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線”,從不缺少年輕的“將士”

在“前線”,從不缺少年輕的“將士”

張耀是漢山街道辦一名機關幹部,26歲。1月26日,返回工作崗位後,被安排在漢山村村口的防控檢查點上。

李凱和張耀是同事,在陶家灣村防控檢查點參與防控工作。1月30日,兩個年輕人向漢山街道辦提出申請,請求到防控隔離救治組工作。防控隔離救治組主要負責疫區返鄉人員摸排、隔離人員定期監管等工作。

“在防控隔離救治組工作需要密切接觸隔離留觀人員,我們不知道他是否攜帶病毒,危險性陡然增加。”張耀說,17年前,無數人因非典挺身而出守護我們。如今,換我們來守護大家。

張耀和李凱在請戰時,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截至2月28日,全區在抗擊疫情一線遞交入黨申請書15人,其中3名被確定為入黨積極分子。

在“前線”,從不缺少年輕的“將士”

大河坎鎮某小區為進入人員測體溫 劉一偉 攝

有一種美好叫青春

喜神壩公安檢查站位於陝川界18公里處,是經國道進入四川的最後一個關口。疫情暴發後,守護南鄭南大門第一道防線的重任就落在了他們身上。

檢查站有11名交警,除站長朱波以外,都是“90”後。但在朱波眼裡,他們工作成熟穩重,個頂個。

1月25日,接到返崗通知後,大家沒有任何遲疑,迅速到崗。

放假期間,單位炊事員要休假照顧家人,吃飯成了檢查站亟待解決的難題。這點困難並沒有難倒這群小夥兒,他們走下崗位就紛紛走進廚房,當起了伙伕。

鄒童是站上年齡最小的一個,卻有著“老村長”的稱號。疫情防控這段時間,他是檢查站的主廚,承擔著大部分的做飯任務。

若沒有疫情的侵襲,張亮最近應該在忙碌著籌備婚禮。當站領導要求他多回去陪未婚妻時,張亮說:“以後陪她的路還很長,眼下這裡更需要我。”

柏強是家中的獨子,妻子是濂水衛生院的一名護士,母親癱瘓在床。春節假期,本打算為爸媽好好做頓飯,彌補平時缺少的陪伴。除夕前一天接到通知,他和妻子就各自返回到崗位。

他們雖然年輕,但是在工作上毫不含糊,冒著嚴寒,夜以繼日也從不抱怨。巡警大隊隊長張璟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儘自己最大努力給他們提供物資保障,雖然只是幾隻口罩、幾箱方便麵、幾件軍大衣,也給這些幹警們帶來溫暖和信心。

“大難顯大愛,他們身上平凡的小故事卻有著大情懷。因為喜歡這身警服,所以選擇堅守在這裡。”張璟說,疫情襲來,年輕人爭相走上戰場,成為抗“疫”一線最青春的風景線。

陶大一,漢山街道辦草堰村人,是陝西科技大學大二學生。大一第二學期陶大一向學校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現在是一名入黨積極分子。

2月14日,陶大一在網上看到南鄭區招募抗疫志願者的公告後,他不假思索報了名。參加完培訓,戴上發放的口罩就開始上崗執勤。

收集信息、卡口巡查,陶大一像對待初入社會第一份工作一樣認真。他覺得大學生力量有限,只能為自己家鄉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漢黎路糧站卡點是新集鎮主要卡點之一。在這裡,一個身穿軍裝的帥氣小夥顯得格外耀眼。

他叫吳桐,是一所軍校的大二學生,假期延長他就主動報名參加志願服務,“站在這裡,能給家鄉群眾帶來一絲安心。”

家住大河坎鎮的鄭佳蓉,今年15歲,讀初三。在社區微信群裡看見招募志願者公告後,和母親一起報了名。量體溫、作登記、勸說群眾,說話擲地有聲,工作井然有序。

在鄭佳蓉眼裡,一線執勤的大哥哥們的颯爽英姿,是她學習的榜樣。

有一種愛叫榜樣

見樣學樣。在年輕人眼裡,他們也有自己的榜樣。

“不信謠不傳謠,官方消息最可靠,防範意識要提高,闢謠……”“疫情還沒過,繼續家中坐,不要亂走動,穩妥……”這是張成明和隊友們一起創作的“土味順口溜”,他們用快板和三句半的形式錄製成小視頻,發佈到小區業主微信群裡。

張成明是大河坎鎮藝苑社區第四黨支部書記,今年75歲。他是支部裡最年長的黨員,2005年從南鄭區食藥局退休。

1月26日,藝苑社區通知對轄區小區進行管控。張成明瞭解情況後,主動向黨總支書記宋維華提出申請,要到防控檢查點協助物業開展防控工作。

“我身體好,讓我去!”

