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一個人是社恐還是迴避型人格障礙?

德約科維奇Novak


社交焦慮障礙(社交恐懼症)和迴避型人格障礙在人際交往中的表現確實有相似之處,但其各自的臨床表現特點和疾病性質不同。

一、臨床表現特點

社交焦慮障礙(社交恐懼症):

1.對自己在人際交往時的表現持有負面認知,害怕被人負面評價而對人際交往產生恐懼或焦慮,能避則避,甚至也不願去可能要與人打交道的公共場所;

2.如不得不交往,則會帶著強烈恐懼和焦慮去忍受,常伴有心悸、出汗或舉止笨拙、忐忑不安等表現。

迴避型人格障礙:

1.總以為與人交往時低人一等、缺乏吸引力甚至愚蠢笨拙,不願從事有較多人際交往的職業,害怕受到排斥、否定或指責;

2.如果不能確定自己被人喜歡,就不願與人交往,即使在親密關係人群中也害怕開玩笑中被他人嘲弄而寡言少語、行為拘謹。

二、疾病性質不同

社交焦慮障礙(社交恐懼症)歸屬於焦慮或恐懼相關障礙範疇,可起病於任何年齡段,,發病前一般有過在社交中受到刺激而出現焦慮和恐懼的體驗,可通過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矯正。

迴避型人格障礙則歸屬於障礙範疇,是人格特徵明顯偏離正常的持久、穩定和廣泛的心理行為模式,發生和持續時間可以追溯到青少年期或成年早期,需要通過調整自我認知,並在此基礎上不斷自我鼓勵,鼓起勇氣逐漸融入到人際交往中。


祿福子


如何判斷是社恐還是迴避型人格障礙?

王道華

迴避型人格障礙,是因為心理自卑,缺乏自信,而導致的行為退縮、害怕與人交往接觸,具有很強的社會不安全感,尤其是面對挑戰,覺得自己無法應付無法解決,而多采取回避態度。

社恐症,即社交恐懼症,是過分和不合理地恐懼外界某種客觀事物或者情境,明知道這種恐懼反應是過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覆出現,難以控制,他所害怕的是外界的特定事物或者環境場所,不是因為內心自卑。而且他知道自己的害怕是過分的、是不合理的、是沒有必要的,但還是不能防止這種恐懼的出現於消除。

簡單來說:

迴避型人格障礙,其核心,來源於內心的自卑,認為是有理由、有必要回避、逃避的;

社恐症,其核心,不是來源於自卑,而是來源於對外界的事物、場景、情景的害怕,並且知道自己的害怕是過分的、是沒有必要的、是不合理的。


無形劍客


我們先看這兩種障礙的定義。

社交焦慮障礙(社交恐懼症)

對社交情景的顯著或強烈的害怕或焦慮,在這種情況下個體可能被他人品評。當接觸此類社交情景事,個體害怕自己將被給予負面評價。個體擔心自己會被評價為焦慮、脆弱、不理智、愚蠢、乏味、令人生畏、骯髒或不討人喜歡。個體害怕自己會表現出焦慮症狀,例如,臉紅、發抖、流汗、結巴或呆滯,這些將被他人給予負面評價。一些個體擔心冒犯他人或因此導致被他人拒絕。擔心冒犯他人—例如,注視別人或表現出焦慮症狀。

迴避型人格障礙

因為害怕批評、否定或排斥而回避涉及顯著人際接觸的職業活動。可能因為新責任招致同事批評而拒絕升遷。個體迴避交新朋友,除非肯定自己能被喜歡並被不加批評的接受。除非該障礙個體通過嚴格考驗證實了他們是相反的,否則他人常被認為是挑剔和批評性的。該障礙個體不會參加小組活動,除非有反覆而慷慨的支持和關愛。迴避行為通常開始於嬰兒或兒童時期。

看著很類似,實則不然。“社交焦慮障礙”對社交場合焦慮,比如聚會、餐廳、一起體育活動吃飯等等公開場合,被人注視的場合,說的直白點,他認為這些場合大家會看著他,而自己可能犯錯出醜。

“迴避型人格障礙”迴避幾乎所有有人類的並且他不能確定這些人類“一定”會喜歡自己的場合。

一個是害怕公開出醜所以焦慮;一個是先見得認為沒人喜歡自己所以先拒絕,但他沒什麼負面情緒。


第三奇蹟


社恐和迴避型人格障礙的主要症狀都是社交焦慮和迴避傾向,簡單地說區別就在於迴避型人格障礙的比社恐的程度更深,會感到焦慮的情境比社恐更多,治療起來也要困難得多。

要判斷的話,一看這個人的社交焦慮狀態持續了多久,如果ta還沒成年那應該只是社恐;二看這個人是隻迴避陌生人和半生不熟的人,還是熟人、親人也會迴避。迴避型人格障礙甚至會因為社交焦慮放棄或丟掉工作的。


與你湘遇


帶去人多的地方轉一圈不就行了?聽別人分析不如自己感受,這兩種情況都是有明顯差別的[哈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