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背后的爱情故事

公元1190年,他出生在山西秀容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世家(相传他的祖先原为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自此,兵荒马乱的金元之际诞生了一位当时屈指可数的文坛大师,他就是元好问。元好问从小就展示出他聪颖过人的一面,7岁能赋诗,14岁师从郝天挺,历时6载而学有所成。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背后的爱情故事

故事始于那一年。他16岁,恰是束发之际,正是“陌上谁家少年,足风流”的年纪。为求功名,他参加了当年在并州的科举考试,开启他人生中应试之旅。而恰恰是在前往并州的路上,他遇到了一件令人称奇的事,并激起了他少年情愫,写下了《摸鱼儿·雁丘词》,也许他压根儿就没想到,他的这首词能与宋词媲美花5分钟时间,即可了解宋词的“前世今生”,流芳千古,成为不朽的名篇。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背后的爱情故事

元好问16岁那年前往并州的途中,他偶遇一位捕雁的老者。老者告诉他一件奇怪的事情:他在早晨用网捕捉到了一只大雁,然后杀了这只大雁。而另外一只从网中挣脱的大雁悲鸣,盘桓不去,最后竟然撞击地面而死去。或许是大雁的痴情深深打动了元好问,于是他买下了这对大雁,并将它们合葬于千百年来流淌不已的汾河之上,并给这一方小小的坟地起名为“雁丘”。与元好问同行的人大多纷纷为这件事赋诗,自然他也不例外,写下了《雁丘词》。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背后的爱情故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背后的爱情故事

天啊!请问世间的各位,爱情究竟是什么,竟会令这两只飞雁以生死来相对待?南飞北归遥远的路程都比翼双飞,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旧恩爱相依为命。

比翼双飞虽然快乐,但离别才真的是楚痛难受。到此刻,方知这痴情的双雁竟比人间痴情儿女更加痴情!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真情的雁儿心里应该知道,此去万里,形孤影单,前程渺渺路漫漫,每年寒暑,飞万里越千山,晨风暮雪,失去一生的至爱,形单影只,即使苟且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汾水一带,当年本是汉武帝巡幸游乐的地方,每当武帝出巡,总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何等热闹,而今却是冷烟衰草,一派萧条冷落。

武帝已死,招魂也无济于事。女山神因之枉自悲啼,而死者却不会再归来了!双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莺儿燕子一般,死后化为一抔尘土。将会留得生前身后名,与世长存。狂歌纵酒,寻访雁丘坟故地,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背后的爱情故事

多情、感性的元好问,于如此年龄,逢着如此动情之事,写下了如此动人的文字,多少人为之动容,为之潸然泪下。我们应该感谢那一天、那一事、那一人。要不是有这些,我们或许就看不到如此动人的一首词,或许就少了“千山暮雪、万里层云”这样富有意境的词语,或许就少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样动人的千古名句。

自古以来,爱情便是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话题,多少描绘爱情的句子感人至深,不仅是为爱情的伟大无私,也是为爱情给人的这一份“生死相许”的勇气,这世间并没有太多东西是值得我们为之付出生命的,但爱情位在其列,因为它可以使人生出巨大的勇气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哪怕这种困难有多难跨越,我们也不会因此而逃避。

我们都知道,光阴飞逝,短短的似水年华即可让我们失去很多重要的东西,而爱情也会随着时间慢慢转化为亲情,我们从当初的轰轰烈烈走到后面的平淡如水,一步一步,成为现在的我们。

唯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在今后的岁月里携手与共,走到白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