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變中,司馬懿為何能擊敗曹爽?離不開這三位大臣的支持!

正始十年正月(公元249年),曹魏皇帝曹芳拜謁位於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大將軍曹爽兄弟及其親信們皆隨同前往。趁著這一機會,太傅司馬懿以郭太后名義下令,關閉了各個城門,率兵佔據了武庫,並派兵出城據守洛水浮橋,從而發動了高平陵之變。在高平陵之變中,司馬懿之所以能夠擊敗曹爽,原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比如曹爽貪戀富貴,不敢抵抗到底,再比如司馬懿蓄謀已久,準備充分等等。


高平陵之變中,司馬懿為何能擊敗曹爽?離不開這三位大臣的支持!


當然,司馬懿可以迅速掌控曹魏京城洛陽,除了司馬師、司馬昭、司馬孚等司馬家族的勢力支持,也離不開眾多朝廷大臣的幫助。如果沒有這些朝廷大臣的支持,高平陵之變的走向顯然是難以預料的。其中,就以下三位大臣,可以說是司馬懿誅滅曹爽的關鍵力量。

一、蔣濟

蔣濟(188年—249年5月18日),字子通,楚國平阿(今安徽省懷遠縣常墳鎮孔崗)人。三國後期曹魏名臣,歷仕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朝。早在東漢末年,蔣濟出任九江郡吏、揚州別駕。後被曹操聘為丹楊太守,不久升任丞相府西曹屬,成為曹操的心腹謀士。魏文帝曹丕在位時,蔣濟出任東中郎將,代替曹仁統率大軍,後升任尚書。


高平陵之變中,司馬懿為何能擊敗曹爽?離不開這三位大臣的支持!


魏明帝時期,蔣濟出任中護軍,封侯關內,功勳頗多。曹芳這位皇帝在位時,轉任領軍將軍,封昌陵亭侯,蔣濟又代司馬懿為太尉。因此,在曹魏的大臣中,蔣濟位列三公,地位和資歷完全可以和司馬懿相媲美。

公元249年,高平陵之變正式爆發時,蔣濟跟隨司馬懿駐屯洛水浮橋。其間大司農桓範出城投奔曹爽,蔣濟說:“智囊往矣。”司馬懿則認為曹爽必不會用桓範之計。在大將軍曹爽猶豫不決的時候,蔣濟又寫信給曹爽,稱司馬懿只是想將他們免官,勸告他儘早交出權力投降,可以保他們爵位富貴。在大將軍曹爽看來,蔣濟作為曹魏四朝元老,應該不會欺騙自己,於是選擇放棄了抵抗。但是,曹爽自願交出權力後,立即就被軟禁於府邸,隨後即被司馬懿指控謀反,曹爽被誅滅三族,司馬懿開始掌控曹魏大權。


高平陵之變中,司馬懿為何能擊敗曹爽?離不開這三位大臣的支持!


二、王觀

王觀(?-260年),字偉臺,東郡廩丘(今河南範縣東南)人,三國時期魏國大臣。東漢末年,王觀被曹操徵召為丞相文學掾,又先後出任高唐、酇縣和任縣縣令。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後,魏文帝曹丕即位,王觀任尚書郎、廷尉監。後又先後出任南陽和涿郡太守。魏明帝曹叡在位時,太尉司馬懿請王觀出任他的從事中郎,後先後轉職尚書、河南尹和少府。但是,曹芳這位皇帝在位時,王觀因為得罪了曹爽,所以曹爽將王觀調任太僕,以方便自己執掌大權。


高平陵之變中,司馬懿為何能擊敗曹爽?離不開這三位大臣的支持!


因此,正是因為遭到了大將軍曹爽的排擠和打壓,所以,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王觀站到了司馬懿這一邊,被司馬懿任命為行中領軍,佔據中領軍曹羲的軍營並接管其軍隊。在高平陵之變中,王觀擔負著執掌禁軍的重任。從最後的結果來看,王觀很好的完成了這一任務,幫助司馬懿成功控制曹魏都城洛陽。等到曹爽及其黨羽被誅滅後,王觀因功爵關內侯,復任尚書,加駙馬都尉。景元元年(260年),魏元帝曹奐繼位,進封陽鄉侯,並遷任司空。


高平陵之變中,司馬懿為何能擊敗曹爽?離不開這三位大臣的支持!


三、高柔

高柔(174年-263年),字文惠。陳留郡圉縣(今河南杞縣南)人。建安九年(204年),高幹與高柔歸降曹操,自此之後,高柔開始為曹操效力。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稱魏公,建魏國,高柔任尚書郎,轉拜丞相理曹掾。曹丕即位為帝后,任命高柔為治書侍御史,賜爵關內侯。曹叡繼位後,封高柔為延壽亭侯。彼時,高柔擔任廷尉這一官職。正始六年(245年),高柔升任司空,也即位列三公。在漢末三國時期,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三公的地位一般高於或者等於丞相。正始九年(248年),高柔又遷任司徒。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在這場兵變中,司馬懿上奏請求免曹爽的大將軍職務,郭太后詔令徵召高柔假節行大將軍事,佔據曹爽的軍營。由此,高柔因為資歷和威望較高,得以肩負了取代曹爽大將軍這一官職的重任,從而避免曹爽繼續掌握兵權。在爽被殺後,高柔晉封為萬歲鄉侯。景元四年(263年),高柔去世,享年九十歲,諡元侯。


高平陵之變中,司馬懿為何能擊敗曹爽?離不開這三位大臣的支持!


因為在高平陵之變中立下的功勞,高柔的後代在西晉王朝建立後繼續受到重用,比如高柔的三子高光,在西晉建立後擔任廷尉,官至尚書令(相當於副丞相),追贈司空。總的來說,在高平陵之變中,高柔、王觀、蔣濟這三位老臣的態度,一定程度上體現出當時的文武百官,大部分都支持司馬懿或者保持中立,也即支持曹爽的,反而成為少數了。畢竟高柔、王觀、蔣濟三人都歷經曹魏四位君主,門生故吏遍及朝廷,他們幫助司馬懿起兵,意味著更多人已經站到司馬懿這一邊了,而這,應該也是大將軍曹爽選擇放棄抵抗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