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學生閱讀水平?既要靠“種子”,也要靠“牛鼻子”

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駿馬,能像一頁跳躍著的詩行那樣——把人帶往遠方。這條路最窮的人也能走,不必為通行稅傷神,這是何等節儉的車——承載著人的靈魂。——狄金森

閱讀,讓心靈澄澈,讓眼睛有光。閱讀,幫助孩子發現自己,創造自己。閱讀,輕輕地為孩子播下一粒書的種子。閱讀,與最美好的書籍相遇,與最偉大的心靈相伴。生命因閱讀而精彩,童心因閱讀而明亮。閱讀,從兒童開始!——

“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當中的一句話,這無形中與全民閱讀的宗旨對標,也是溫儒敏最為欣賞的一句話,他認為這是整個語文新課程標準中的精髓所在。


如何提高學生閱讀水平?既要靠“種子”,也要靠“牛鼻子”

警醒——

青少年閱讀現狀堪憂

“當年輕人有了讀書的興趣和習慣,素質教育、人文教育就會自然而然地帶動起來。要提升國民素質,提升國家軟實力,改變生活風尚,就要提倡讀書。”

——溫儒敏

閱讀是種生活方式,無論是教科書,還是閒書,如果學生沒有喜歡上讀書,沒有學會怎麼讀書,對未來終身的學習能力都是有所缺損的。現在很多年輕人,面對書海無從下手,不知該讀什麼,也不知該怎麼讀。溫儒敏認為,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年輕人未能養成讀書的習慣,自身忽視閱讀,閱讀的時間投入被分散,所以從小培養讀書習慣是最重要的;二是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的言傳身教是第一位的。如果家長自己愛讀書,孩子自然也對書有興趣;三是社會氛圍太浮躁,根本沒法沉下心來讀書,因此營造讀書的社會氛圍也很重要;四是語文教學對閱讀不太重視,在中小學階段,讀書是獲取精神和智力成長的主要營養源。這個階段如果注重培養,建立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將為其一生打好基礎,形成一種生活方式,受益一生。

“語文教學中可以適當地增加‘傳媒素養’的內容,教給學生如何在魚龍混雜的互聯網世界中學會辨析、過濾。在裡面尋找自己認為有用的信息,這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把自己捆綁住。可以利用它,但不可依靠它。”

——溫儒敏


如何提高學生閱讀水平?既要靠“種子”,也要靠“牛鼻子”


對於網絡時代快節奏、信息量大的傳播特點將帶來何種影響,溫儒敏覺得,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與時俱進,但世俗化、粗俗化、粗鄙化卻越來越嚴重。一方面,在微信和各種媒體那裡什麼信息都可以得到;另一方面,視野又可能越來越窄,缺少最基本的判斷力,也沒有定力。讀書可以適當遠離喧囂的網絡,反而會獲得某些定力。

關於網絡時代讀書的問題,溫儒敏分析,網絡時代,信息過量使人產生焦慮,而這種焦慮潛意識會沉澱,進而影響人的情緒,甚至影響心理、生理的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事,懶於思考,思維碎片化,無深度,還會焦慮。對於當今普遍存在的社會焦慮症,他提議還是要從中小學抓起,學會過濾信息。語文教學中可以適當地增加“傳媒素養”的內容,教給學生如何在魚龍混雜的互聯網世界中學會辨析、過濾。讓學生了解媒體,在裡面尋找自己認為有用的信息,這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把自己捆綁住。可以利用它,但不可依靠它。“讀書是心靈的漫遊,過程很美麗,不能太過功利,光看文學史教科書等讀物,終究會變得‘只有知識,沒有感覺’。所以現代人做的東西,大多沒有溫度,得來太容易,什麼都靠‘百度一下’,越是不讀書,越會導致思維能力淺層化和碎片化。”

在煩躁的“大氣候”中,儘量讓自己能心靜,有一個好辦法,就是用更多的時間沉下心來用傳統的方式讀書,重新撿起紙質的書來讀。讀書可以讓你適當超越過量的浮躁雜亂的信息環境,有定力,有眼光。

