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說人皆可為堯舜,季羨林說壞人是不會改好的,你認為呢?

鵬友程


既然人皆可為堯舜,何事而今久無聖賢?

所以,王陽明這句話只是一個煙霧彈,正如《紅樓夢》開篇故意說“賈雨村言”,顯然是反話正說。

壞人不會改好,好人倒是常常變壞。

因此,季羨林先生這句話也是一個煙霧彈,偏偏只說了一半,正如嘴上說世界如此美好,心裡卻流著淚說了兩個字“但是”。

可為堯舜,並等於必為堯舜。正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和“天生我材必能用”有十萬八千里之遙。

道德,倒底有多大的力量?

善是否有善報?好人是否一生平安?顯然,無數歷史書中的事件赤祼祼地告訴每一個人這個問準的準確答案。

我想做一個好人,然而,我不做一個好人。你又能把我怎麼樣?

引伸為一個實際的問題。

做堯舜有什麼好處?

做好人有什麼幫助?

做君子有什麼利益?

目的決定行為,慾望取定取捨。我賣東西是要收錢的,我開房是要滾床單的,我上班是要開工資的,我結婚是要一起生活的,哪怕我在寫這個問答也是要人看的。

不喜歡陰影,那麼同時也就失去了陽光。

不喜歡愛情,那麼同時也就失去了孤獨。

什麼是壞人?殺人放火,姦淫掠奪,對不起,那不是壞人,那是惡人。我們在罵著一個老人不該碰瓷,卻不知道這個老人當年一直是勞動模範先進標兵一直無私奉獻卻落得下崗失業整日靠拾破爛為生。

什麼是好人?慈善捐贈,樂於助人,對不起,那不是好人,那是名人。我們在點贊一個名流大獻愛心,高瞻遠矚,言之有物時,卻不知道當年他可能囤積物資哄抬物價巧不正常兌爭弄得別人傾家蕩產。

試問題主,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有人當街行兇,我是不是應當見義勇為?見義勇為的是好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就是壞人?

壞人說,我不能上去,我爸媽臥病在床,兒子還在讀書,如果我受了傷,所有責任就會落在我媳婦一個人的肩膀上,誰伺候我爸媽?誰教育我孩子?誰幫助我婆娘?

我得了一個獎狀,我上了一次報紙,我進了一個電視,我成了一個熱點,我變成了一個英雄,然後呢?

父母的淚,妻子的淚,孩子的淚。

沒有然後了!


亦有所思


王陽明說人皆可成為堯舜,我想他的意思是眾人都可以和堯舜學,努力成為他們那樣的人,而不是說每個人都能成為堯舜。


堯舜是誰?古代的帝王,都能成堯舜,那還了得,別的人先不說,王陽明自己成堯舜了嗎?也沒有,他最多說我具備了堯舜那樣的品格。其實這也是有疑問的。


季羨林說壞人是不會改好的,這個話大概是賭氣說的,就是對壞人失望之極,覺得他們骨子裡就壞掉了。其實這涉及一個壞人的標準問題,如果壞人只是做了壞事,那麼改正了,就不是壞人了。如果壞人的標準是德性,品性壞才算。那季老師這個話就是對的,因為骨子裡壞的人,根本就不會想到要改,也就說不上改的好不好。


再說,壞人誰來認定,根據什麼認定也是個問題,二十四史上的帝王將相,那個沒殺過人,有的還殺了很多,可是好像沒有人說他們是壞人,還整天研究他們的成功經歷和使用的謀略呢。


其實很多人可能想,王陽明和季羨林在討論人性問題,王陽明那肯定是代表相信人性善的一類。而季羨林是代表認為人性惡的一類。這樣想,就把問題複雜化了,而且討論不出個結果。

人性這個東西怎麼說呢,說不清楚,比如小孩子,有人說你看小孩子多好,你對他笑,他也對你笑,天真無邪,人性善啊。但是就會有人不服氣,說你把倆個小孩放一起,看看小孩為爭著吃奶是什麼個表現。


人這個東西吧,其實沒有那麼複雜,第一想活著,那就得基本生活條件滿足,滿足不了,就得想轍,往往想出來的就是不好的辦法,逼急了,賣兒賣女,易子而食,歷史上這些事都是發生過的。但是這不能證明人性就不好,他是沒辦法,他得活著。


活著了,接下去就想活的更好,但是資源有限,就有競爭,早先的時候,競爭比較直接,就是誰厲害誰贏,達爾文的弱肉強食。但是老虎再厲害,也抵不過群狼,架不住狼組織起來。但是組織起來也不容易,組織起來需要有規則,規則的建立就是文化的開始。


有了規則以後,想活的好,不靠強力了,靠學習,靠對規則的理解和掌握。這個時候要想活的好,就是對規則吃的透,要麼就是作弊,不遵守規則,但是讓人抓不住,這就是所謂的權謀,鬼谷子那些。


總之,人就是要活著,還想活的好,被慾望驅使,被利益左右,這就是人,其實堯舜也沒有那麼好,大禹的爹是被誰殺的,還不是堯舜嗎?


