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民國時期教育家輩出?

為何民國時期教育家輩出?

教育家對教育事業的熱愛,發自內心、超越功利,是真誠無私的。教育之愛是教育家的生命。“立德、立身、立言、立行”成就了民國教育家。

民國時期是我國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蹟,那是一個教育家輩出的時代,群星璀璨、大師雲集,如蔡元培、梅貽琦、張伯苓等,正是他們引領著中國教育的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回顧民國教育家,歸納其特質,有助於我們在當代的中國教育中提供教育家成長的環境與土壤,實現教育家辦學。

立德

道德是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要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它是立人之本,是一個人的靈魂和核心。一個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是做好本職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人與人之間相區別的根本標誌。“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者,人之模範也”。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就教育家而言,他們是教師的典範與楷模。如果一般教師將教育工作作為謀生的手段,是出於生存的需要,那麼,教育家則超越了這個層次,其將教育作為一生的追求,教育與其生活融為一體,乃安身立命之本。所以,教育家是對教育事業有大愛之人。

魯迅有句名言:“教育是根植於愛的。”教育之愛,猶如池塘之水,沒有水哪來塘?沒有愛哪有教育?羅素曾說:“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是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或自由地發展。”愛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它能帶來激情,創造奇蹟。教育家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是發自內心、超越功利,是真誠無私的,不是矯揉造作的,也不是虛情假意的,不需要任何回報。教育之愛是教育家的生命。

教育傢俱有高尚的人格。他們情繫教育,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為人師表;對教育事業執著追求,滿腔熱忱,無私奉獻,淡泊名利;對學生客觀、公正,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育家是師生學習的榜樣、行動的楷模,對師生具有引領、示範的作用。

立身

教育家是自願獻身於教育的人。不是為了謀生而工作,而是對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對人類和祖國的命運具有深刻的體悟,對教育的本真價值有深刻的理解,對教育精神具有深切的把握,把個人所從事的事業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繫起來。因而,他們對教育有超越世俗的追求,有遠大的教育理想,心懷教育夢想,希望通過教育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

教育家本著對國家負責、對社會負責、對歷史負責的態度,敢於擔當,願意擔當,情繫教育事業,樹立教育信念,對教育執著追求,終身不悔,不管面臨任何困難和挫折,對教育事業的追求痴心不改,堅守信念和操守,彰顯獨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

立言

教育家是有系統教育思想的人。作為教育家,通過自己長期的學習、反思與實踐,形成了系統的教育思想及理論,這是教育家與一般教師的主要差異所在,也是他們之間的分水嶺。沒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觀點與教育主張,人云亦云,亦步亦趨,不可能成長為教育家。教育思想是教育家在長期的教育工作中,通過系統思考、反覆實踐而形成的教育理論,體現了教育規律,是教育界寶貴的精神財富,對教育改革發展起著引領與指導作用。但凡是教育家,都有自己獨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並將其付諸實踐,通過實踐檢驗不斷修改完善。

民國時期的教育家創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構建了與時代相符的教育理論體系。陶行知創立的完整教育理論體系,其思想觀點包括普及教育、生活教育和創造教育。蔡元培的教育理論包括提倡完全人格教育,力倡“尚自然、展個性”,主張教育獨立,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辦學原則。在梅貽琦的教育思想中,“大師論”是其核心內容。他認為:“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學術自由始終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教育思想是教育家歸納提煉出來的真知灼見,對民國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起到引領作用。

立行

民國教育家不僅重視教育理論,而且重視教育實踐,具有躬身實踐的教育志向和遠大決心,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他們勇於開拓,不斷創新,通過實踐提升品德、擔當使命、生成理論,實現了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統一。脫離實踐的教育理論,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脫離實踐的教育工作者也不可能成長為教育家。

比如,張伯苓,他在近50年的辦學生涯中,先後創辦了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女子中學、南開小學和重慶南開中學,接辦了四川自貢蜀光中學,形成了著名的南開教育體系,為國家培養了大批英才。


為何民國時期教育家輩出?

儘管時代在變化,但教育家所具有的特質沒有變。只有那些對教育懷有敬畏之心,將教育事業作為終身追求,敢於擔當、勇於改革的教育工作者,才能破繭成蝶,進入教育家的殿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