探因——

精讀扼殺學生讀書興趣

學校讀書方法教得太少

現在中小學語文教學在讀書方法的引導上做得很不夠。很多語文課幾乎全都是精讀精講,把寫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題思想、生詞修辭等等摳得很細,如同手術解剖,令學生產生接受疲勞。課改之後又增加了許多課堂討論,很熱鬧,但學生讀書的興趣還是起不來,閱讀能力和口味也不見得提高。本來精讀課的目標是給例子,給方法,舉一反三,激發讀書興趣,然後在略讀課中讓學生用這些方法去讀,多做自主性的泛讀。可是老師擔心考試,生怕有什麼遺漏,把所有課全都講成精讀,細嚼慢嚥,學生就沒有自己閱讀延伸的空間了。而且精讀課全都是差不多的面孔,都是為了應試,怎麼還會有讀書的興趣?孩子們本來有些興趣,也可能被扼殺了。

另一個弊端,就是現在語文課對於閱讀方法的傳授太過單一,幾乎都是分析性閱讀,注重作者意圖、背景、主題、段落大意,以及思想意義、教育價值等。不同的文體,不同的書籍,閱讀方法上是有區別的,授之以漁,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很重要。除了精讀,還有瀏覽、猜讀、跳讀、群讀,等等,都是有用的,也都需要給具體方法。但是現在的語文課對此很少關注,專家也很少研究。這是個大問題。所以孩子上了那麼多課,做了那麼多題,考了那麼多試,還是不會讀書,特別是不會完整地讀一本書。最近我在海淀區給高三的老師上課,我說,泛讀很重要,要教瀏覽和快讀,這是學生們日後生活中最有用的。泛讀的能力也是讀書的方法之一。學生只會精讀,就缺少這種能力,日後在他們生活中精讀畢竟少,泛讀瀏覽反而是常用的。最常用的方法不教,便成了缺陷。

對“閒書”一

律說“不”打壓閱讀興趣

傳統的閱讀觀念不一定對

中國教育報發表過一篇講稿,建議讓學生多讀“閒書”。“閒書”是指規定讀的書之外的那些課外書,是學生自己有興趣選擇讀的書。現在很多家長老師是不讓學生讀“閒書”的,怕耽誤考試,學生自己選書還要經過老師批准,怎麼可能還有興趣?家長老師越是不讓孩子們讀“閒書”,就越是打壓閱讀興趣,語文素養也就不可能提高,考試也不見得考得好。

檢討一下,我們有些關於讀書的傳統的觀點是不一定對的,比如“不動筆墨不看書”。在一定的情況下,比如強調讀寫結合,可以這樣要求。但這不應當作讀所有書都必須遵循的戒律,凡是讀書全都要求“動筆墨”,那就不切實際了。

還有,現在的閱讀教學往往都要指向寫作,作家的意圖呀、手法呀、篇章呀,處處都是導向練習寫作,這也未免太累了。能不能不那麼“實際”,多讓學生欣賞和感悟一下?有些司空見慣的觀念,也未見得就正確,要想一想,是否符合實際,是否過猶不及。

求解——

抓住讀書興趣這個“牛鼻子”

“學校是家庭的延續,語文老師要首先養成讀書的良性生活方式,成為‘讀書種子’,這樣,你的學生才有可能喜愛閱讀。” “抓住讀書興趣這個‘牛鼻子’,是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的結合,可以做到兼顧而發展。”

——溫儒敏

溫儒敏認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還是喜歡讀書的,但從初三開始,讀書的興趣和數量一路下滑。到高中,讀書變得尤其功利,一些家長和老師甚至不許孩子讀那些“與考試無關”的書。當下的教育體制,考試和競爭是現實。如何讓學生考得好,又儘可能不傷害他們的學習興趣呢?溫儒敏告訴記者,這需要平衡和改進。“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辦法有許多,但最管用、最有效的就是讀書,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是關鍵。抓住這個‘牛鼻子’,就能一舉兩得、事半功倍。”他認為,首先不能把考試和讀書對立起來,培養讀書興趣,多讀書的孩子會有較寬的閱讀面,思維活躍,語文素養較高,考試成績自然也不會差。其次,讀書不僅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良性的生活方式,在中小學階段培養讀書的興趣和習慣,是為學生一生打底子。


如何提高學生閱讀水平?既要靠“種子”,也要靠“牛鼻子”


