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衛:教育投入這麼多年,高學歷為什麼培養不出文化人?


前衛:教育投入這麼多年,高學歷為什麼培養不出文化人?

首先要闡述一個概念,有知識是不是一定有文化?


假若以學歷論,所有高學歷的群體自然見多識廣都是文化人。那麼,這其中那些學術不端,行為狂悖,道德淪喪者,能算文化人嗎?這其中又有一些口是心非,精緻利己,貪婪成性的者,也能算文化人嗎?


答案顯然不是。


有知識有見識有學歷的人,不一定是文化人。


自然,學歷不高,見識不廣,甚至目不識丁者,也有可能是真正的文化人。


什麼是文化人?


從本性而論,文化涵蓋了一個人的修養、氣度、品格和認知。


作為一以農耕文化為主體的民族,長期以來,“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一直是中國歷史上各家各戶公認的至理名言。以讀書為榮,以耕種為本,成為中華民族孜孜不息的基礎文明元素。這個時期,知識與文化融為一體,耕種和讀書相伴相隨。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一種顛覆式的變化。之所以讀書,是為了擺脫耕種之苦。之所以提升學歷,是為了更有資本去換取一個體面的工作和豐厚的收入。


從現實來說,這樣的變化源自於城鄉巨大的差距和經濟繁榮下名利的劇烈爭奪。恰正是以這樣的原因為出發點,知識和文化也就慢慢脫節了,甚至衝突起來。文化所倡導的樂施好善、與人為善、謙和有禮、誠實仁德慢慢蕭條,爾虞我詐、精緻利己、貪婪無度、落井下石、口是心非的怪象逐漸興盛起來。


此消彼長,數千年來浸潤的文化屬性也就和學歷、知識本該相互依存的關係中脫離開來。恰好某些固守傳統,倡導仁義的鄉野老農,也許識字不多,但堅持以德為先,敬天畏地,不妄言其辭,反而更具有文化人謙和、禮讓、寬容、厚道的特徵。一些擁有高學歷,高職位,甚至著作等身的高級知識分子,反倒因為追名逐利,忘乎所以,與文化人的標籤漸行漸遠,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其實,文化的素養,知識與道德同等重要。道德在於本性的修養,知識在於後天的培養。兩者本身一樣佔據重要地位。但如果無德在先,儲備再多的知識也和文化人形同陌路,毫無關係。


普及教育的出發點的是為了提升全民素質,也可以理解為培養更多憂國憂民,敢於擔當,德才兼備的文化人。當這一主旨偏離軌道,完全成為名利場的資本和籌碼時,再高的學歷也無法培養出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來。


須知,有知識的偽君子遠比沒見識的普通人危害更大。一個國家和民族要固本求變,文化人的群體只能增不能減。培養文化人的土壤只能肥沃不能貧瘠。


可我們看到的卻是別說文化人的生成了,就是知識和學歷之間也有太多的弄虛作假和瞞天過海。一些高學歷的權貴,拿碩士博士的名銜裝點門面,本身不學無術,不具備起碼的文化功底,就敢不練楷書寫狂草,不知韻律出詩文專著。這種依託權貴而行之不息的可笑行徑,不僅是缺少文化人的天生敬畏感謙和度,而且對知識的基礎功底也渾然不知,卻能大行其道,汙染了社會風氣,讓文化人的成長空間愈加逼仄。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道德的源泉。當我們倡導文化自信時,前提是要有文化,有道德。文化人都不復存在,道德都已經淪喪,自信的底氣又在何處?


尊重文化,敬畏文化,不是建設多少高校,培養多少高學歷人才,而是要回歸根本,把學歷化降溫,把知識基礎夯實,把社會導向調整,把不拘一格用人才落到實處,把傳統的信仰和追求還原,這樣,也許在各行各業中,都會有文化人蓬勃湧現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