總之人不可能都成堯舜,而壞人呢,有利益的獎勵下,他自己就去做好人了。這就是老話說的,放著有大米飯吃,誰去搶別人的窩頭啊。也像更古的人說的,倉廩實知禮節。餓著肚子讓你當堯舜你幹嘛?


你肯定是不幹的,因為堯舜是不餓肚子的,堯舜如果餓肚子,他也不當堯舜了,就去當壞人了。


扯了半天,總要總結一下:不要讓王陽明忽悠了,也不要跟著季羨林一起憤怒,吃好,喝好,不害人,但是也保證自己不被別人害,在規則的範圍內努力奮鬥,對於破壞規則的人,最好就是訴諸法律,遇到惡人撥打110.然後平安的過幾十年,結果你知道,總有一天,蹬腿,撒手,和這個世界說再見。


吳公子燎


王陽明的心學很多觀點來源於佛學,佛經上說人人佛性具足不加外求,跟陽明先生說的人人皆可為堯舜,人人內心都存良知是一個道理,這個觀點似乎又可以追溯到人性本善,人從未出生前就具足佛性,出生那一刻就開始受到凡塵所有慾望的沾染,雖具佛性,如果不斷舍離清修內心,最後只能陳垢越積越厚,終至於佛性不見,良知無存,堯舜不在。所以陽明先生主張致良知,其實跟佛家說的修行幾乎是一個道理,只不過方式方法有所不同,陽明老師說通過實踐的修行和時間的砥礪,不斷地把自己修養成一個心地善良,言行合乎倫理道德,並一定程度富有“敬天愛人,自利利他”的敬畏、憐憫和博愛之心的人。而佛家甚至還宣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就是說只要你一念證悟了,前一秒是個強盜,後一秒都可以成佛。




星河歷史觀


很高興能收到你的邀請,以下表達以下我個人的觀點:

“人皆可以為堯舜”是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下》。這是植根於"性善論"而鼓勵人人向善,個個都可以有所作為。王陽明只是借鑑了而已;堯舜做了什麼?年代久不可考,無非是賢明聖德,大公無私,或者如舜一樣事親至孝,以德報怨到似乎是非不分。

我們回過頭來看看王陽明的詮釋:

儒家哲學史,在孟子提出了性善論之後,大家會提出一個問題,你講人性是善,偏偏就有人會為惡。

其實我自己心中就有一些惡的念頭。其實我也幹過一些壞事,雖然我也幹過不少的好事。所以性善論成立嗎?

王陽明就讓性善論成立了,透過「成色分兩說」講什麼是聖人,既然人人可為堯舜,那就是性善說成立了。

「成色分兩」指的是金子,金子之所以為金子,是因為他的成色足,不是因為他的分兩重,如果分兩很重,雜了一些金銀銅鐵什麼的,他不能叫做金子。

分兩不重要,成色才是核心。

所以一克的金子、一兩的金子、一噸的金子放在一起,他們都叫做金子。

所有一個小小的員工,他勇於任事,他全力以赴,他專心在他的執掌上,不懈怠,不馬虎,不偷竊,他跟董事長你,是一樣的重要,一樣的品格高貴。

所以聖人為天下人服務,小螺絲釘管理一個小小的地方,都是聖人,重點是他做事情的念頭,只有一個念頭,就是把事情做好,利他,這就是人人可為堯舜。

所以重點不是分兩,這個人能力很強,可以做很多事情,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壞事,損人利己,他分兩再重,也不是個金子。

是不是人人可為堯舜呢?孟子說,人人可為堯舜。王陽明說,對,人人可為堯舜,只要你做事情的動機是利他,不管你的能力多大,還是多小,你的行為就是堯舜的行為。

分兩逾增,成色逾下。你錢越多就是分兩越多,你企業越大,就是分兩越大。但你越大的企業,你的成色足嗎?

