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打場”的回憶,現在想起來還是那樣的美好。

說起“打場“現在十七八歲的孩子都不知道打場是什麼,但是對於70後的我來說,我對打場還是那麼熟悉和親切。那是我青少年時難忘的記憶。

少年時“打場”的回憶,現在想起來還是那樣的美好。

所謂打場就是每當麥子成熟的季節,農民們將麥子從田裡割下來,拉到場裡進行攤場、曬場、翻場、碾場、起場、揚場等程序將麥子收穫為麥粒的過程。

在上世紀80年代,農村解散了生產隊勞作的模式,實行了田地承包到戶的政策,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鼓舞。田地裡到處長的是莊稼。那時候的農民比誰家光景過得好,誰家富有都是比賽看誰家糧食產的多,那時候只要誰家糧食產的多那走路都志高氣揚,和人說話聲音都提高了三度。

每當麥子成熟收割的季節,學生放統一假幫家裡收割麥子,在外有工作的家裡有地的人也必須回到家裡,幫助家人收割麥子。全村各家各戶每個人都要行動起來,進行收割麥子,也叫搶收,那時候我奶奶經常說的一句話,“谷黃麥黃,秀女下床“。說的就是每當麥子成熟的季節,連平時不出門的大家閨秀也要加入到搶收麥子的行列。麥子熟了,若不趕快收麥粒就會落到田地裡,減少了收成,所以那時候每當麥子成熟的季節,全民動員搶收麥子誰都不想讓一枚麥子掉到地裡浪費。

麥子成熟前,農民先要做好收麥前的準備工作。

首先是整場 就是先將麥場堆積的雜物雜草等清除乾淨,用耙子將麥場的土爬起三四寸厚,讓土蓬鬆起來,然後在上面撒些水,灑水要適度不能少也不能太多,然後套上牛拉上石磙(也叫碌碡)對麥場進行碾壓,使麥場潮溼平整不起塵土,還有割麥的鐮刀提前磨鋒利,捆麥子的繩索提前準備好,拉麥子的架子車提前收拾好,割麥子期間人們所需的麵粉磨好。這樣割麥前的準備工作基本完成,那時候這些準備工作都是父親具體實施,我給父親打個下手。

少年時“打場”的回憶,現在想起來還是那樣的美好。

割麥子 家人早早起來吃飽飯就開始行動。哪塊地麥子先黃行先割哪一塊,那時候沒有收割機割麥子,都是人工用鐮刀一點一點的割。一畝地三四個人得割上一響午才能割完。但那時候農村人互相幫助的精神都很好,麥子的成熟是有先後的。麥子沒成熟的家庭也會幫助麥子成熟的家庭進行割麥子。大家都是互相幫助,人多了在一起幹活,又說又笑。不知不覺中一塊地就割完了。

少年時“打場”的回憶,現在想起來還是那樣的美好。

拉麥子 麥子割完後要將麥子全部拉到麥場上,那時候我的任務是在架子車上碼麥子。父親母親姐姐們給我將麥子往架子車上遞,我在架子車上將遞給我的麥子上碼好在車上,裝好一車然後用繩將車上的麥子捆好,套上牛,父親拉著牛,我扶著架子車的兩個轅往麥場里拉。將麥子集中拉到麥場裡,如果天氣不好就要堆積起來,形成簡單的麥垛子,並用塑料薄膜等東西蓋上,以防下雨淋壞,等天氣好的時候就要進行攤場。

少年時“打場”的回憶,現在想起來還是那樣的美好。

攤場 攤場是有炎陽高照的好天氣的時候,將集中在麥場裡的麥子進行打散。用麥叉將麥子挑成一小坨挨一小坨蓬鬆的像棉花一樣鋪滿麥場,儘可能的讓麥子的麥稈受到太陽的暴曬。

少年時“打場”的回憶,現在想起來還是那樣的美好。

翻場,翻場是將攤好的帶麥秸稈的麥子,曬一段時間再翻弄一遍讓麥子均勻地接受太陽的暴曬,讓帶麥杆的麥子儘快曬乾,為後續的碾場打好基礎。

少年時“打場”的回憶,現在想起來還是那樣的美好。

碾場 是將攤在場上帶秸稈的麥子曬乾以後。套上牲口拉著石磙進行碾壓。那時候拖拉機拖粒機很少,農民大部分是用牛、馬、騾子、驢等碾場。碾場時人站在場中間手牽著牲口一圈一圈的碾壓著。就像鐘錶的指針一樣,一圈一圈的轉著,好慢好慢喲。

