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疫情,我被孩子“榨乾”了:有效陪伴,其實只在三件事

預告

一場疫情,給孩子帶來超長假期,也給父母帶來新的挑戰:

孩子宅在家,啥也不幹,就知道玩手機,這可咋辦?

孩子上網課總走神,作業也不好好寫,成績落下怎麼辦?

孩子一天到晚打遊戲,著急死個人,要怎麼辦?

......


一次疫情,我被孩子“榨乾”了:有效陪伴,其實只在三件事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張德芬空間(tefenchangpublic)

在網上看到一個熱門話題#陪孩子上網課的心酸#,話題裡全是家長們在吐苦水:

◎真的,我快瘋了,但還要裝作很有耐心的樣子。

◎這麼長的假,我還沒瘋真的是個奇蹟。

◎疫情快結束吧,快讓我去上班。

一個假期,多數家長已經被孩子“榨乾”。

一次疫情,我被孩子“榨乾”了:有效陪伴,其實只在三件事

陪伴這種能力

並不是每個人都有

閨蜜想讓老公陪兒子半天,他很爽快地答應了陪娃任務。

她老公平時工作忙,沒時間陪兒子,一直心有愧疚。他不止一次說過,只要有時間,一定好好陪孩子。

這次全民禁足,他終於“得償所願”,可現實偏偏“事與願違”。儘管他已經使出十八般武藝,孩子愣是不買賬,完全不配合。

以前,能出門的時候,他帶娃去公園逛一圈,輕輕鬆鬆就大半天過去了。

如今時間是充足了,可是空間有限,哪也去不了,他必須跟孩子面對面,硬核陪伴。

一次疫情,我被孩子“榨乾”了:有效陪伴,其實只在三件事

果然沒過多久,他就一臉愁容,不得不向閨蜜求救。

其實,現實生活中像他這樣的家長可不少。

他們常說:不是我不想陪,實在是平時太忙,沒時間陪。言下之意是:如果有時間,我一定可以做好。

可是,疫情期間,真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去陪了,還是做不到。

要麼是不會陪伴。

像閨蜜的老公,光是陪娃做遊戲的時候,問題就一大堆。一不知怎樣和娃互動,二不能專心,陪娃不到5分鐘,就忍不住拿起手機。

要麼是不懂陪伴。

不少家長陪孩子的時候,不是做監工,就是當保姆。雙方始終處於一種鬥智鬥勇的戰鬥狀態,根本沒能享受到陪伴的樂趣。

而這次疫情,給了父母一次難得的深度陪伴的機會,也

讓很多父母看清楚了自己的陪伴能力——有效陪伴,並不是簡單的事。

一次疫情,我被孩子“榨乾”了:有效陪伴,其實只在三件事

陪伴的實質

不是更多的時間,而是更深的聯結

陪伴固然需要時間,但是如果彼此之間沒有內在的聯結,陪伴就只是浮於表面的“陪著”而已。

和孩子建立深度聯結,重要的不是你學到多少方法技巧,而是你對孩子的瞭解有多少。

一次疫情,我被孩子“榨乾”了:有效陪伴,其實只在三件事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告訴我們,在孩子的成長不同階段會遇到不同的問題。

◎嬰兒期(0~1.5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

的心理衝突。

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我能相信他人嗎?

◎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的衝突

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我能獨自行動嗎?

◎學齡初期(3~6歲):主動對內疚的衝突

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我能成功地執行自己的計劃嗎?

◎學齡期(6~12歲): 勤奮對自卑的衝突

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與別人相比我是有能力的嗎?

◎青春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

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我到底是誰?

瞭解,是聯結的基礎。

陪伴孩子,我們不能做監工,想著時時刻刻控制他。一味糾錯,只會在無形中隔斷彼此的聯結。

我們更不能做保姆,處處包辦替代,剝奪他的成長機會。

有效陪伴,是該出手時才出手,該出手時就出手。

一次疫情,我被孩子“榨乾”了:有效陪伴,其實只在三件事

一次疫情,我被孩子“榨乾”了:有效陪伴,其實只在三件事

現在的陪伴

是為了以後不再陪

尹建莉老師曾分享過一個陪伴女兒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

女兒圓圓剛上學的時候,學校提出家長要經常陪孩子做功課,每天檢查孩子的作業(這是現在很多父母要面臨的任務)。

但尹建莉老師並沒有這樣做。她只是在第一週裡,在旁邊提醒和指導女兒一些基本的規則和做法。

之後,她就沒有再管女兒。每天既不陪寫作業,也不刻意檢查作業,最多提醒她一句:該寫作業了。

一開始,圓圓因為對寫作業充滿新鮮感,每天回家就寫。可是,時間一長,她就開始貪玩磨蹭,甚至需要父母提醒才才開始寫。

這一切,尹建莉老師和先生看在眼裡,決定達成默契,不再提醒女兒。

有一天,女兒回家後,一直忙著玩,臨睡時才想起作業還沒做,急得哭起來。

夫妻倆並沒有責怪女兒,而是故作驚訝說,“是嗎,你今天沒寫作業啊?”

然後親親女兒的臉蛋,心平氣和地對她說:寶貝不要哭了,誰都會有忘記什麼事情的時候。我們現在想想怎麼辦吧!

尹建莉老師沒有直接告訴女兒應該怎麼辦,而是讓她自己選擇。

最終,圓圓選擇完成作業再睡覺。

這件事之後,圓圓總是一回家,就早早地把作業寫完了。

尹建莉老師認為,陪孩子做作業,不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而是在瓦解好習慣,是對兒童自制力的日漸磨損。

一次疫情,我被孩子“榨乾”了:有效陪伴,其實只在三件事

現在很多父母都苦於陪孩子寫作業,特別是疫情期間,很多學校要求父母在線陪著孩子上網課,大家都苦不堪言。

其實,父母要陪伴,也要學會想辦法從中抽身——父母不放手,孩子的獨立性就無法生成。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

做父母最難的,不是不知道為孩子做什麼,而是“怎麼才能不為孩子做什麼”。

現在的有效陪伴,是為了以後的安心放手。

一次疫情,我被孩子“榨乾”了:有效陪伴,其實只在三件事

疫情期間,如何陪伴孩子?

疫情還沒有結束,在這段親密接觸的特殊時期裡,如何有效地陪伴孩子,依舊困擾著家長們。

其實,只需要做到三點,在家裡自然能陪好孩子:

1、作息規律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不論是誰都要保護好自己。尤其是為人父母的我們,千萬不能倒下。

專家說,最好的抗病毒武器是自身的免疫力。規律的作息,是提高免疫力的基本保障。

我們每天最好和孩子一起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正常吃三餐,多喝水;適度鍛鍊,勞逸結合。

一次疫情,我被孩子“榨乾”了:有效陪伴,其實只在三件事

2、制定規劃

延遲開學,父母最怕孩子在家貪玩,沒有學習的心思。

如果不想讓孩子虛度時光,就最好和孩子一起聊聊現階段的狀態,瞭解他們的真實想法。

然後,以他們為主導,幫他們制定在家一天的計劃,這是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的一個契機。 如果是陪伴學齡前孩子,我們可以把一天的時間劃分成幾塊,比如互動遊戲、親子閱讀、看電影、室內運動、午睡時間等,然後按部就班地執行——這樣能減少不必要的焦慮。

3、以身作則

如果你是在家辦公,24小時和孩子在一起,就特別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因為我們的工作狀態,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