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了?父愛“缺席”讓家庭教育成了難題


一個家庭中父親和母親的角色是缺一不可的,孩子的內心對於父愛和母愛是同樣需要的,但是現在的爸爸常常“走丟”,我們覺得孩子還小,他們還什麼都不懂。

可就是這樣一篇作文《我想換個爸爸》火了,看了文章的父親沉默了,原來在孩子心中父親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爸爸去哪了?父愛“缺席”讓家庭教育成了難題

近年來“喪偶式育兒”在女性的生活圈頻頻出現,“喪偶式”也犀利且精準地描繪了當代社會的家庭教育現狀,這一詞彙的出現,深得各位寶媽認同,開啟了一個抨擊老公在家庭教育中不作為的熱潮。

爸爸去哪了?父愛“缺席”讓家庭教育成了難題

網絡上有這樣一個段子:某老師佈置作業,讓孩子寫一篇關於父親的作文,小明寫了一篇作文如下: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我的爸爸,那就是“父愛如山”因為不管平時媽媽多忙,爸爸都像永遠穩如泰山,坐在那裡一動不動。

喪偶式育兒,它是一種現象,指的是有的爸爸忙於工作、忙於應酬,卻唯獨在孩子的教育中缺席。

爸爸去哪了?父愛“缺席”讓家庭教育成了難題

《三字經》裡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子不教,父之過。從中國古代社會開始,人們對於父親的教育地位和教育責任就有了相當的認識。

按理說,在我國現代社會,男人應該相當重視自己的教育責任,成為孩子成長中重要的教育者。但是,反觀如今的社會,“喪偶式育兒”愈演愈烈,很多父親不僅沒有盡到教育者的責任,甚至連養護者的責任都未盡到。

爸爸去哪了?父愛“缺席”讓家庭教育成了難題


著名歌手何潔的離婚案當時可謂是鬧得沸沸揚揚,也是何潔的離婚案把“喪偶式育兒”的話題推向高潮。

何潔前夫赫子銘是典型的例子,何潔結婚三年抱倆娃,而赫子銘工作之餘,卻總是在打遊戲,這成了他們離婚的導火索。

其實,在整個家庭教育中,母親承擔的是情感部分,而父親承擔的責任和作用尤為重要。

爸爸去哪了?父愛“缺席”讓家庭教育成了難題


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分兩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

為孩子3至6歲。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對男孩而言,這一時期喜歡模仿父親的一些言行,通過父親的言傳身教學習男性化的性格特質。

這時,父親的教育與鼓勵,會影響孩子長大後的毅力、意志力、抗挫力,人際交往能力、判斷力,以及果斷、勇敢、拼搏等一些品質。對女孩而言,父親是生命裡第一個親密接觸的男人,她會從父親對母親的愛,來認同和接納自己的女性身份。父親身上的一些特質與習慣,以及她與父親的關係,對其以後與異性的交往,和尋找人生伴侶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爸爸去哪了?父愛“缺席”讓家庭教育成了難題

第二個時期

孩子6至18歲的青春期。這個時期可以總結出一個規律:父親的缺位,讓孩子不管是行為上還是心理上更叛逆。

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次自主期,也是童年向成年的過渡期。這個時期的孩子有點叛逆是正常的,他會通過跟父母不一致的行為和做法來擺脫父母,不再依賴父母,以獲得人格的獨立。

爸爸去哪了?父愛“缺席”讓家庭教育成了難題

因為他們想告別童年,想長大。而這些爭取獨立的方式,在父母看來是叛逆。這個時期父親的陪伴就如定海神針一樣。青春期的孩子也會試探或違反一些規則與邊界,父親要正確的引導與教育,給他建立更為具體的更為細化的規則感與邊界感,讓孩子不至於成為脫韁野馬,不知走向何處,能及時讓孩子走上正道,為孩子的成長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爸爸去哪了?父愛“缺席”讓家庭教育成了難題


其實也是現在大的社會環境成就了“喪偶式育兒”。原生家庭的影響造就了一大批“巨嬰父親”。很多“巨嬰父親”從小生活在父親角色缺失或者父母溺愛的家庭環境中,養成“依賴性”的性格,因此就算結婚生子後,他們往往依賴自己的妻子,而不會承擔作為一個父親的責任。

另外,還有一社會原因則是,中國父母對於兒女婚姻問題和後代問題總是過度關注,導致很多父親是被“催熟”的,自己沒有從內心自願主動去成長為一個父親,自然不會“做父親”。

爸爸去哪了?父愛“缺席”讓家庭教育成了難題


這就需要妻子的幫助,妻子應該讓丈夫從“胎教”時就參與到兒童的教育中來,早早幫助丈夫適應“父親”角色,讓其漸漸意識到自身的責任感。有了做父親的覺悟,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自然會學會如何做一個“好父親”。

爸爸去哪了?父愛“缺席”讓家庭教育成了難題

我是逗寶媽媽,是一名多平臺育兒創作者,在養育孩子的路上不斷學習和分享,也承蒙粉絲和讀者的厚愛,一直在關注和支持著我一路前行,你的點贊和分享就是我不斷更新的動力,也希望我的分享能夠幫助到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