少年時“打場”的回憶,現在想起來還是那樣的美好。

抖場是在碾場碾到一半的時候,將麥秸稈用麥叉抖一遍翻騰一下,是一種讓麥粒從麥秸稈上脫離下來。碾壓均勻的一種好措施。

少年時“打場”的回憶,現在想起來還是那樣的美好。

起場是在牲口帶著石磙將麥子碾壓到將麥粒從麥稈上脫離以後進行的下一個程序,這時候人手一個麥叉,將麥秸稈抖起來放在一邊。麥場上就剩下從麥杆上脫離下來的麥粒和麥殼了。

少年時“打場”的回憶,現在想起來還是那樣的美好。

堆場是將麥場上從麥杆脫離下來的麥子和麥殼堆積起來的一個程序。人們用木鍁、刮板、掃帚等農具。將場上留下來的麥粒和麥殼的混合物堆積在麥場中間。

少年時“打場”的回憶,現在想起來還是那樣的美好。

揚場是將麥粒和麥殼等其他雜物分離的一個過程。揚場是非常有技術的,一般由非常有勞動經驗的老農民才擁有這樣的技術,我家的揚場工作非我父親莫屬。當來風的時候,父親用木鍁剷起滿滿一木鍁的麥粒、麥殼、碎桔杆等混在一起的雜物,拋向空中,在風的作用下麥殼和碎桔杆飄向了遠方,較近的地方留下了麥粒,這樣麥粒和其他雜物就分開了,母親還要用掃帚掠去麥粒上剩餘的雜物,儘量讓麥粒保持乾淨,沒有風的時候,父親就放下木鍁,點著煙抽一下休息一會兒,這時母親也可以休息一會兒,每當風來的時候,父親趕快起來,又用木鍁揚起了場,直至將麥粒和雜物分離完畢。

少年時“打場”的回憶,現在想起來還是那樣的美好。

裝麥麥子揚完後,將麥子用口袋裝起來,轉到其他地方進行晾曬,騰出麥場進行下一場的收麥工作,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是撐口袋口的那個人,我撐著口袋姐姐他們用搓機往口袋裡裝,一股一股的塵土氣息直往我的鼻孔裡鑽,我扭過頭,逃避麥粒粒中的灰塵對我的侵襲,雙手還是儘量讓口袋口張的大大的,以免影響裝麥子受到姐姐們的訓斥。

少年時“打場”的回憶,現在想起來還是那樣的美好。

每年收麥子的時候我家都要碾四五場麥子。重複著同樣的程序。等打下的麥粒全部晾曬乾了,裝進了家裡的瓷、囤等器物,收麥的工作才算結束了。

最後還有一個積麥垛的工作,將打完麥子的麥秸稈,再晾曬一遍,再用牛拉著石磙碾壓一遍,然後將晾曬碾壓好的麥草積成麥垛,用於冬天喂牲口和燒炕、做飯引火用。

少年時“打場”的回憶,現在想起來還是那樣的美好。

那時候的收麥工作真是驚心動魄。有時候正在晾曬麥子,暴雨來了,全家行動起來,慌慌張張的收麥子,左鄰右舍有空也過來幫忙。那時候大家只要有空都會互相幫忙的,幫別人就是幫自己。那時候只有大家互相幫忙中才能完成這種辛苦緊張的麥收工作。想起那時候的情景真是讓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啊,那樣的時候再也不會有了。

[我是農人潘哥,一名熱愛三農的退伍軍人,喜歡我的觀點或文章記得點贊加關注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