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才智慧故事二則——孔夫子失馬訓子貢,宋太祖巧選押伴使

孔夫子失馬訓子貢

一次,孔子坐車出行,走到半路,拉車的馬兒忽然掙脫了韁繩,跑到路邊田裡去啃食莊稼。這下,田裡的農夫不幹了,就把馬給扣下了。

子貢見狀,自告奮勇去找農夫要馬。他來到農夫面前,引經據典,滔滔不絕,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末了還說了不少好話。結果農夫一臉茫然地看著他,“你說的這都是啥?”子貢沒有要回馬,只好怏怏而回,來見孔子。

選才智慧故事二則——孔夫子失馬訓子貢,宋太祖巧選押伴使

端木賜,字子貢

孔子笑了笑,對子貢說:“你跟農夫講大道理,就好比給天上的鳥兒聽音樂,那能管用嗎。”便又派馬伕去要馬。

馬伕見了農夫,先是打招呼套套近乎,然後說:“你從沒離開家跑到東海去種地,我們也從沒來過這裡遊玩,兩地的莊稼都長得一個模樣,馬兒哪裡分得出來?馬兒啃了你的莊稼不是它的過錯,也讓咱們有緣認識一場,還是把馬還給我們吧。”幾句話說得農夫哈哈大笑,於是把馬還給了馬伕。

選才智慧故事二則——孔夫子失馬訓子貢,宋太祖巧選押伴使

孔子

點評: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農夫面前談論詩書,這就是讀書人的迂腐。但如果子貢說了馬伕的話就能管用麼,也不一定。因為身份地位、學識修養的差距,讓他們之間自然產生了隔閡,心理上已經有防備,所以也不會聽。

那麼明知如此,孔子為什麼還會任憑子貢去要馬呢?假如孔子一開始就攔住子貢派馬伕去,子貢一定不服。讓子貢碰個釘子回來,再派馬伕去,子貢自然毫無怨言,馬伕的作用也就更加突顯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和特點,世上那麼多事情,總會有機會發揮自己的作用。再者,人的才能跟身份、地位都沒有關係,讓適合的人去辦合適的事,這才是正確的用人之道。

宋太祖巧選押伴使

宋太祖趙匡胤剛剛在北方建立了大宋朝,南唐派人來納貢,使者是南唐騎省(官職名)徐鉉。徐鉉以學識淵博而著稱,在北宋朝中也享有很高的聲望。

按照慣例,宋朝應當派遣一名官員作為押伴使去南唐相迎,陪同徐鉉前來。滿朝大臣都覺得自己的言談詞令不如徐鉉,擔當不了這個職責,所以商量來商量去,一直也沒個結果。宰相趙普見選不出個人選,只好向宋太祖趙匡胤請示,太祖想了想說:“卿且暫退,待朕親決。”

選才智慧故事二則——孔夫子失馬訓子貢,宋太祖巧選押伴使

宋太祖趙匡胤

太祖命太監傳召殿前司官員,命令他從殿前侍衛中選出十名不識字的,把名單報上來。太祖御筆欽點其中一人,說“此人便可擔當此職”。滿朝大臣見了這個決定,都有些出乎意料,不明就裡,又沒人敢問太祖,只好派這個不識字的押伴使趕緊出發。那名殿前侍衛自己也搞不清狀況,既然皇帝有命,那隻好遵照執行了。

來到南唐後,起初徐鉉跟這位押伴使談話,洋洋灑灑,妙語連珠,軼事典故,層出不窮,旁人聽得十分驚奇。而這位押伴使也聽不出個所以然,就只是哼哼唧唧地含混應付。

這下子徐鉉反倒蒙了,這人到底有多大學問,難道是我哪裡說的不對麼?於是開始盡心竭力、喋喋不休地和這位押伴使交談。結果一連幾日,這位押伴使始終是默默無語,也沒什麼話來應對徐鉉。徐鉉自己也已經疲憊不堪,乾脆也就沉默不語了。

選才智慧故事二則——孔夫子失馬訓子貢,宋太祖巧選押伴使

徐鉉

點評:當時北宋朝並不缺才子,陶谷、竇儀等著名學者都在朝為官,那太祖為什麼不派他們去,而偏偏選了個目不識丁的殿前侍衛?

因為當時北宋新立,又是大國,如果同樣派個口才出眾的人去,難免針鋒相對,誰也說不服誰,這樣有失大國風範,也讓南唐小瞧了大宋。派個不識字的人去,不接你的話茬,既彰顯了大國威儀,又起到了震懾作用,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結語

兩則故事,都體現了選材用人的智慧。孔子讓馬伕去要馬,是以愚治愚,學識修養對等的人說起話來才好溝通。宋太祖派殿前侍衛做押伴使,是以愚者來困擾智者,正所謂“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如果讓智者對付愚者,愚者不會理解,只能是智者自討沒趣;用智者對付智者,智者必不服氣,只能兩相傷害。

因此,選人做事要以既定目標為準,用人不拘一格,人才不問出身,才能選對人做對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