還是成色被稀釋掉,所謂成色就是你這個企業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讓社會進步的事情,讓客戶得到健康的食品,良好的生活環境。

那你的成色跟你的分兩與時俱增,否則分兩逾增,成色越薄。你這個公司越大,危害社會越大。

成色分兩說,是王陽明非常有名的理論,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理論。

然後我們在來看看季羨林:(壞人是不會改好的)

就我個人而言我是不贊成這個句話的,首先我沒有看到他佐證這一句話,反而強烈的看到了個人主義色彩,我個人算他是學術的學者而不是作家,我覺得在理。其次瞭解他的人都知道季羨林一生在乎名利,高度參加政治活動。孤兒出身,對妻兒冷漠。娶了不愛的女人,長期分居且有過婚外情,卻不離婚。與兒子反目成仇。同時有真性情、純真的一面。

有十三年時間寧可一個人在北京過著冷清寂寞的生活,也不把老家的夫人接過來;寧可給外孫女買一套新的《安徒生童話》,也不把自己的書出借;對貓、烏龜比對妻子兒女還要好,對保姆所說的感人肺腑的話卻從不曾對家人說過……

簡短的簡介就可以看出這個人是何許人,回頭在來看他說的,也許就沒有那麼認同了。我個人覺得有選擇性的學習更佳。

以上是百度百科瞭解到的資料,真實性有待考證。以上回答純屬客觀的陳訴,如有不妥聯繫作者刪除


陽明悟行學宮


王陽明說人人皆可為堯舜,在《書魏師孟卷》中有提及,魏師孟的幾個哥哥都拜王陽明門下學習心學,可是他對人人都是聖人不能理解,於是去問王陽明

王陽明說:“每個人心中都有良知,而良知可以知道是非善惡,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智慧可以區分是非,也有道德可以明白什麼是善惡。而聖人就是有智慧而且道德幾乎完美的人,而你我也具備智慧和道德這兩項,都有良知所以每個人都是潛在的聖人

致良知的意思是按照心中的良知去思考和做事,聖人就是這樣。我們做不到不是因為沒有良知,而是自己把它遮蔽了。

他說每個人都有良知,哪怕是罪大惡極也有。就像太陽它的存在,不會因為烏雲遮住了就代表不存在了。

王陽明的意思就是每個人都有成為聖人的基本條件,關鍵要看你自己的行為,你不去做或者明知不對也不想改那是你的事情。他說的是理論,也可以說一種美好的願望。

而季羨林的那篇“壞人是不會改好的”,文章說的是生活所得,是現實。最後哪句“人人有一本難唸的經”,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對己,可以不煩不躁;對人,可以互相諒解。這段話可以看出他的觀點,不管別人如何,每個人都不容易。

現實生活中的人,更像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裡的那句“卑鄙與偉大、惡毒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是可以互不排斥地並存在同一顆心裡的。”

每個人都是這樣多面的,不能一言以蔽之,所以我的理解就是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殘酷的。而不要對別人要求過高,人人都有一本難唸的經,做好自己就行了。


k咯吱


我認可王陽明的說法,並且我覺得每個人只要教育得法,都能成才。以《絕代雙驕》裡小魚兒和花無缺為例:正常情況下,雙胞胎因為基因相近,應該人生會被設定好,但實際情況確並不是這樣的,在惡人谷長大的小魚兒如果沒有萬春流大夫的教導,那小魚兒就一定會成為一個集大成的惡人,但因為有萬大夫,小魚兒分善惡,反而把惡人玩弄於股掌之間,而花無缺因為跟著兩個不苟言笑的宮主生活,為人就呆板,不靈活,做事一板一眼的。這個例子雖然是拿武俠小說來解答,到文學作品大都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所以我認為人能不能成才和原生家庭、教育方式、自身努力等多重因素有關,只要因材施教,就一定能成為各行業的堯舜。


閒談文化


其實,他們都對。

前面有高山一座,王陽明說大家都能爬到山頂,沒毛病吧?一個人只要智力正常,身體健康,不斷地往上攀登,肯定能到達頂峰。

季羨林說有些人肯定爬不上去,這也對,因為事實本來如此,有的人怕累,有的人根本就不向往山頂的風景。

王陽明是個哲學家,談的是哲學問題;季羨林是個文化學者,探討的是人性:兩者不衝突,因為它們本來就不在同一個緯度上。


上頭派掌門


兩個人說的都沒錯,在於每個人自己的選擇,選擇做好人,皆可為堯舜,選擇做壞人,壞人自然不會變成好人。路是自己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