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瞭解下“負利率”了

在3月議息會議前,美聯儲已經把聯邦基金利率下調1個百分點到0%至0.25%之間,並啟動7000億美元量化寬鬆計劃。

雖然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堅稱,美國央行的政策制定者不會使用負利率來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大流行。

但負利率時代,似乎已不可避免。

是時候瞭解下“負利率”了

利率、貨幣、經濟

2019年底,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曾說了這樣一番話:

實際上,我們中國還是可以儘量避免快速地進入到這個負利率時代,如果能夠管理好微觀貨幣政策,可以不用那麼依賴非常規的貨幣政策。

從2002年12月到2018年3月,在央行行長任上15年的周小川,對全球貨幣政策早有預見:負利率是遲早的事,方向明確,只能儘量拖慢一點

那為什麼負利率不可避免?

我們先了解下利率、貨幣的運轉。

假設有個村莊,村長王二辦了個企業,維繫著村莊的運轉,張三李四王五都是這個企業的員工。

每個月,發了工資之後,張三李四王五並不會把所有工資都拿出來消費,王二也不會把每個月賺的錢都投出來再擴大生產,他們都會留一部分,儲蓄起來。

所以,相對於生產出來的商品和供給的服務總量,

村子裡流通的貨幣量總是少於貨幣總量,漸漸的,這就導致了商品和服務價格下降,也就是通貨緊縮現象。

更糟的是,張三李四王五看到了商品價格在逐漸下降,他們越來越寄希望於明天的商品價格更便宜,從而選擇剋制消費,把手裡的錢藏起來,等以後再用。

可以,如果一直這樣下去,王二企業生產的商品就沒人買了,他也無法繼續賺錢,漸漸的,他就對繼續生產沒興致了,因為手裡的貨都還沒賣掉。

工廠不開工,需要的工人也就少了,工人失業後,更加沒有能力買商品了,於是形成惡性循環。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王二就必須確保商品一直在漲價,來降低人們持幣的意願,把錢拿出來投資和消費

這個商品價格的變化率就是通貨膨脹率。當然,通脹率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王二自己說了算的,不然他只要印印錢就可以解決經濟發展問題(還牽涉到貨幣信用、外匯等情況,此處不展開)。

2008年金融危機後,全球範圍賺錢越來越困難,投資利潤越來越低,虧損也頻頻出現。工人、資本家保險起見傾向於把錢存在銀行。

為了保證流通中的貨幣量,維持經濟的穩定性,貨幣體系必須要想辦法把存在銀行的錢“趕”向市場。怎麼辦,最直接的辦法就是降息,讓存款收益低於投資收益

投資收益低,現在存款的收益更低,於是,在和投資收益的比拼中,利率一降再降,一直降到零利率。

如果這時候,錢還是不願意流向市場,怎麼辦?那隻好負利率了。

負利率:對銀行,還是對儲戶

零利率,意味著銀行存款已經無法拿到收益了。

那負利率,是不是意味著不僅沒有利息,還得交錢給銀行?不一定,我們以日本、歐洲為例,來看看負利率是怎麼操作的。

2016年2月,日本央行開始施行負利率政策。

日本央行的負利率,針對的是金融機構的超額準備金。也就是說,這個利率是日本央行跟商業銀行之間的利率,跟個人儲戶是沒有直接關係。

日本為了提振經濟,實行超級寬鬆的貨幣政策,印了大量日元刺激經濟。但是,企業沒動力,銀行貸款放不出去,印出來的錢轉個彎又回到了日本央行。

日本央行就負利率,目的就是逼商業銀行把錢拿去投給實體經濟!

對於個人存款,日本銀行的利率仍然是正的,不過低至0.001%,100萬日元(摺合人民幣6.5萬元)存銀行,一年的利息只有10日元(摺合人民幣六角五分)。

是時候瞭解下“負利率”了

說完日本,在看歐洲。

同樣是為了應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歐洲央行開始走上超低利率時代,2010年前後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更是讓歐洲央行有心無力。

2014年6月,歐洲央行宣佈將隔夜存款利率降低到-0.1%,正式開啟了歐元區的負利率時代。

跟日本一樣,歐洲央行的負利率是針對各商業銀行的。但是,貸不出去款,商業銀行也沒辦法,銀行的存貸款息差越來越低,於是,一些銀行開始對大客戶的存款採取負利率。

也就是說,大客戶在歐洲的商業銀行存款,需要支付銀行一定的費用。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歐洲的小儲戶也漸漸進入“負利率”時代。2019年底,德國慕尼黑一家地方銀行宣佈,對在該行開立儲蓄賬戶的新客戶收取管理費,費率0.5%,起徵點1歐元。

當然,商業銀行決定將負利率的成本轉嫁給儲戶,這麼做也可能適得其反。

資金不多的儲戶可能提取他們的存款,最壞的情況可能會導致客戶囤積資金,這又回到了開頭的例子,大家都把錢留在自己的手裡。

是時候瞭解下“負利率”了

經濟增長放緩的形勢下,增加貨幣供給,是無奈之舉。但問題的核心,老齡化社會創新力弱,老年人口消費力低,消費、投資的動力不足問題,這些很難通過貨幣政策來解決。

一味地給銀行和市場提供流動性,而沒有明確目標方向,容易讓貨幣再次流向資產市場。無論是歐洲、日本,都應該從長期的視角考慮下經濟的結構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