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奶的經濟戰“疫”,如何保民生

前言

如果說中國製造業的“免疫力”得益於生產過程中的高度自動化和管理流程上的普遍智能化,那麼中國乳製品企業是否可以完全平移複製這些經驗?或者依然存在不可控的因素,又該如何去應對突如其來的危情大考?

“奶牛身上是沒有裝開關的,每天它都有大量的牛奶分泌出來。物流可以停,生產可以停,但是奶牛的產奶不可能停。”在由央視網出品,央視網和央視創造傳媒聯合制作的雲錄製節目《經濟戰疫·復工》第二期中,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濮韶華直面主持人鄒韻接連提出的戰疫與復工之問,分享了光明乳業“保民生”的戰疫經歷,並與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趙錫軍,共同探討本次挑戰給整個產業發展帶來的思考與啟示。

如何危中求機、轉危為機,是當下中國企業在復工復產浪潮中亟需釐清的命題。《經濟戰疫·復工》聚焦工程機械、食品、物流、汽車等時下最貼近民生、備受關注的領域,挖掘企業經濟戰疫背後的復工故事,正在央視網多終端持續播出。

一瓶奶的經濟戰“疫”,如何保民生

本著對城市的熱愛恪盡職守,不讓武漢的鮮奶貨架空空如也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很多人學會去審視生活當中那些平淡的小美好,比如說吃上新鮮的水果、可口的飯菜,又比如說在受災最為嚴重的武漢,也可以喝上新鮮的牛奶。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國家,在形勢最為嚴峻的時候,也能夠保證民生服務不斷檔,背後離不開奮鬥在各大行業一線的抗“疫”力量。

在這場抗“疫”中,全民都在為健康而戰。國家衛健委等部門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營養膳食指導》中,明確提出“儘量保證每天一個雞蛋、300克奶及奶製品”。疫情當下,牛奶已經成為和蔬菜、肉蛋等並列的“菜籃子”產品。

在這場戰“疫”中,乳製品企業一面承受著產業衝擊,一面擔負起民生責任,挑戰可想而知。

往年春節,常溫牛奶和常溫酸奶是人們走親訪友禮品的熱門之選,但今年受疫情影響,人員流動大幅降低,使得這類產品的銷售隨之減少。

一瓶奶的經濟戰“疫”,如何保民生

乳製品保質期比較短,疫情防控對交通的影響,客觀上又會打亂乳製品生產、運輸和銷售的原有節奏。趙錫軍教授分享道:“國家採取了比較多的政策,特別是在物流方面,對這些生產供應食品的企業提供了很多支持,中央政府包括地方政府對保障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這些食品是開了綠燈的,保證大家及時地獲得奶製品的供應。”

光明乳業在武漢地區於1月20號啟動整體防疫準備,共有1897名員工堅守奮戰,總體復工率達到了97%以上。濮韶華表示,出於健康抗“疫”的需求,這些天來,光明乳業在武漢鮮奶市場投入的鮮奶其實是出現了激增,甚至是翻倍,“我們的目標,就是不能讓武漢的鮮奶貨架空空如也”。

一瓶奶的經濟戰“疫”,如何保民生

在疫情最為嚴重的武漢抓生產、保民生,一線員工是如何克服多重壓力的?據濮韶華介紹:“光明乳業長期以來是武漢市場最大的鮮奶供應商,在武漢有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很多員工都是武漢的當地人,本著對這座城市的熱愛,儘管自己和家人都面臨著疫情的威脅,他們還是恪盡職守,把產業鏈的整體運轉發揮到了極致”,“我們武漢工廠的廠長叫周本桂,他在2003年抗擊SARS的時候,就已經在光明武漢工廠進行工作。他每次都給我信心滿滿的回覆,確實這一個多月來,周本桂和他的團隊踐行了諾言。”

從“不拒收一滴奶”到火線湊提手,中國乳企顯擔當

疫情發生之後,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快速響應保質量、保價格、保供應的“三保”行動,多家乳企除了保障生產、穩定消費,還紛紛捐贈物資、馳援疫區,更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過程中,在行業內部展開自救、共克時艱。

根據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公佈的數字,僅僅在2月上旬,在中國就出現了十幾個省份的奶農因為賣不出去牛奶而倒奶的情況。面對疫情,即便是像光明這樣的百年乳企,也存在常溫奶的庫存壓力,但是為了幫助奶農共度難關,光明乳業在全行業率先承諾:

