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寫字樓是開發商自持,有些會散售賣掉,這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你白哥哥


背後的邏輯是投資風格和投資類型決定持有或銷售。

一、投資風格

穩健型風格,選擇銷售,收回投資,屬於短期投資,通過房地產開發發展。

風險型風格,選擇持有,期待房產增值或房產經營,屬於長期投資,通過經營房產發展。

二、投資類型

經營型投資,持有寫字樓,經營的房產屬於經營型房產。

銷售型投資,銷售寫字樓,銷售的房產屬於銷售型房產。

三、共同點

都受現金流和融資成本約束,都考慮盈虧平衡,都是為了盈利。


山口匯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寫字樓自持還是賣掉,背後邏輯永遠繞不開金錢這二個字。

在國內,早期開發寫字樓的開發商,都喜歡自持,很多就是代建,企業先有需求,幫助建設,完工交付,那時候基本是企業行為,個人很少參與寫字樓的買賣。

大約從2010年左右開始,國內出臺了一波又一波限制商品房住宅交易政策,個人手上也有錢了,開始把目光投向了地段好的寫字樓。開發商也適時的推出一些可分割的小戶型寫字樓推向市場。在國內,房地產是政策市,牛市來得快,去的也快,開發商能儘快回籠資金,絕不捂在手上。發展到2015年前後,以萬科為首的住宅開發商,在買不到更多的住宅用地,商業用地又很便宜的大背景下,在大城市開發了很多很多寫字樓公寓,就是那種美其名曰的loft,全是小戶型,總價相對不高,符合哪些沒有購房資格的年輕人第一居住選擇。這個世界,有什麼樣的需求,就會有什麼樣的產品。

2017年開始,大城市出臺政策,又開始打擊寫字樓公寓了。寫字樓不能小面積分割,最小500平米以上,這時候寫字樓又只是企業和大資產者的遊戲了,開發商選擇自持或者和企業合作開發。

所以,背後的邏輯就是金錢和市場,但歸根結底還是金錢。





北京印象1999


寫字樓是自持還是出售這跟開發商的發展方向和產業策略有關,另一個因素是開發商自己的資金成本。

像現在市面上一些大的商業地產開發商有萬達,金地,金茂,龍湖等,其中萬達一般所有項目都是自持包括商場和寫字樓,萬達走的就是收租子的路子。雖然前兩年出售了一部分商業,但萬達是為了轉型。

像金茂一般會自持一小部分出售一大部分,持有的都是好地段,有增值潛力的,賣掉的也是更快的回籠資金。現在在金盞商務區就有個項目,總建築11.3萬平米,自持3200平米,其餘出售。

龍湖地產商業方面基本也是全部出售,是為了更快回龍資金。

總體來說自持的項目肯定是地段好,升值潛力大的我,有不然開發商不會把大批資金壓在項目上,出售的就相對位置差一些,這可以作為大家買商業、寫字樓的一個選房參考。

自2018年房企銀行貸款受限,去槓桿化。整個房地產行業就是現金為王。







大宗地產劉永波2229


一般有這麼幾種情況

1,本來就是打算作為公司辦公樓,當然會自持。

2,打算整體出售,但短時間內賣不掉,又不願降價,所以自持,等待買家。

3,由於種種原因辦不下產權證,只好自持。

4,公司戰略規劃,認為自持比出售更有利。但隨著市場行情的變化,可能也會出售。

5.開發商考慮管理需要,自持更好管理,散賣客戶群體多樣,後期管理有難度。



合肥房產瞭望


目前接觸開發商自持的,都是一些商業為主。

1:開發商返租政策,會保留一部分,然後賣出一部分。

2:主要是商業,開發商也是為了方便統一經營,這樣更會有規劃,也方便統一管理,有開發商做支撐也不用擔心做不起來。

3:如果開發商做的好,把地段做起來,後期租金高了,也會考慮出租。




何必遠方丶


我做了很多年的寫字樓營銷,現在很多的寫字樓都已經改成自持,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1、寫字樓市場不好,供大於求,租賃較好於銷售;2、現在不少寫字樓都做成了特色樓宇或者產業園,國家能夠給予相應的補貼政策,所以也算是“響應”國家號召;3、開發商實力雄厚,更看重於資產增值。

散賣的主要原因在於以下幾個原因:1定位不準確,客群定位不準確;2、營銷出現問題,銷控把握不住,就是所謂的樓賣花了;3、開發商現金流不好,急需變現!



HZD郭先森


回答:

前者老闆有錢,後者老闆需要用錢。

前者老闆具有長遠的經營理念,後者老闆只是為了開發出售。


蒙德不辣


自持的是為了以後找到更大的買家


東君課堂生活說房


這跟那地規劃有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