“我把孫子已經託付給親戚了,我也去!”

和張成明一起來的,還有支部的其他11名黨員,都是退休幹部。當天下午,第四黨支部12名黨員組成的防控小分隊集結完畢。

每天清晨,值班人員就早早地來到執勤點。給出入居民量體溫、查看出入證、作登記,一套動作一氣呵成。

這樣的老年小分隊在藝苑社區有5個。自疫情防控戰役打響以來,藝苑社區共組織黨員45名,平均年齡65歲。

2月20日,暮色降臨。在南鄭區漢山街道辦城東社區馬家坪小區門口,微弱的路燈下,60多歲的楊寧強正在梳理著今天的出入登記臺賬。

楊寧強是一名退休老黨員,也是馬家坪小區的普通群眾。馬家坪小區是幾十年前的老舊小區,沒有物業。

“疫情當前,我們不能為社會做出大的貢獻,能做的只有守好自己的小區。”楊寧強說。在馬家坪小區,主動參與防控工作的有12人,他們中有退休幹部,有普通黨員。

漢山街道辦黨委書記肖智強告訴我們,轄區有111個住宅小區,其中71個沒有物業。疫情期間,無職黨員主動承擔起小區的排查、管控、消殺工作,為1.2萬居民搭起安全防線。

南鄭區新集鎮與勉縣接壤,從黃河村穿境而過的新勉路成為疫情防控的要緊關口。

黃河村支部書記危永平是汪山村人,2018年3月換屆時,因為工作需要,新集鎮黨委讓他跨村任職。村情不明,底子不清,群眾缺乏信任,成為危永平上任後面臨的最大難題。

搭臺子建班子,硬化道路,修建水渠……幾年下來,黃河村變化日新月異。村委會副主任周橋華和危永平成了“黃金搭檔”。

1月26日,全區抗疫阻擊戰的衝鋒號已經吹響。村幹部分頭行動設崗宣傳、入戶摸排、懸掛橫幅,一整天緊張而忙碌。

從1月28日開始,就有群眾給周橋華髮微信,申請加入黃河村防控工作中來。幾天時間,報名的群眾就有10多人。

趙新建最早報名。他今年54歲,原服役於陝西臨潼四十七軍,退役前在雲南前線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

在村口執勤,他依舊穿著乾淨整潔的軍裝。“村裡大喇叭、小喇叭,每天都在宣傳防控常識。我作為老黨員,當年打仗都不怕,疫情面前也要帶頭。”趙新建說。

“感動別人的時候,常常被感動。”張耀說,身邊榜樣的影響是潤物無聲的。

有一種價值叫被需要

在“前線”,從不缺少年輕的“將士”

病毒可以擊垮身體,疫情卻阻隔不了真情。疫情期間,群眾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困難和突發狀況,為幫助群眾排憂解難,一些黨員幹部主動幹起修理工、快遞員、心理輔導師……

南鄭區向陽社區是原國有企業駐地,有三分之一居民是企業離退休職工。

疫情防控初期,向陽社區對轄區3800名居民進行摸底,排查出需要居家隔離人員102人。社區幹部實行包聯制度,負責聯繫對象日常監管、信息上報、代買代購。

小區是開放式老舊家屬樓,沒有物業,每天有800餘人上下班通行。每出入一次,登記、測量體溫一項也不敢馬虎,短短20幾天,執勤點的登記冊已經寫完厚厚幾大本。

居委會主任單長起,平時在西區防疫檢查點值班,空閒時候還當起了治安巡邏員。

2月4日那場火情,單長起現在想起來還心有餘悸。深夜12點多,一陣電話鈴聲把他從睡夢中叫醒,有居民發現東區樓道有火情。

單長起急忙趕到事發地,原來是垃圾通道著火。他趕緊叫醒周圍住戶,組織群眾滅火。幸虧他及時趕到,沒有造成大的損失,如遇大風天氣,後果不堪設想。

2月19日,東區家住一樓的耿召輝著急忙慌地給社區辦公室打來電話。樓上鄰居衛生間的水滲到他們家牆上,因為疫情影響,工人沒有上班,他只能向社區求助。

水電科柏文濤瞭解情況後,拿上工具主動上門幫忙修理。處理結束,耿召輝和樓上鄰居都很滿意。耿召輝說:“沒有社區的幫助,我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你們需要就儘管開口,能為大家服務,我的這點手藝才有它的價值。”柏文濤說。

