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面行禮可否“復古”?

現代社會人們見面時往往都會行禮寒暄,尤其是較為正式的公務交往或初次見面,大家都要行禮致意,或握手,或擁抱,或貼面,或吻手等等,用親密的身體接觸表達親切而熱烈的情誼。但不知大家是否發現,這種身體親密接觸式的見面行禮,往往因為衛生、性別、膚色、風俗、個人習慣等造成種種尷尬,行禮的感覺並不美好。

相比而言,傳統中國的見面行禮方式卻與之不同,行禮雙方一般不直接身體接觸,保持一個適當的距離,表達親切、熱烈、尊重、友好之情,方式典雅而舒適,而且符合現代衛生要求。為什麼傳統中國,人們見面行禮一般都要避免軀體直接接觸呢?這主要源於傳統社會對禮的認知。

古代的先哲們認為,所謂"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禮"是社會治理的方略,通過制定不同形式的禮來規範人的社會行為,出行有禮,坐臥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征戰有禮等等。行禮的方式和狀態均被賦予深意,如人們相見行禮時,用身體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來表示對人的"尊敬"。古人認為,世人相見,身體接觸,使人窘迫,是失禮行為。這就是傳統中國見面行禮時避免身體直接接觸的主要原因。

見面行禮可否“復古”?

禮儀之邦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禮"在傳統社會無時無處不在,並且種類豐富;下面,我們分別以古代男女相見時常用的"拱手禮"和"萬福禮"為例,講一講古代社會的日常見面禮。

拱手禮

拱手禮,為古代男子日常相見或表示感謝時常用的禮節。《禮記·曲禮上》便載:"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論語·微子》亦有"子路拱而立"的記載。即使到現代社會,仍能見其使用痕跡被討論,可見其源遠流長,影響深遠。

拱手禮的核心動作便是"拱手"。《爾雅·釋詁》郭璞注曰:"兩手合持為拱",即雙手相交而握。中國古人以左為敬,所以其具體做法為右手在內,左手在外,手型如拱。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重。若遇喪事行拱手禮,則正好相反。

見面行禮可否“復古”?

標準拱手禮

兩手相握置於何位?有拱手至額;有拱手置於前胸。前者兩手相握,雙臂前伸如環抱,舉手至額間。後者雙手正對胸口,不高於顎不低於胸,平臂行禮。兩者共通之處在於皆是兩手相合,向上舉。日常行禮則置胸前者居多。

見面行禮可否“復古”?

日常拱手禮

拱手禮除常見的捧手手型,還可用抱拳手型。其基本形態或兩拳相抱,或一手握拳,另一手掌心平張,下壓握拳之手。一般為習武之人所常用。

見面行禮可否“復古”?

習武拱手禮

拱手禮因其"敬天"、"尊人"文化內涵,及便捷大氣的行禮方式,受到古代社會各階層男性的普遍歡迎,使其得以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兩千多年。

萬福禮

萬福禮相對於拱手禮來說,則形成較晚。"萬福"二字,最早出自《詩經》。《小雅·蓼蕭》中有"和鸞雍雍,萬福攸同"之語,《小雅·桑扈》中也有"彼交匪敖,萬福來求"之句。最早是表示祝福的吉祥語,基於其美好祝願之意,後來發展為祝頌的話,再輔之以優美的身形、手禮,逐漸形成萬福禮,並自宋代以後成為漢族女性常用的見面禮。

萬福禮的標準方式是右手放在左手上兩手握拳,位於右側腹部。右腳向後撤一小步,兩膝微曲,頷首低眉,微微伏身,並口稱"萬福"。如1987年版《紅樓夢》中,林黛玉初見賈寶玉時,行的便是標準萬福禮,而賈寶玉行的則是拱手禮。

見面行禮可否“復古”?

萬福禮

當然,萬福禮還有其他的方式,可結合不同的身形、手勢。比如"叉手"的同時,口稱"萬福"。《水滸傳》中,潘金蓮第一次見到武松時,就是"叉手向前道'叔叔萬福'"。如需表示感激等含義,也可重複行使。

萬福禮是一套兼祝福語及身形手勢的完整禮儀,因其本身所表達的美好祝福,及靈活多變的行禮方式,再輔以傳統服裝的加持,完美呈現了古代女子的儀態修養,因而逐漸成為女性主流的見面禮。

行禮倡議

傳統中國相見禮的"禮"與"儀",互為表裡,共同傳承著中華民族經典的禮儀文化。其所保有的"距離感"不僅避免了身體接觸行禮的種種尷尬,而且散發著典雅之氣,也比較符合現代衛生要求。

因此,我們倡導健康、舒適的見面禮儀,男士執拱手禮,儒雅大氣;女士若著傳統服飾可行萬福禮,優雅大方,若著現代服裝則可行頷首禮,氣質幹練。這對保障個人衛生健康、展現華夏兒女的儒雅風貌和傳承優秀文化傳統,都具有重大意義。那麼,您願意見面行禮"復古"嗎?來自星震同源公眾號記憶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