對於簽訂採購協議的合作牧場,不拒收一滴奶,也不降價收一滴奶。隨後,多家企業紛紛響應政府和協會的號召,作出了這樣的承諾。

一瓶奶的經濟戰“疫”,如何保民生

“奶牛身上是沒有裝開關的,每天它都有大量的牛奶分泌出來。物流可以停,生產可以停,但是奶牛的產奶不可能停。如果我們拒收,對這些奶農來講,肯定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甚至會是一個滅頂之災,我們一定要同舟共濟”,濮韶華認為困難都是暫時的,

“我們都會扛過去,將會迎來一個更加光明的未來。”

在戰疫的關鍵時刻,中國企業顯擔當。以光明乳業為例,他們第一時間把幾千箱的牛奶送到了火神山、雷神山工地,保證施工人員的營養攝入;上海援鄂醫療隊馳援武漢之後,光明承擔起“孃家人”的責任,給所有上海援鄂的醫護家屬免費送菜;最近,一支上海醫療組前往伊朗,這些家屬也成了光明服務的對象……

一瓶奶的經濟戰“疫”,如何保民生

所有的愛心行動中,一則不起眼的花絮格外溫暖人心。抗“疫”期間,牛奶箱提手可以用來減輕口罩綁帶對耳朵壓力的小妙招悄然走紅,當從小視頻裡得知這一信息,光明乳業的武漢團隊快速響應,一方面聯繫供應商緊急調度,一方面將倉庫裡還沒有售出的牛奶箱提手拆下來,在短短几個小時內湊齊了三萬多個提手,送到了前方醫護的手中。

這是一份特殊的“鎧甲”,不起眼甚至不值錢,卻飽含著沉甸甸的情感。在無數網友的眼中,這就是中國企業於無聲處的守護。

“奶瓶子”升級為“菜籃子”,新業態加速“破繭”

在《經濟戰疫·復工》錄製過程中,每個行業、每家企業都提到了同一個關鍵詞:轉危為機。

特殊時期,“無接觸”銷售模式興起。在市場上已經存在許久的送奶上門業務,也由此迎來了發展契機。以光明乳業為例,從“奶瓶子”延伸為“菜籃子”的升級版隨心訂,成了一個新興的業務板塊。

據濮韶華介紹,“隨心訂”本身是一個富有悠久歷史的業務,隨著經濟和科技水平的發展,從原來的口耳相傳,到後來的電話服務,到現在的APP訂奶,“隨心訂”也在不斷跟進升級,“因為疫情的關係,原有的一些流通和銷售渠道受到了影響,大家都要凌晨起來在一些APP上搶單買蔬菜,這對於我們也是一個啟發。我們的資源運用現代的信息手段,運用傳統的物流保障服務,把更多上海生產的新鮮蔬菜和水果、肉類,送到上海的消費者手中。”

一瓶奶的經濟戰“疫”,如何保民生

服務模式,也是商業模式。趙錫軍表示,“我們國家目前總體的消費轉型升級,在不斷向著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對於乳製品行業來說,電商化的創新型銷售業態,正加速“破繭”。

儘管乳製品行業面臨著暫時的困難和壓力,但近年來這片市場被持續看好,且疫情對於大眾的乳製品消費觀也產生了積極影響。如趙錫軍所言:“按照目前相關部門的統計,2019年國內乳製品的銷售量大概是2710萬噸左右,平均到每一個消費者頭上,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3,總體來講,乳製品的消費量空間是很大的,未來在品種方面也會越來越豐富,這是一個很好的發展產業。”

一瓶奶的經濟戰“疫”,如何保民生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是,疫情也促使整個行業深化利益聯結機制,增強共抗風險能力。在本輪疫情中受到衝擊較大的,多數是沒有和乳企形成穩定合作關係的中小牧場。

趙錫軍一針見血指出:“整個乳製品行業特別是在養殖端,還相對處於比較散和比較小的狀態。據農業農村部的統計,大概70%以上的牧場規模都是小於500頭奶牛的,光明乳業在武漢有將近3000頭的奶牛,那就是相對規模比較大的了。在前端擴大規模,提高效率,整個行業就會有更好的競爭力。”

如今,大健康產業被廣泛看好,走出陰霾,必將迎來光明。對致力於增強大眾營養值和免疫力的乳製品行業來說,這又何嘗不是一場“強身健體”的歷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