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計較的人,活得到底有多賺?


不愛計較的人,活得到底有多賺?


- 01 -


看過年糕媽媽寫的一篇文章:

在自助餐廳裡,一對父母帶著一老一小用餐。

小孩差不多5歲的樣子,自己往盤子裡夾了一些白切雞、排骨等菜。

小孩的媽媽看到了,立刻開始教育他:

“你傻呀?這麼貴的自助,還吃家裡天天都能吃到的,快去多拿些三文魚、大蝦,不然就虧了嘞。”

奶奶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把小孩的盤子給清空了,拿去裝了滿滿一盤的“高級貨”。

看著小孩和奶奶皺著眉頭,努力往嘴裡塞“高級貨”的樣子,周圍的人都憋到內傷。

想必這頓飯,小孩和老人都吃得甚是勉強。

這讓我想起了自己身上也曾發生過的事情:

去年和男友去泰國旅行,在導遊的半強制要求下,一人花了300元吃所謂的水果大餐。

當男友從果盤裡拿起一片西瓜時,我馬上把他手裡的西瓜打掉了:

“你是不是傻啊?西瓜那麼便宜,吃幾塊就飽了,我們的錢就打水漂了誒。”

接著,我將一整盤榴蓮放到他面前,示意他趕緊先挑貴的吃。

男友極不情願地嚐了一口榴蓮,隨後竟跑到水池裡吐了半天。

我有點後悔,我知道男友平時很怕榴蓮的味道,但為了所謂的“划算”,我竟逼著他吃討厭的食物。

把這兩件事放在一起一看,突然覺得,我們是不是活得太計較了?

我們衡量一件事的價值,考慮最多的不是自己喜不喜歡,而是劃不划算。

心裡時時刻刻都在盤算著:要怎樣才能不吃虧,要怎麼才能獲得更大的利益。

因此,我們為一分一毛錢計較,為偶爾的小挫折計較,為一句無心的話計較,為自己的付出究竟能獲得多少回報而計較......

在這不停的計較得失中,我們忘了自己的初衷,忘了真正重要的事情。

當一個人的注意力被計較和算計所佔據,他的格局只會越來越小。


- 02 -

前幾天看了一部電影,叫《28歲未成年》。

當霍建華飾演的男主茅亮向一位賣豬肉的大叔買回原屬於他的ipad時,由於沒帶夠錢,向大叔求情,讓對方算便宜點。

賣豬肉的大叔想了一會,答應了,隨後卻在ipad上砍了一刀,說這回值這個價了。

這樣斤斤計較的人,實在不能說他有格局。

我們經常用“格局”來評判一個人。

格局大的人,你會感覺他身上有宏大的氣場,有廣闊的眼界,有不俗的涵養。

相反,格局小的人,只對眼前的蠅頭小利感興趣,凡事斤斤計較,內涵讓人一望到底。

心若計較,處處都有怨言;心若放寬,時時都是春天。


美國的心理學家威廉曾是一個愛計較得失的人。

他知道華盛頓哪家店裡的襪子最便宜,哪家店裡的蛋糕經常做促銷,甚至知道哪家快餐店會比其他快餐店多給顧客一張餐巾紙。

但是,這種算計並沒有給他帶來多少快樂,相反,太過於計較的性格讓他疾病纏身。

32歲的他,在病痛的折磨中恍然醒悟,並且開始了關於“能算計者”的研究,在大量的事實論據下,得出了這樣的一個結論:

凡是太愛計較、太能算計的人,實際上都是很不幸的人,甚至是多病和短命的。

每天沉溺於計較得失中無法自拔,習慣看眼前而不顧長遠。

當一個人習慣於對每件事都斤斤計較,將太多的算計埋藏於心,長久以往會愈加憂患,毫無快樂可言。

有人說:你在乎的、計較的,往往能反映出你的水平。

格局越大、層次越高的人,反而計較得越少。


- 03 -

2006年,胡歌在從橫店片場趕往上海的途中遭遇車禍,右眼重傷,助手張冕搶救無效身亡。

此後,胡歌四天內經歷了兩次全身麻醉的手術,臉和脖子加起來縫了100多針。

這種遭遇,對一個正在拍戲的演員來說是多大的打擊。

造成這起事故,與助理兼司機小凱的疲勞駕駛有很大的關係。

面對惴惴不安的小凱,很多人都不肯原諒他,讓胡歌起訴他。

而胡歌非但沒有這樣做,還安慰他,讓他繼續擔任自己的助理。

很多人不理解胡歌的做法,胡歌說:“全世界都可以怪他,我不能。如果我不原諒他,他這輩子就完了。”

在自己最痛苦的時刻,胡歌想的不是怎樣懲罰給自己帶來痛苦的人,以解心頭之怨,而是想到對方的心情也是一樣的沉重。

他將自己的痛苦放在一邊,反過來開導和勸慰對方。

不愛計較的人,擁有豁達的胸襟與氣度,遇事不糾結、不急躁。

看似這樣的人很容易吃虧,但往往能比別人活得更心安、贏得更多的尊重。

詩人紀伯倫曾說過: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

以恕己之心恕人,不耿耿於懷,不錙銖必較,這是一種格局,更是一種人生的智慧。


- 04 -

《阿甘正傳》中有一段話,令我銘記至今:

我不覺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來越寬容涵蓋,什麼都可以接受。


相反,我覺得那應該是一個逐漸剔除的過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麼,知道不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而後,做一個簡單的人。


平凡的小人物阿甘,在無意中獲得了巨大的名利與財富。他所做的,只是認真地去對待每一件事,不計較得失,眼中只有向前奔跑,還有身邊真正在乎的人。

相比之下,我們是否活得太計較了呢?

為自助餐吃不回本而計較、為別人一句無心的話語而計較、為自己在工作上的付出得不到相應的回報而計較......

正是這種計較得失的心理,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數不盡的煩惱。

生活原本沒有痛苦,當你開始計較得失、貪求更多不屬於自己的事物時,痛苦便來纏身了。

“處處綠楊堪繫馬,家家有路到長安。”

格局大的人,不因一時的得志而固步自封,不因一時的失意而一蹶不振。

不計較本身就是一種瀟灑,人生本來就重在體驗。

願你我能在看過風景之後,不計較、不比較,心存淡然。


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