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勒索:這樣識別操控者,才能找回本該屬於你的自信

一、你的行為是否被操控過?

你認為善解人意是自己的最大優點,大家也都這麼評價你,可是有一天,因為你沒有滿足好朋友的要求,而被指責,他故意說,“你只會為自己著想”。

你會不會想馬上證明自己不是這樣的人?

如果你的行為,被他的這一句話影響了,那麼,你很有可能,在情感上被他操控了。

情感勒索:這樣識別操控者,才能找回本該屬於你的自信

回想生活中遇到的事,這樣的情況,我們並不會感到陌生。如果很容易動搖自己的立場,長此以往,會慢慢形成慣性,深陷“滿足別人、委屈自己”的泥潭。

美國資深心理諮詢師蘇珊·福沃德女士,把這種人際關係定義為“情感勒索”,也就是,你被他人操控。這可不是單純的缺乏溝通,而是雙方心理能量上的較量。

在這種病態的人際關係中,無論你付出多少,總是被對方要求給予更多,形成了一個死循環。

你會不會認為,強勢的人才會在情感上操控別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情感勒索者還有可能以弱者的形象出現。

比如,老同學混的不如你,三番兩次求你幫忙,你都幫了,但這次涉及到公司制度,沒辦法走後門,他卻很委屈的說,“除了你,沒人能幫我了,你總不能看著我丟掉工作吧,那我這一家子的生活怎麼辦?”你是不是又心軟了?

在情感勒索的案例中,都包含了情感勒索的六個階段,依次是:

對方提出要求

你發出抵抗

對方開始施壓

對方步步威脅

你最終屈服

進入下一個循環。

情感勒索:這樣識別操控者,才能找回本該屬於你的自信

有時候你隱隱感覺到自己被操控,而更多時候,你只是心理不舒服、不情不願,甚至有點自我懷疑,但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是情感勒索的受害者。

長時間被情感勒索,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可小覷,如何改善這樣的情況?

我們可以從識別情感操控開始。

在前面的兩個小例子中,我們知道了情感勒索者可能是強勢的,也可能是看上去弱勢的一方。但是,他們的行為模式是有跡可循的,《情感勒索》的作者蘇珊·福沃德這樣總結,“控制你的行為,不理會你的抗議,深信性格和動機優於你,對於你們之間的真正的問題採取逃避態度”。

下面我們來看看情感勒索者的不同類型,學會識別操控者。

二、情感勒索者的四種類型

1. 施暴者:

有的“積極施暴者”通過語言暴力進行威脅,還有的“消極施暴者”通過沉默給對方造成壓力,也就是讓人難以忍受的“冷暴力”。

2. 自虐者:

“施暴者”傷害別人,而“自虐者”傷害自己,最嚴重的情況是“以死相逼”。

3. 悲情者:

與直接進行語言威脅的“施暴者”相比,“悲情者”更像演技派,用苦大仇深的樣子讓人感到良心不安,再實施操控。

4. 引誘者:

這是四種類型中,最不易被察覺的,因為“引誘者”常常披著偽善的外衣。他們就像遊戲規則的制定者,你完成一個關卡,就能得到相應的獎勵,如果不符合他們心意,遊戲暫停,直到你屈服了,遊戲才能繼續。

情感勒索:這樣識別操控者,才能找回本該屬於你的自信

接下來,我們來分析情感勒索者的慣用伎倆,進一步識別操控行為,在第一時間看出對方的“套路”,才有可能擺脫操控,重拾自信。

三、情感勒索者的三種手法

1. 二分法

情感勒索者善於把自己塑造成正義、合理的一方,而所有問題都出在我們身上,只要按照他們說的去做,問題就能得到解決。

不少長輩喜歡用非黑即白的二分法來控制晚輩,不聽話的是“壞孩子”,聽話的是“好孩子”,但轉念一想,晚輩是怎麼被歸類為“壞孩子”的呢?僅僅是因為他們沒有按照長輩的意願去做。

二分法走向極端,演變成了病態化。也就是說,操控者暗示或明示你,你現在沒有判斷能力,你有性格缺陷,你需要我的幫助,所以要聽我的。

一步步讓你產生自我懷疑,落入到他的掌控中。

2. 聯盟

當一個人的力量無法勸說你時,情感勒索者便會拉幫結派。一個陣營裡的人輪番上陣,讓你招架不住。

例如,家庭倫理劇中常常有這樣的場景,丈夫出軌,妻子得知後提出離婚,而丈夫不同意,但也勸不住妻子,於是去找雙方父母,先是痛哭流涕承認錯誤,然後利用雙方父母勸說妻子。在這裡,妻子一對五,不僅要承受丈夫出軌的痛苦,還要頂住“不準離婚正義聯盟”的壓力,苦不堪言。

3. 比較

負面比較最容易挫敗一個人的自信心。小時候“別人家的孩子”是我們的噩夢,長大後“其他部門的業績”又成了新問題。

一開始我們的頗有自信,也知道自己承受的底線,但在一次次的負面比較中,我們開始嫉妒、自我懷疑,不再確定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於是,被情感勒索者繼續操控。

以上三種手法的共同點在於,循環往復降低我們的自我認知,對自己不再自信,變成了他們的傀儡。

情感勒索:這樣識別操控者,才能找回本該屬於你的自信

四、情感勒索者的成因

通過分析情感勒索者的類型和手段,我們懂得如何識別操控者的面孔,這是擺脫被操控的關鍵第一步。

他們通過各種手段讓你愧疚,讓你憤怒,讓你自我懷疑......有些人掩飾的很好,看上去是在糾正你的錯誤,幫助你成長,為了你好。

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才會形成這樣的習慣和性格呢?

