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縣:老鄒“慧”種田

陽春三月,油菜花開,春耕即將進入大忙時節。

站在田邊,老鄒打開手機上的“大田物聯”App:“你看,我們基地上萬畝田的翻耕情況都在這,耕作層深度、有無重複和漏耕一目瞭然。”

50歲出頭的老鄒名叫鄒泰暉,過去從事農機生產和銷售。2018年,他回到家鄉江西省南昌縣蔣巷鎮,與北京一家物聯網公司合作創辦了南昌智慧大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通過“公司+合作社”的模式流轉了1.5萬畝農田種糧。

當不少農民還在努力實現機械化種糧時,老鄒已開始智慧化種糧的探索。

帶著記者來到田間,老鄒指著一套集太陽能發電板、360度攝像頭、風速儀等於一體的物聯網設備說:“這是我們的智慧農情檢測站,它會監測田塊的土壤溫度、溼度、光照度以及農作物長勢等,每兩小時向後臺傳輸一次數據,如果數據與設定的標準值比對出現異常,後臺會自動報警。”

“像這樣的智慧農情檢測站,我們一共有50多個,等以後5G技術普及了,傳輸數據還將從現在的每兩小時一次變為實時。”老鄒說。

江西南昌縣:老鄒“慧”種田

2月28日,在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蔣巷鎮,當地農民駕駛拖拉機在高標準農田裡進行春耕翻地作業

不僅農田成為“智慧農田”,農機也變身“智慧農機”。記者看到,老鄒用來翻耕農田的旋耕機機身都裝有攝像頭和小型智能終端。“我只要打開手機上的App,坐在辦公室就能看到農機的耕作軌跡圖和作業效果圖。”他說。

在老鄒看來,今後種田將逐步從“靠經驗”轉向“靠數據”,實現標準化生產。“我們基地的農民巡田都要帶手機,每巡完一塊田都要打卡、拍照,將信息傳回後臺,並和監測數據進行比對分析,有針對性開展田間管理。”

江西南昌縣:老鄒“慧”種田

2月28日,在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蔣巷鎮,當地農民駕駛拖拉機在高標準農田裡進行春耕翻地作業

如此多技術投入,會不會推高種田成本?“前期設施投入肯定更大,但在生產中能穩產、降本、增效。”老鄒舉例說,過去農民打藥施肥很容易過量,如今他們在對每塊田的土壤和作物長勢情況進行監測的基礎上,指揮無人機精量噴灑,每塊田打藥施肥的量不同,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產量。

“2019年4月1日,育苗,人員:胡鳳根、鄧世武等;2019年5月15日,耕地,人員:萬開其、諶火根等;2019年6月11日,插秧,人員:何景民、萬國春……”拿出一袋基地生產的大米,記者用手機掃描包裝袋上的二維碼,就能看到這袋大米的產地信息以及從育苗、耕地、插秧、植保、施肥到收穫的“生產履歷”。

老鄒說:“智慧化種糧,不僅能幫農民管好田,也讓消費者吃得放心。”

春分將至,田間即將開始插秧。站在田野上,鋪展在老鄒眼前的,不僅是一塊塊承載豐收願景的水稻田,也是一片智慧化種糧的試驗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