特殊時期,群眾的小問題也會成為大麻煩,黨員幹部無私的幫助就是對為民服務最好的註解。

大河坎鎮蜀漢美郡小區有2070戶居民,為協助物業做好防控工作,小區成立臨時黨支部。支部書記馮陽明是西藏武警退役自主擇業黨員幹部,有25年黨務工作經驗。

平日裡為建立物業和業主良好關係,馮陽明悉心研究相關法律法規,明晰業主、物業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在蜀漢美郡,物業和業主相處和諧,業主委員會每年還有10多萬元的收入。

疫情防控期間,他們在小區門口成立黨員先鋒崗,負責小區管控工作,還承擔起代辦代繳、代買代購的業務。為解決居民基本生活需求,黨員幹部幹起了跑腿、快遞員。

西漢高速漢中東是從高速進入漢中的主要入口,是漢中市區外防輸入的重中之重。

1月24日,南鄭區防控指揮部抽調聖水鎮、交通局、衛生院、派出所等7個部門40多名黨員幹部成立漢中東防控工作小組,併成立臨時黨支部,聖水中心衛生院院長高曉林任支部書記。

2月12日下午三點多,在排查中發現,從安康自駕來漢中一行三人有發熱情況。高曉林立即安排發熱人員到臨時留觀點進行醫學觀察,並向疫情防控指揮部彙報情況。

十幾分鍾後,負壓救護車將發熱病人送到漢中市中心醫院繼續醫學觀察。直到醫院確診是普通發熱病人,高曉林才鬆了一口氣。

作為醫生,他明白病毒的兇險,也深知不遺漏一個發熱病人的重要性。高曉林認為,衝在最前面是他們的職責所在,群眾的需要是對醫生這個職業最好的詮釋。

身體生病需要醫生的救治,心理疾病同樣不容忽視。對病毒的恐懼,對網絡信息的敏感和居家的壓抑,讓人們本來就緊張的神經變得更加脆弱。

南鄭區婦幼保健服務中心王書文,從事醫護工作22年,她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身份——心理諮詢師。疫情期間,在她所在的心理援助團隊裡,線上諮詢人數比平日多很多。

2月4日下午6點多,王書文接到一個來自湖北武漢的電話。“我好害怕,我不想活了……”一位中年女性的聲音從電話裡傳出來,聲音很低沉。

王書文從她的從業經驗判斷,這名女士可能出現了心理危機。她立即細聲安慰,詢問具體情況。

女士家住湖北武漢,今年45歲,有一個5歲的孩子。一週前,她戴著口罩去超市買菜,聽見周圍有人咳嗽後,立即返回家中。

回到家不敢和家人說話,不敢親近孩子,總覺得自己被病毒感染。晚上睡不著覺,心裡總是發慌。

為了讓她更清楚地瞭解自己的狀況,王書文引導她做專業測試。根據測試結果,她運用放鬆療法、安全島技術,進行疏導治療,並給留下作業。

這段時間,她隨時都可能接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心理諮詢電話。王書文每天早上出門都要給手機充滿電,確保24小時開機,不想錯過一通電話。

王書文加入漢中市婦聯心理援助團隊已經7年,在她的團隊裡有心理諮詢師11人。

疫情期間,他們依託網絡和電話,給人們帶來安心和希望。他們相信,沒有什麼比內心更強大,病毒也無法侵蝕。

“每一個人的成長都不是無本之木。”陶大一說,去年暑假母親帶著自己到脫貧攻堅一線“打下手”,感覺一下子長大了不少。這次疫情中的凡人小事,讓和自己和同齡人都有了一份責任感。

本刊記者 盧 陽 劉一偉

在“前線”,從不缺少年輕的“將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