接下來,我們再來分析被操控者的成因,才能開啟重建自信之旅。

稍加觀察你會發現,情感勒索者不喜歡“輸”,能在心理力量的角逐中“贏”,是他們的終極目的。情況嚴重的話,會無所不用其極,不達目的不罷休。

讓我們走近他們的內心世界,一探究竟。

情感勒索:這樣識別操控者,才能找回本該屬於你的自信

1. 以自我為中心

這是最顯而易見的成因,通常一個自私的人,會把自己當成宇宙的中心,心理上和行動上都要求別人為他服務。

而這種性格的成因多種多樣,其中一種原因可以細分到下面將要談到的第二種成因。

2. 缺乏挫折教育

有些情感勒索者,從小沒有嚐到過“得不到”的滋味,長大後形成了“這都是我應得的”想法。原因在於,缺乏挫折教育。

例如,一個收入平平的女孩子,朋友圈卻展現了中產家庭的生活狀態。小時候向父母要錢,結婚後向丈夫要錢,滿足自己買買買的慾望,不給就要離婚。這是怎麼形成的呢?原來在女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工作忙,沒時間陪她,始終用物質來彌補,成家後,慣性使然,她依然要過頂配的生活,滿足物質慾望和虛榮心。

父母讓孩子得到想要的一切,並不是好事,缺乏“逆商”教育,讓他們喪失了應對失望和挫折的能力,塑造出了情感勒索者。

3. 好為人師

常說“我是為你好”的人,往往是自大而且喜歡掌控的人。這類人還有一個特點,善於引經據典,什麼專家說,什麼著作說,總之,用盡一切辦法把這件事美化成“真理”的樣子,讓你無法反駁。

嘴上說著“我是為你好”,其實是以滿足自己為目的。

4. 害怕被拒絕

每個人都喜歡被接納的感覺。建議被採納、要求被同意,這樣的體驗會讓人自信。

“得不到”是無法接受的,被拒絕是他們遇到的最大的挫折,會與他們心底最深的恐懼感聯繫起來。

這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家庭沒有給與足夠的關心愛護,或者曾經的經歷留下的心理陰影。

不難想象,永遠想要得到更多的人,會想方設法讓別人滿足自己的要求,長此以往,就形成了操控者的行為模式。

5. 無法接受失去

有得有失是人之常態,但是在情感勒索者眼裡,“失去”也無法接受的。有人是因為好勝,另一些人是因為童年創傷。在心理學裡,有一種說法,一個人現在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追溯到童年創傷。

下面我們來做一個案例分析,看看這個“粘人的太太”是經歷了什麼。

艾倫除了上班,多離開半步,妻子朱莉就會崩潰。她的情緒爆發過程,每次都是這樣:從無助難過、小聲啜泣,到歇斯底里。每次都需要艾倫認真安撫才作罷。一方面,艾倫很開心,自己被需要,另一方面,他很苦惱,出差越來越頻繁,妻子的情緒也越來越不穩定。 於是他們去看了心理醫生,原來在她初中畢業典禮前幾天,她最愛的父親突然去世,包括母親在內的全家都崩潰了,朱莉一個人承擔了所有善後,從來沒有公開掉過一滴眼淚。從此之後,她覺得任何一個深愛的人,都有可能毫無徵兆的離開,長期在這種缺乏安全感的狀態中度過。

所以,她變得非常粘人,無法接受丈夫不在自己眼前。再也不想被拒絕、被遺棄、被忽略。

情感勒索:這樣識別操控者,才能找回本該屬於你的自信

五、不論是白蟻還是颶風,都可能毀掉一座房子

有很多人對情感勒索無力招架:

“我這樣做是不是太自私了?”“我該妥協多少才不會後悔?”“我太害怕失去了,要不再忍忍吧”

於是自己一步步退讓,甚至失去底線。

一旦發生情感勒索,親密關係中原本的“愛的互動”,變成了“控制與被控制”。

看上去只是每次退了一小步,然而就像這句諺語所說,“不論是白蟻還是颶風,都可能毀掉一座房子”。

而在情感勒索中,毀掉的不僅僅是一段人際關係,對被操控者來說,最嚴重的是打擊了自信。從自我懷疑開始,一個人的自我認知度不斷降低,影響自己的判斷力和行為模式。

因此,我們分析了情感勒索者的類型、套路、成因,從識別他們的行為開始,重新找回本該屬於自己的信心。

一旦認清了自己正在遭受情感勒索,就能從“被牽著鼻子走”的控制中,脫離開來,理性的看待這種不平等的人際關係,從第三方的客觀角度分析操控者的行為模式,知己知彼,慢慢改善自己的處境,重新變成那個自信樂觀自己。

情感勒索:這樣識別操控者,才能找回本該屬於你的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