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是新疆仁
隸書中如果沒有蠶頭雁尾,它當然還是隸書。我們判斷這個字體是不是隸書,並不是按照它是否具備蠶頭雁尾這一個標準來進行的。
字體的判斷與書體的判斷它們之間是有原則上的一些差異。
字體和書體
所謂字體就是從古至今所流傳下來的,包括篆書,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這5種。
所謂書體,則是具有個人風格的書家能夠自成系統所書寫的字。
比如我們經常所說到的“歐體”、“顏體”。前者就是專門指初唐歐陽詢所書寫的字;而後者則是中唐顏真卿所書寫的字。
字體的演變,在歷史中的不同時期,同一個字體,它們隨著時間的變化會慢慢的在形體上也做出改變。
隸書它是萌芽於戰國後期,在秦代的時候就已經成為國家的一種輔助文字,到達漢代趨於成熟也成為了官方文字。
隸書是一種上承篆書下啟楷書的字體。
在秦代,隸書基本上是以簡牘的形式出現,那時它們的形體造型還保留著篆書的那種結構,呈現出長方形的樣式。
到漢代,隸書慢慢的就將篆書的圓轉變為方折固定下來,出現了波折筆畫。使整個字體的形狀由篆書的長方形變為扁方形。
魏晉時代,隸書由扁方形向正方形進行轉變。因此我們現在所說的隸書一般是指漢代隸書。
總而言之
蠶頭雁尾是可以當做隸書書寫風格的一種標誌性的筆畫,但是它不能決定沒有這一種特徵的筆畫隸書就不是隸書字體的這種說法。
記得清代的書家金農,他所書寫的“漆書”就很少有蠶頭雁尾這種標誌性的筆畫。
書法有云
隸書,一開始個初學者的概念就是蠶頭燕尾,沒有蠶頭燕尾的就不是隸書。本人認為這樣的觀點太過於片面。蠶頭燕尾這是在部分碑帖中才出現的特殊標誌。在《張遷碑》中就不體現有蠶頭燕尾,在《好大王》碑帖中也不體現蠶頭燕尾,但是這兩個碑帖都是流芳百世的優秀碑帖。更是隸書碑帖中的優秀代表作。
逸興居士
隸書,有秦隸,漢隸之說。是衙門小隸傳遞文書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是篆,隸,行,楷,草五大字體之一,應用廣泛。
隸書的特點是橫看扁平,兩翼舒展。蟬頭燕尾。化圓為方,化弧為直。變畫為點,變連為斷。
歷史上,有名的碑帖有以下幾種:《曹全碑》、《禮器碑》、《乙瑛碑》、《張遷碑》、《鮮于璜》、《石門頌》、《西狹頌》等等。
分析幾大碑帖可以看出,蟬頭燕尾只是其中一個特徵,而且,如果看有一部分魏碑,這一特徵更淡。所以,第一,這一假設本來意義不大。第二,隸書的定義也不是由一個特徵決定的。
雨落一方
隸書起源於篆書,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一次大變革,古稱“隸變”。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為楷書的出現和發展打下了基礎。隸書改篆書的圓轉為方折用筆,改曲為直,變“連筆”為“斷筆",以方便書寫,節省時間。相傳為秦吏程邈所創。秦隸保留許多篆書痕跡。
漢朝隸書大盛,成為官方書體,同時派生出草、行、楷各體,書法具有了藝術價值。東漢是隸書的成熟期,將篆書的的縱勢轉為橫勢,加強了點畫的俯仰呼應和波畫筆勢,出現了一波三折。蠶頭雁尾的橫和向外舒展的撇捺成為隸書的顯著特徵。隸書碑刻也各具特色,如《張遷碑》古樸厚重,《曹全碑》秀美多姿。
由於受中原文化影響的波及,東北邊遠地區也出現了隸書,如東晉《好大王碑》,碑文似隸似楷,波磔少見,結字樸貌,方整純厚,別具風格,名冠古今。
大海書畫
唐島居士
那麼溯源就是籀文,籀文其實是硬物刻字,故而圓潤平滑,筆畫連接處彎曲度大,這種文字帶進了大篆裡,但是到小篆改革了,因為用毛筆書寫很麻煩,尤其是彎曲度大的筆畫用,毛筆書寫慢,而且容易出醜筆,隸書在小篆基礎上進一步走平滑路線,早期隸書保留了篆籀的線條粗細均勻的特色,在最長筆畫或者最重的筆劃裡適度保留了彎曲。但是要指出,那絕對不是什麼蠶頭燕尾,那嚴格來說是一種文字演化帶來的彎曲習性的延續 ,而且很多碑刻的隸書沒有規律可言,變化多,形態豐富,厚重感強。
所以說我個人認為以蠶頭燕尾作為隸書的標誌是很不準確的,在小篆書楷書魏碑過渡期那段歷史產生的創新文字,都應該叫隸書。蠶頭燕尾一說主要是被《曹全碑》給誤導了,很多人學隸只認《曹全》,就如同很多人學楷只知二田一樣,其實是學的太少了,《曹全》很美不假 ,但是缺變,死板,死板的東西就簡單易學,容易掌握規律,故而被作為範本教學,二田楷書也一樣,其實說白了,因為符合現在的文字審美觀且容易入手,學的人就多,搞培訓的容易出成績,皆大歡喜,但是對於書法未必是好事。
建議看看《鮮于璜碑》感受一下變化的隸書,而且這樣的字法學通後容易把個人書風融入進去,創造出自己的隸書風格。
揚州八怪爺
剛才看了一下其他書友的回答,都很詳細中肯,此不贅言。
在這裡要強調一下,蠶頭燕尾這四個字,是後人命名的。
我們從漢簡,秦簡中看到,有些隸書並沒有明顯的蠶頭燕尾,依然是隸書。
遊手於斯
鄒熒生號布衣逸人
沒有蠶頭燕尾的隸書叫蒼隸,是隸書的一種風格。
劉路德書法
不是說隸書必須要有蠶頭雁尾,但是楷書寫不好就算隸書也不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