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向 《鼠疫》

時刻壓在我們心頭的這種空虛、真真切切的這種衝動,即非理性地渴望回到過去,或者相反,加快時間的步伐,還有記憶的這些火辣辣的利箭,這些正是流放感。

的確,天災人禍是常見之事,不過,當災難臨頭之際,世人還很難相信。人世間流行過多少次瘟疫,不下於頻仍的戰爭。然而,無論鬧瘟疫還是爆發戰爭,總是出乎人的意料,猝不及防。

他們不相信災禍。災禍無法同人較量,於是就認為,災禍不是真實的,而是一場噩夢,總會過去的。然而,並不是總能過去,噩夢接連不斷,倒是人過世了,首先就是那些人本主義者,只因他們沒有采取防範措施。我們的同胞,論罪過也並不比別人大,只不過他們忘記了應當謙虛,還以為自己無所不能,這就意味著災難不可能發生。他們繼續經營,準備旅行,發表議論。他們怎麼能想到鼠疫要毀掉他們的前程,打消他們的出行和辯論呢?他們自以為自主自由,殊不知,只要還有災難,就永遠不可能自主自由。

玻璃窗外,天光明淨,春意盎然。玻璃窗裡面,“鼠疫”這個詞還在室內迴響。這個詞不僅具有科學所賦予的含義,還擁有一幅幅長長排列的圖景:這些圖景非同尋常,和這座黃灰色的城市很不協調,尤其此刻,這座城市還頗有生氣,算不上熱鬧,倒也挺嘈雜,總的來說,一片祥和的氣氛,

如果說“祥和”與“死氣沉沉”可以並用的話。


推薦向   《鼠疫》


《鼠疫》作者加繆

加繆是1957年諾貝爾文學獲獎者。這本書講述的是上世紀40年代發生在法國小城奧蘭的一場鼠疫的發生過程以及當時人們心理狀態的描寫。在時下新冠肺炎肆行的環境中讀這本書,感受到書中情緒的變化會更加深刻。

有人說,人類在歷史中學會的唯一教訓是永遠學不會教訓。當災難來臨前,小到普通市民,大到醫生、市長都對災難有所察覺,卻出於逃避或其他心理選擇忽略,採取的措施微乎其微,大家寧願相信這是一場單純的鼠患,直到疫情擴散,死亡數字由每月公佈變成每日公佈,最後不得不採取封城措施。

當下的我們和那時的人們相比,處境相似,但我們更加幸運。彼時互聯網還不發達的那個年代,人們待在家裡無所事事,電話、家書都有限制,每日對外聯繫最多可能是幾行字的電報來報平安。人們在缺乏社交環境與鼠疫恐懼的氛圍下精神極度孤寂,每人都獨守著自己的憂慮。作者寫道“轉移人們的注意力並把水攪渾,這正是瘟疫肆虐的一種方式。”

《鼠疫》講述了疫情從開端到結束的各個階段,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逃避疫情發生,囤積生活用品,酒精、薄荷糖能預防鼠疫等謠言四起,甚至奢侈品脫銷,再到有人開始站出來組織志願隊反抗鼠疫,最後鼠疫消失,人們很快忘記鼠疫繼續生活的全過程。

本書對於鼠疫事件以及小城中人描寫,讓身處湖北的我感觸良多,受益匪淺,貼合當下環境,相信看此書的人一定能獲得比平時更深的感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