讓語文教師成為“讀書種子”

孩子閱讀興趣的培養,與朝夕相處的老師是分不開的。語文教學要提升效果,必須回到語文的本質,就是“讀書為要”。否則語文課改來改去,還是未能改進讀書少的病況,很多語文課仍然是老師講得多,活動討論多,作業操練多,唯獨讀書不多,孩子們讀書的興趣不多。

要真正實現“讀書為要”,並不容易,因為還得有個前提條件——語文教師自己先要喜歡讀書,把讀書當作良性生活方式,成為“讀書種子”。

溫儒敏長期深入語文教育一線,走訪過許多學校和教師,他發現很多老師讀的主要是與職業需要相關的書,屬於“職業性閱讀”,卻很少自由地讀、個性化地讀。現在社會心態浮躁,拜金主義流行,語文界有太多的流派、太多的經驗、太多的改革,大家都沒完沒了地忙,難於沉下心來讀書做事。安靜一點,能靜下心來讀書,這比什麼改革模式都更實際,也更重要。

教語文是要有心境的,語文課人文性很強,教師的學養以及人格素養就格外重要。講學養,既是教書的需要,也是教師自身精神成長的需要。因此,無論多麼忙,最好有自己的精神家園,那怕是一塊不大的“自留地”。不要一窩蜂都在應對現實需求。當然誰也不可能完全超越,但要保留一份清醒,一點距離,免得被動地全部捲進去。

出招——

“多讀書”是閱讀之本

可以“連滾帶爬”地讀

“海量閱讀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甚至可以鼓勵‘連滾帶爬’地讀。”

——溫儒敏

溫儒敏在《溫儒敏論語文教育》中指出,在語文的概念被多方解讀,弄得有點混亂的今天,我們有必要重提閱讀的重要性。雖然每一代人、每個時期對於語文的內容、含義都有不同的闡釋,但本質還是“多讀書”。他提倡海量閱讀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甚至可以鼓勵“連滾帶爬”地讀。

所謂的“連滾帶爬”地讀,包括瀏覽、快讀、猜讀、跳讀,不要每一本書都那麼摳字眼,不一定全都要精讀。學生可以無師自通,但有老師指導一下,甚至納入教學,就事半功倍了,閱讀面就上去了,讀書的興趣也有了。有時候,“不求甚解”恰好是可以拓展閱讀面的一劑良藥,這可能是激發閱讀興趣的好辦法。

語文教學改革要重視精讀與泛讀(略讀)結合,並且一定要指向課外閱讀,把課堂教學引申到課外,和學生們語文生活聯繫起來。現在有些語文老師不一定了解學生們的語文生活,你講你的,下課後學生開個玩笑就給你顛覆了。要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

年輕人還是要讀一些有經典性的基本的書

除了閱讀面,閱讀口味也是個普遍的問題。近年來,玄幻、言情類小說頗受讀者喜愛,也成為網絡原創文學發展的一大趨勢。對於這類現象,溫儒敏認為,流行讀物就像冰淇淋,給人娛樂和刺激,適當的品嚐是可以的。但它終究替代不了主食,流行時尚不能替代經典。另外,中小學生的閱讀,還是需要引導的,如果放任讀流行讀物,甚至讀網絡上那些黃色、暴力的東西,容易使口味變壞,那將終生受損。

溫儒敏曾經給大學生開過一份書單,20本書,都是最常見的中外文化經典,其中包括論語、孟子、世說新語、古文觀止、紅樓夢、柏拉圖、歌德、馬克思,也有毛澤東、魯迅等。他特別主張青少年多讀點魯迅。現在很多年輕人覺得,魯迅先生的作品,或者之前的一些經典,離他們的現實生活太遠了,是“老古董”,要讀就讀富有時代感的。其實不然,魯迅是離我們太近了。“魯迅筆下的國人面相以及刻畫的人心,在每天的生活當中都能看到。”溫儒敏建議年輕人多讀讀魯迅的作品,從魯迅那裡學會了解中國文化,瞭解國民性,學會“知人論世”,學會獨立思考。他說:“學習魯迅不是要變得犀利、尖刻,而是要學習他的批判精神和不隨波逐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