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文 | 葫蘆爸

ID:Hulupapalove


“大智若愚”是蘇東坡所創,用來形容他的老師歐陽修,但是這個用詞可以追溯到陳壽《三國志》裡曹操對一個人的評價。


哪個三國人物能擔得起這個評價呢?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三國有不少聰明人,也有不少笨人,但看上去很笨其實很聰明的人,還真不多。


那就先從看上去很笨的人找起吧。


最容易想到的笨人,就是那年在長坂坡,被趙子龍於幾十萬曹軍中,七進七出好容易救出來的阿斗。


他那會兒還小,剛出生,怎麼也沒想到,他老爸劉備為了收買趙雲的人心,一把將還在襁褓中的他摔在了地上:“為你這樣一個小娃娃,幾乎折損我一員大將!”


趙雲感激涕零,只是苦了被摔的阿斗。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從今天的科學來看,孩子被摔確實會傻,由於腦震盪或腦部損傷導致發育不全。


不過,這個阿斗發育很全,肥頭大耳的。肥頭是吃得好,大耳是繼承了他老爸劉備。


後世很多人認為他不傻,包括亡國後樂不思蜀,都是一直在裝而已。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要知道,他老爸劉備從一個賣草蓆的,和賣棗的關羽、殺豬的張飛結拜之後,又是拜請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等謀士,又是召募趙子龍、馬超、黃忠等武將,花了足足三十四年,才創立蜀漢,坐上了皇帝寶座。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之後,為了替關羽報仇,劉備舉全國之兵討伐東吳。卻沒想到,張飛在路上因為喝醉酒打罵手下軍士,被自己人所殺。整個蜀軍也被吳將陸遜在夷陵擊敗,劉備不得不退守白帝城。


最後,劉備在白帝城鬱鬱而終,只當了兩年皇帝就掛了。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這之後,一大攤子就交給了阿斗。


可沒想到,這位被認定摔傻了的大腦袋竟然當了整整四十年皇帝,是他老爸的二十倍。


要知道,他對面的魏國,換了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奐五位皇帝,旁邊吳國也已換了孫權、孫亮、孫休,加上最後的孫皓也是四位皇帝,相當於他這位“扶不起的阿斗”一人對抗九人。


一個打九個,不但沒倒,反而穩如泰山。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所以,劉禪大概就是這個外愚內智的人吧。


這麼說有一定道理,但也有很大侷限。


劉備死後雖讓劉禪即位,但還安排了一個“老媽媽”諸葛亮。有這樣一位事無鉅細的諸葛神侯在,劉禪是每句話都必須聽的。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直到諸葛亮操勞過度,在五丈原再也挺過不去了,劉禪跑去問他,是否考慮好了繼任者。


諸葛亮只說了兩個人名,一個蔣琬,一個費禕。


至於後來,諸葛亮就說不知道了。


其實,諸葛亮知道,這後來,就不會再有後來了。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這裡有些宿命論,拋開封建迷信不說,諸葛亮知道,魏國不論人才還是國力都遠強於蜀國,拖得越久越不利。所以,他才會六出祁山,爭取早日滅魏。


可惜,壯志未酬啊,諸葛亮只能把後事交給看上去“大智若愚”的阿斗和他推薦的這兩位繼任者了。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但是,諸葛亮沒料到,費禕後來被刺身亡了。


所以,沒了主心骨的劉禪開始信任姜維,不斷討伐魏國。這算有利有弊,利是讓魏國不得安生,弊是自己也不得安生,國力一點點被消耗,日漸衰弱。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最可怕的是,這時劉禪已經親政三十五年,諸葛亮都死了二十多年了,推薦的兩個繼任者也都掛了,怎麼也該自己說了算了吧。


於是,他開始輕信宦官黃皓。


這個黃皓,有點兒像“土木堡之變”裡把明英宗勸到被俘虜的宦官王振,沒幹什麼好事,把文武雙全的姜維擠兌得都不敢回成都。


後來,魏將鄧艾沿小路突破蜀國防線後,黃皓直接就勸阿斗投降了。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因此,可以認為阿斗確實不笨,小時候被摔得不嚴重,要是不摔可能會更好一些。


但是,這位穩坐四十年江山的人絕不是什麼大智慧之人,只能算不笨,談不上“外愚內智”。


正如後世對他的中肯評價——“絕非中興之器”,不是再度振興的那塊料。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那又會是誰呢?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會是張飛麼?


