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時單位普遍要求 35 歲以下,那 35 歲以上的人都幹嘛去了?

有一天,在群裡和財務前輩聊起,說到很多公司招普通會計都要35歲以下,那沒有升到管理職位的老會計,該怎麼辦?

他說:這個社會是技術、機器、物聯網在和人搶飯碗…

財務反而是比較好混的…人和人之間需要信任,這個事情機器取代不了。你和老闆處得好,他人又不錯,相對薪資還行的,可以混到老。因為現在會計門檻太低,會計技能就變為通用技能,不是技術工種了。老闆自己花幾百培訓一下,報表稅務問題基本都能搞懂了,會計的價值對他來說就算貶值了。

我見過一個總經理,40多歲自己學編程、自己做PPT。自己學財務。

找工作時單位普遍要求 35 歲以下,那 35 歲以上的人都幹嘛去了?

那現在財務人員未來走向應該怎麼走?

要比老闆更快的學習速度就好。

目前來說,企業普遍的財務需求,就幾點、稅務需求、資金需求、內部管理需求。公司規模小,老闆基本上可以全能,這個時候會計就是隻能做賬。公司大了之後,才會有資金怎麼管理,怎麼融資, 稅務怎麼避稅,關聯方怎麼迴避,內部管理數據化,所以的事情是因為老闆忙不過來,太累了,這個時候才需要職業經理人。

西方的叫法大概是代理人,代老闆管理的。

所以我一直說不建議你們去小公司,就算是小公司一定是要快速發展的公司。小公司幹10年不如大公司幹1年,你在小公司成長不了,是因為稍微能讓你成長,有價值的事情都是老闆自己幹了,老闆成長得很快,然後就看不上你了。

老闆一旦眼界高了,認識公司程度比你高了,明白賬務了,就不會找你聊天了,你也會感覺到不受重視了。

自己不能找到道路,自己不能成長,真的怪不了別人。不是通過考證能解決的問題,因為現在有證的太多了,高頓,優財、東奧、都在割韭菜。即便考證了,能馬上改變現狀的估計也不到1%,把目前本職工作做好,做透,讓老闆給更多更復雜的事情給你,工資和能力匹配,能力這個東西是要培養的,關鍵是有試錯機會,有容錯的機會。

找工作時單位普遍要求 35 歲以下,那 35 歲以上的人都幹嘛去了?

大部分人有能力,是因為犯過錯。

我犯錯了,這裡這路走不通,下次注意一點,被銷售坑,被採購坑,被總經理坑,被董事長坑。年紀越大,犯錯的機會越少。年紀小犯錯,領導覺得你還小,還是想做事的,只是方向和方法不對,能容忍。

年紀大犯錯,就是蠢。

基本上財務能犯的錯,我基本都犯過了,發工資發錯,給董事長郵件發錯,開會講話講錯,會計報表那個就是錯誤不斷,海關稅局稽核犯錯、ERP失敗好幾次、和董事長老闆鬥、情商不夠關係處不好。

基本上回憶一下,好像都沒有做對的事情,但是犯錯了就有經驗了,感謝那些容忍我,提醒我的領導,所以現在就成長了。

弄ERP這個事情,鍛鍊的不是成本會計技能,是管理技能,怎麼協調。

我從來就是關注管理問題,ERP上不好,招一個人再上,不行,再換一個。關注細節的都是基礎會計。

不要陷入了思維死局,沒一個公司ERP上得很完美的,能用80%就謝天謝地了。

我告訴你麼高管和老闆怎麼想的,不聽話,不好用的換掉,5000不行,花6000,6000不行花7000

反正事情做好就行了,不關心細節問題。

比喻我現在,資金、稅務、投資、事業部業績管理、一大堆事情,要是一個成本會計跑過來跟我說,ERP怎麼單據不好,我就讓他改進,再囉嗦得多了,1-2個月還是那問題,我就考慮換掉他。

頂多支持他,把各個部門領導叫在一起開個會,讓他好協調一些,他再解決不了,就是他的能力問題。

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很重要,但是你的工作在你領導或老闆眼中,就不是那麼重要,因為重要的事情都是他們自己抓著,因為對你不夠信任。

現實就是這樣的,我有時候讓底下會計整理了2天數據,實際上就開會報一下,5分鐘的事情,底下會計要工作2天。

可能我花2天整理投資報告,在董事會上也就5分鐘的事情。

我第一次上ERP,都沒有用過,財務總監在會上說分公司要搞新系統,你們誰去搞一下,幾個課長都不吭聲,我就說我想試試,總監說你去試試吧。

然後我去分公司住了一個多月,總算搞明白ERP是什麼東東,上線失敗了,又搞了幾次才成功,也有一大堆問題,慢慢解決中。

然後整個公司都覺得我是ERP專家,能解決問題,總經理還給我提薪了。

期間,我找財務總監彙報問題,財務總監說我也沒搞過,你說的這些問題我也解決不了,你就說你需要誰配合,我去協調。

那段時間,我喊各個部門的領導來開會,來協調人員,比部門經理還牛,雖然我在職級上還是個會計。

然後我就知道 ,權力是個好東西。

不回覆,不安排的直接郵件給總經理和財務總監,但是沒人說這事,大家都看見我很辛苦,天天晚上忙到1點多,搞了大半年,公司關燈最晚的就是我那間辦公室。

以上,抄錄財務前輩的分享,收藏在公眾號,為自己35歲的會計生涯而準備,與廣大會計同胞們一起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