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庆时期的瓷器,胎体经历了哪些变化?

清代自嘉庆起,国势逐渐走下坡,这在瓷器上的表现也是十分明显。此时御窑厂的规模、瓷器品种和数量上都大大减少,瓷器生产只是在沿袭旧制,无力进行创新,许多成本高的瓷器也不再烧造。但是根据各大博物馆现有藏品的图片仍然可以看出,嘉庆早期青花瓷器大多仍延续乾隆朝的风格,造型、尺寸、纹饰与乾隆青花基本一致,若不看底款有的器物很难区分,说明当时制瓷工艺还是有较高的水平。

清嘉庆时期的瓷器,胎体经历了哪些变化?

到了嘉庆后期,随着国内购买力的降低,青花瓷就以日用瓷、粗瓷为主,陈设瓷开始逐渐减少。无论从瓷器的质量还是艺术水准来看,都远不如乾隆时期。《陶雅》一书中有记载:“嘉道而降,画工、彩料,直愈趋愈下。”但是一些官窑器作为宫中生活、陈设用瓷,其制作也是非常严格的,其中不乏一些精美之作,也是非常值得收藏的。

近些年,瓷器收藏市场愈发火热,官窑瓷器仍旧是拍场宠儿,虽然嘉庆官窑瓷器精美程度不如前朝,但也具有巨大的升值空间的。今天,极速鉴宝平台小编就带大家认识一下嘉庆时期瓷器的胎体特征,了解一下该时期胎体经历的变化。

极速鉴宝平台瓷器鉴定专家老师表示,嘉庆初期瓷器的胎骨还比较精细,胎体洁白(但不及乾隆朝白),欠坚密,后期逐渐变得粗松。民窑器物胎中未粉碎的瓷石颗粒较多,也比较大。

清嘉庆时期的瓷器,胎体经历了哪些变化?

根据现在考古资料的记录,从乾隆后期开始,景德镇的高岭土严重缺乏,所以到嘉庆时就从星子县开采高岭土。但是由于星子高岭土与浮梁高岭土氧化铝含量不同,工匠一时不能很好地掌握星子高岭土与瓷石泥的二元配方比例,从而导致经常出现盘塌底的现象。景德镇工匠们为了解决塌底问题,开始放大器物底径,加厚器物下部胎体,这时无论琢器还是圆器,都比乾隆朝同类器物的胎底和圈足厚得多。

清嘉庆时期的瓷器,胎体经历了哪些变化?

所以对于提在手上的感觉来说,乾隆朝器物质量上下匀称,嘉庆器物则有上轻下重的感觉;且嘉庆器物与康熙同类大小相当的器物比较,质量明显要轻得多。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下部胎体加厚,胎土陈腐、揉炼时间不够造成的。这就是胎体慢慢变化下形成的。

此外,嘉庆时期瓷器的修胎也远不如乾隆时期精细,器物底足粗壮,胎壁厚薄不均,胎底有明显旋纹。而薄胎器的质量则同于道光时期,以指轻叩,其声脆音亮。当时为了节约成本,一些民窑日用器物还开始出现了明末瓷器圈足沾砂的现象,这是在烧制时,不用瓷饼,直接放在粗砂上烧制留下的痕迹。

清嘉庆时期的瓷器,胎体经历了哪些变化?

总体来说,嘉庆时期瓷器的胎体因土料、制作工艺等原因,与前朝大有不同,这也可以作为鉴别嘉庆瓷器与其他时期瓷器的要点之一。国力衰退的嘉庆时期,从收藏的角度来说,官窑的价值也比乾隆时期要低,但是做工精美的官窑市场价格也是较高的;对比前朝的嘉庆民窑瓷器,市场价格总体不如乾隆时期,要是保存完整的,也是可以收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