張飛是一員勇將,他關二哥就評價他:“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頭,如探囊取物一般。”


百萬軍中斬殺對方主將,就像從口袋裡掏個玩具這麼簡單。能讓一貫自負的關羽有這樣的由衷讚賞,也就只有張飛了。


不過,按照一般認識來說,勇蠻之人大腦容易短路。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比如呂布,勇冠三軍,天下第一,但智商低也是天下第一。


要不是有一個智商高得能排進前三的陳宮輔佐他,早就被曹操滅了,不用等到白門樓那天。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又比如虎侯許褚,武力值和馬超齊平,“許褚裸衣鬥馬超”,與因為曹操好色而陣亡的典韋實力相當,可以在魏國這邊排NO.1。


但要是論智謀,許褚可就比張遼、張郃、于禁、樂進、徐晃等五子良將差遠了。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所以,許褚只能當禁衛隊長,不能成為統計三軍的元帥。


不過,張飛不太一樣。


他武力值超強,膽子大,動不動就想單挑呂布,但腦子卻不短路。


一個突出表現,就是他在長板坡嚇退曹操幾十萬大軍時,不只光靠嗓門大。他幹了一件很酷的事——派出疑兵。


一部分人去旁邊山上扯大旗,裝作有埋伏,另一部分人去砍樹枝,綁在馬尾巴上使勁跑,營造出煙塵四起、少說也有十萬兵馬的樣子。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所以,曹操被他吼了一嗓子,耳朵震得嗡嗡響,又怕中埋伏,才會撤退的。


從這一點上看,張飛才是最早擺“空城計”的高手,比諸葛亮玩得還早還漂亮,手裡除了幾百跑龍套的士兵,就剩他光桿一個。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能在幾十萬大軍前來時想到並迅速實施這一計,是非常不簡單的,可謂有膽有識,一般人早就連膽都嚇破了。


這之後,在《三國演義》中,還有好幾次提到了張飛的精細。


一是震懾馬超。馬超降了劉備後,劉備非常器重馬超,封他為平西將軍、都亭侯。馬超也得了便宜就賣乖,常常一口一個“玄德”,就像許攸動不動叫曹操小名“阿瞞”一樣。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關二爺不幹了,這哪是來了個幫手,是來了一個大爺啊,就想殺了馬超。可劉備為了保持招納天下賢士的好名聲,堅決不許。


張飛這時瞪著大眼睛,獻了一計:“既然這樣,那我們別搞比武擂臺了,大家功夫都差不多,打起來損傷太大,咱們棄武就文,搞一堂禮儀課。”


第二天,劉備召集大家開會,馬超進來一看,不見關羽、張飛入座,二人沒有一點兒二爺、三爺那種吆五喝六、指指這個、訓訓那個的勁頭,而是神情嚴肅,親自持刀站立於劉備兩側,充當起了侍衛長的角色。


這可是當世兩大名將啊,尚且這般,自己一個剛投降過來的,每天就知道嘻嘻哈哈地攀交情、擺譜兒,確實太過分了。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從此以後,馬超對劉備的態度來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時刻恭恭敬敬,再也不敢攀肩膀叫“大耳兄弟”了。


張飛提議的這堂禮儀課,還真是有點兒四兩撥千斤、敲山震虎的意思,也確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令人稱讚。


二是智取西川。張飛接受諸葛亮將令攻打西川,卻遭到了蜀中名將嚴顏的嚴防死守。


張飛這時再度使出疑兵之計,派人假裝抄小路進攻,其實算準了嚴顏會來趁夜偷襲糧草,一下子活捉了嚴顏。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後來,張飛又欲擒故縱,義釋嚴顏,這也比後來諸葛亮“七擒孟獲”要早很多,而且效率也高很多,只放了一次而不是七次,就使得嚴顏感恩戴德,一連勸降了四十五個關口,順利拿下西川。


三是智勝張郃。魏國的張郃可是一代名將,五子良將之一,連諸葛亮都非常忌憚,當時張郃也是堅守不出,張飛就想出一個激將法,每頓都喝一場大酒,然後在陣前辱罵,甚至讓士卒們以相撲為戲。


