集體政治活動,開始我是不想帶相機的,後來還是帶了。因此,才收穫了這些照片並形成“遊記”。“遊記”只是隨記,但作家的留言卻富有內涵。一番留言彰顯出王倩老師“戰爭體材”作家的內存和優長;心地的仁慈和善良;外交家的本領;小說家的天賦(善於製造懸念)等。留言雖為經典不過只是王老師的隨興而作,望王老師多出大作多出名作!因在內蒙採風,未及時回覆,致歉!


梨花雨(朋友):

當年的沂蒙山區,真的很窮!讀大學的時候,我的一位同學來自沂蒙山區。很樸實,很勤奮,很刻苦、很友善。她入學時候的成績不是很好,課外知識更是貧瘠。歸根結底,這都是薄弱的基礎教育帶來的弊端。她非常珍惜讀大學的機會,她的學習不是學習,簡直就是在拼命!即將放寒假的時候,我看到她在一遍一遍地數飯票。我很好奇,又不敢問她。她的自尊心很強,我怕不經意間傷害了她。期末考試結束以後,她問我能不能幫她買到三十個學校食堂做的麵包。那時候的大學食堂不像現在這樣敞開供應,那時候的大學食堂買個麵包就像是衝鋒陷陣。我的性格像一個“大拉耙”,到處都能夠劃拉到熟人。食堂這麼重要的地方,我怎麼會放棄劃拉?我一聽她要買三十個麵包,嚇了一跳。我們食堂賣的麵包,一個個像幼兒園孩子的頭,大得嚇人。三十個,咋吃啊!她紅著臉告訴我,要把麵包帶回家做為禮物送給親朋好友。我一聽,這可不行!這太寒酸了!我瞭解她的性格,立刻帶著她去買了三十個麵包。然後,我一會兒就喊餓,一會兒就喊餓,我一喊餓,她就給我一個麵包吃。兩天多的時間,我吃了她十一個麵包。然後,我理直氣壯地回給她十斤“泰康”桃酥。我和她類似的鬥智鬥勇,還有很多。


臨到畢業那年寒假,她請我去她家裡玩兒。一路走去,我心酸不已。這個全國人民都知道的紅色根據地,不應該貧窮到這個樣子!感謝楊主任今天走進臨沂,走進沂蒙,一點一滴告知我那裡翻天覆地的變化。楊主任有一顆愛國愛民的慈心,有一雙發現美好的慧眼。他說:“美景一直在路上。”我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