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為討好型人格,容易受委屈,家長應該怎麼做?

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以後不管在學校還是社會上都容易受欺負,在感情上容易遇到渣男。

那麼,什麼是討好型人格呢?

討好型人格,就是拼命委屈自己,來達到他人期望的一種人格。盡力成全別人來委屈自己,聽起來是不是很偉大?但是隻有這種人才知道自己過得有多委屈、多壓抑。從小為了討別人喜歡拼命壓抑自己,盡力做到最好。自己的喜怒哀樂完全由別人支配著,拼命的壓抑自己的慾望。感覺家人、朋友有什麼不開心的事都是自己的責任。害怕周圍的人生氣,會拼命討好他們來讓他們開心,如果聽到別人對自己不好的評價會耿耿於懷好久,覺得別人不會喜歡自己,總覺得不是為自己而活的。

孩子成長為討好型人格,容易受委屈,家長應該怎麼做?

討好型人格的人有時候也不想這樣下去了,想讓自己為自己而活。可是這種性格從小培養的,不可能說改一下子就能改的。因為怕別人生氣的那種恐懼感、不安全感並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這種性格最好從小杜絕。

孩子成長為討好型人格,容易受委屈,家長應該怎麼做?

前兩天,在麥當勞,看到一個母親帶著孩子來買兒童套餐。孩子開心地吃著,母親確實沒都沒有吃。孩子問母親怎麼不吃,母親卻說,為了你這頓餐,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出來的錢。孩子看著也有七八歲了,聽了沒有說話,只是默默地吃。

孩子成長為討好型人格,容易受委屈,家長應該怎麼做?

其實,在我們身邊,常常有父母習慣性的說,“為了你我錢都沒捨得花”“為了你吃好的穿好的,家裡再窮也供給你”這種話。

雖然在二線城市,人均收入水平對比起房價還是有點低了,物價也不便宜。我理解父母省吃儉用給孩子的生活,但是這過程中孩子也是沒錯的,孩子是無辜的,長此以往下去,孩子很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的人。

孩子成長為討好型人格,容易受委屈,家長應該怎麼做?

我一個朋友搬了新家,要女兒小芳邀請新學校的同學來玩,想幫女兒多建立人脈關係。當天大概來了十幾個孩子,朋友在家裡準備了很多食物,孩子們玩的很盡興,臨走的時候,一個小朋友看上了小芳的芭比玩具,說想借回去玩幾天。小芳不願意,母親卻說,不就是借幾天嗎,沒事的,要同學拿去。小芳在很不情願的情況下 ,還是把玩具借了出去。等孩子走後,母親邊整理房間邊說,看看我為你付出了多少?我還得收拾半天,要不是為了你,我至於這麼忙活嗎?

孩子成長為討好型人格,容易受委屈,家長應該怎麼做?

文中的母親這種看似大方的行為,實際上沒有顧忌到孩子的感受,並且向孩子傳輸了一個潛意識:你的感受不重要,別人的開心才是最重要的。

在母親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孩子不知不覺中形成了,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同和喜愛來做事,就算委屈自己也沒關係,極容易變成一個討好型人格的小孩。

家長應該怎麼教導孩子來避免形成討好型人格呢?

孩子成長為討好型人格,容易受委屈,家長應該怎麼做?

學會愛自己

教導孩子學會自愛,一個人只有自愛了才會更好的去愛別人,一個連自己都不知道好好愛的人,那麼對別人的愛也是不健康的。家長應該告訴孩子,你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你應該愛你自己,取悅自己,自己過得舒心快樂最重要。

孩子成長為討好型人格,容易受委屈,家長應該怎麼做?

懂得拒絕,有自己的底線

遇到不喜歡的事情或別人侵犯了你的隱私、尊嚴,懂得拒絕。助人為樂雖然是美德但也要在自己的能力和底線下,盡力而為。有些時候做不到就做不到,沒必要勉強自己,更沒必要委屈自己討好別人。

孩子成長為討好型人格,容易受委屈,家長應該怎麼做?

敢於表達自己的情緒

人都有喜怒哀樂,可是討好型人格的人為了讓別人開心,總是會拼命壓抑自己的不開心和情緒,明明已經痛苦到了極點可是表面還是要假裝很開心,這樣的人生太痛苦了。所以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做個真實的人。

孩子成長為討好型人格,容易受委屈,家長應該怎麼做?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受盡委屈,將來在社會上也很難立足。你有這樣培養孩子的誤區嗎,或者你的孩子是討好型人格嗎?如果是,教會孩子學會自愛,學會立底線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做一個健康的孩子。

最近,我發現了一本家庭教育的書籍,《哈佛家訓》是一部哈佛博士的教子經典,也是一部個人的修身指南。本書可以教育孩子怎麼在性格方面全面培養孩子的性格。用哈佛的理念來教育孩子,使孩子在故事中得到成長。


孩子成長為討好型人格,容易受委屈,家長應該怎麼做?

學府的教育理念和家訓精華,將給你以心靈的滋養,全面激發你的潛能,讓你樹立明確的精英意識,不斷超越自我,為進入名校、成就輝煌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書不僅具備道德情感的力量,更具備思想啟迪的力量。通過閱讀,每一個人都能得到啟發,並能通過運用哈佛成功與人的智慧全面提高個人綜合素質,進而成長為社會精英和時代強者。

孩子成長為討好型人格,容易受委屈,家長應該怎麼做?

今日頭條可以購買商品啦,點擊下方鏈接,可以購買產品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