光著膀子,你撲過來,我撲過去。張郃你這一代名將,只會當縮頭龜看熱鬧吧。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張郃果然沒忍住,被激怒了,下山襲營,誰知一槍刺去,刺中的是穿著張飛衣服的草人。


這時,張飛率領伏兵殺出,張郃大敗而回,退守瓦口關。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在攻取瓦口關時,張飛見山上有百姓走動,認定百姓會知道小路,於是吩咐士兵將百姓帶來,親自接待,終於問到一條通往瓦口關背後的小路。


於是,張飛讓魏延從正面進攻,他自己抄後路,一舉奪下瓦口關。


除了勇猛善戰,這位黑金剛還有很可愛的一面。


當時,劉備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每天聊個沒完,冷落了他和關二哥,他就不停抱怨。


劉備這時白了他一眼,說道:“就你那木頭腦袋,知道個啥?我得孔明,好比如魚得水!如魚得水,知道不?”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張飛心裡不是滋味,正好曹操派夏侯惇來攻打新野,軍情如火,劉備急得問怎麼辦,張飛當時就懟了一句:“哥哥何不使水去?”


直接把諸葛亮由劉備口中如魚得水的“水”比作救急滅火的“水”,真是太搞笑了。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哥哥,何不使水去?

這一回答,也使得這位三將軍被後來的網友們評為最萌最搞怪之人。


所以,張飛絕不是一介莽夫,能和關羽一起,與張遼等人在唐代被列為古今六十四戰將、宋代被列為七十二戰將,配享廟堂,是得到歷史承認的。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但是,是不是就是說張飛一定有大智慧呢,感覺還談不上,只能用“粗中有細”來形容他比較合適。


而且,張飛這個人有著比較明顯的硬傷,那就是太愛喝酒,喝醉了就打罵軍士,在駕御部下和愛兵如子這方面,比“虎賁之首”張遼差得太多了。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因此,他最後由於酒醉打罵軍士被自己人割了腦袋,堪稱三國裡對“戒酒”最有力度的廣告。


其實,這既是對飲酒誤事的警惕,也是對張飛自己不夠智慧的定論。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那麼,這個“外愚內智”的人到底是誰?


是荀攸。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而且,說出這個評價的,還是曹操本人。


來看曹操對他的評價原文:“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


看著眼熟吧!


可以說蘇東坡評價自己的老師歐陽修“大勇若怯,大智若愚”這兩句,完全借鑑了曹操對荀攸的評價。


這既說明這個荀攸和歐陽修一樣具有值得後世尊敬的地位,也確實將“大智若愚”最早的出處向前提了近一千年,由宋朝提前到了晉朝。


這在任何歷史資料裡還沒有提到過,是葫蘆爸自己發現的,也算是自學自悟吧,也要歸功於給娃兒每週講歷史的堅持。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有人曾對曹魏的謀士作了一個TOP10排名,去除最早期的戲志才、後期的司馬懿、並不出名的蔣濟和被騙過來沒怎麼發過言的徐庶,排在前六位的是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賈詡、劉曄,個個都是功名顯赫。


其中前五位,被稱為“曹魏五大謀士”。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而這當中最得曹操心思的,當屬郭嘉。


民間也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甚至認為他要勝於諸葛亮。


只可惜郭嘉早亡,死於進攻袁紹父子的途中,後來曹操敗於赤壁,就痛哭郭嘉郭奉孝,“奉孝若在,何以至此?”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而排在第二第三位的荀彧、荀攸是親叔侄。


荀彧主內,幫助曹操鎮守朝廷,執掌尚書令,被稱為“荀令公”。


而荀攸主外,作為軍師跟隨曹操征戰四方,被稱為“謀主”。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謀主”,謀士之主,足見荀攸的地位。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三國紛爭,天天面對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要是計謀出得不好,肯定馬上就會被淘汰。


而且,如果只會出計謀,不會做人,像之前的許攸那樣,立了幾個功勞就沒大沒小,肯定也是兔子尾巴——長不了。


能夠長時間統率一眾謀士,成為謀士之主,那必然是大智慧,


有多智慧呢?


下一次接著說。



誰才是三國裡那個“大智若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