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快遞“撐傘”,為外賣保溫——上海社區創新發明“快遞集市”

為快遞“撐傘”,為外賣保溫——上海社區創新發明“快遞集市”

“快遞集市”實施“零接觸遞送”,取件中轉檯減少人與人接觸,做好疫情防控。新華社記者王翔 攝

新華社上海3月18日電(許曉青、王翔)最高峰時一天接收1.2萬件快遞,平時每天也有約8000件快遞……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擁有6700多戶居民的上海市虹口區彩虹灣社區創新發明了“快遞集市”,方便上萬居民收取快遞。

根據疫情防控的需要及相關規定,今年春節以來滬上幾乎所有的快遞員不再進入社區,快遞員與居民之間往往只差“最後500米”。彩虹灣是上海中心城區最大規模的保障房社區,在社區相關部門指導下,居委會聯合物業公司在每個實施封閉管理的居民區入口處設“快遞集市”。

在“集市”上,每件快遞按快遞公司的品牌進行分區域存放,居民可隨時取件。日常守護這些快遞的是一群戴口罩、定期做好衛生消毒工作的物業人員、居委會幹部等,他們大部分是志願者,是社區防疫的骨幹。居民取件時,採用“零接觸”的交接方式,快遞被放置在接收區域的中轉檯上,減少人與人之間不必要的接觸,也就減少了病毒傳播的可能性。

为快递“撑伞”,为外卖保温——上海社区创新发明“快递集市”

社區創新發明冷暖兩分開的快遞空間,注重保溫的餐飲外賣放置於白色篷房內。新華社記者王翔 攝

“隨著復工復產,每天到了傍晚時分,下班回家的居民們有序排隊,注意人與人的間隔,甚至沒有嘈雜的討論聲,特別安靜祥和,大家都為自己的社區在疫情下這麼有秩序、有‘人情味’感到高興。”當地居委會的負責人趙平說。

“快遞集市”的最大好處是避免了疫情防控期間快遞隨意放置可能造成的丟失或損壞現象,自從“集市”開張,社區居民對快遞收送業務的投訴量大幅下降。

“無論颳風下雨,還是晴空萬里,這個‘快遞集市’和志願者們近一個月都堅守在這裡,大家的安全感增加了。”下班回家排隊10分鐘就取到快遞的李小姐說。

租戶多是這個大型社區的另一特點,不少回滬復工者和高校工作人員租住於此,彩虹灣三期紅馥裡的居委會考慮到這些租戶大多三餐靠外賣,索性把社區門口的“快遞集市”改造成冷暖兩分開的組合式快遞空間。普通快遞按居民所在樓號擺放在快遞架上,餐飲外賣則一律儲藏在一個白色篷房中。

“這樣既清潔又衛生,最重要的是為這些外賣餐食保溫。”一名居委會工作人員說。

彩虹灣社區所在的上海市虹口區江灣鎮街道負責人劉玉偉說,疫情防控是一場硬仗,同時也對優化社區治理提出新的要求,“快遞集市”的創新發明,充滿了民間智慧,也有助於促進轄區內的社區睦鄰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