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朋友問如果他每天在頭條打卡記錄他學習一門編程語言的話,在自媒體方面會咋樣?

他們說搖滾已經死了


自媒體能做得如何,這個不好說,但可以有以下收穫:

1、可以認識這方面的網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很容易結識到正在學習同種編程的朋友。

2、自已的悟空問答的推送更精準。因為自已每天都更新同一類信息,頭條系統識別後,通過大數據每次都可以精準推送這方面的網友。

3、重點在分享。自媒體時代,流量為王,粉絲經濟,能吸引粉絲的主要是提供價值,不要單純打卡,重點在分享,無私的分享。

4、以後可以做該編程語言的付費專欄。在每天打卡的同時,不斷吸引這方面的粉絲,隨著學習的進步,粉絲的增多,都是精準用戶,做個付費專欄也不錯。


套路解密


我可以說,無論任何人還是任何事,都能做自媒體,都能拍自媒體嗎!

首先,賬號的定位已經明確了,“編程語言學成記系列”將自己學到的東西通過平臺和大家一起分享成果,定位真的很不錯。

咱們一起看一下這個賬號人設的發展

一、有了定位,就要考慮作品的呈現方式了,是通過圖文還是通過短視頻!

二、內容定位,這兩者都需要有鮮明的個人觀點在裡面,總不能把老師的PPT或者架個手機直接錄課,這樣肯定是不行的。要把老師講的轉化成自己的東西,而且要簡化後來分享給大家

三、後期的堅持,目前是在學習當中,每天都需要打卡,可是有想過課程打卡結束後,後期要怎麼製作內容嗎?我建議把前期的打卡做成系列的成長記,後期可以製作學成後分享系列,作品展示系列。

專業度極強的領域,對於粉絲的增長和粘性都是很有優勢的。做自媒體重在內容,考慮好內容的呈現方式,結合好的標題和封面,不火都說不過去。也可以讓你的朋友在評論裡回覆,把我盡有的經驗全部分享給他


王嘉峰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很巧,我現在就是每天學習一節python,然後打卡頭條,我來說下我的看法吧!

前段時間由於疫情的原因,大家都在家隔離抗疫,在這期間相信大家都憋不住了想找點事幹,是的,我也是這麼想的,想來想去就想到了自媒體,開始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每天學一節python,然後把筆記整理成文章發佈出來,主要目的是通過打卡的方式激勵自己學習,次要目的是積累粉絲提高人氣,也不指望靠這個賺錢。

編程技術在頭條比較冷門,要靠這個積累粉絲是個很困難的事情,更別提變現了。這一點我剛開始的時候就考慮到了,但我還是選擇了這個方向,主要目的還是上面說的打卡激勵自己,為此我還將id改成了"每天一行代碼",剛開始那幾天挺有幹勁的,每天下班回來就打開電腦學習python,邊學邊練,邊練邊總結,學習一節其實很快,因為我是有Java基礎,工作也四年多了,但寫成文章挺困難的,寫的時候總是會擔心讀者看不懂,或者有的地方不嚴謹會被噴,為了避免這些問題,首先我的每行代碼都經過測試,另外有模糊的地方我會比對多方文檔,總結出最優的結論,就這樣每天都到晚上十點半甚至十一點才寫完,然後發佈。最近工作有點忙,下班回家還要忙點公司的事情,忙完之後也就寫個一段兩段的,幾天才能寫完一篇。

怎麼說呢,我看過在頭條很多這方面的創作者一天能發很多文章,我是很佩服,我目前還不打算這樣去幹,一是沒時間,二是沒那效率,除非搬運。總之,如果你只想賺錢才頭條打卡編程筆記,勸你換個熱門點的領域,如果初期是學習為主,可以試試,否則不要浪費時間了。


每天一行代碼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可以簡單進行分析一下你說的問題。

方向:編程學習日記自媒體

目標人群:愛好學習的程序員,想入行的程序員、生活方向正能量的人群

可產出的內容:

假設為Java 或Python。可產出為每天的知識點和學習日記。 持續1個月後可以開始進行項目日記的自媒體輸出

用戶粘性:

愛好學習的程序員在自媒體中可能無法得到有價值的信息

想入行的程序員無可以得到吸引力的地方

正能量向的用戶,可能會看到你的堅持進行留下來,但人群較少。


綜上分析,這個方向從我個人而且不會推薦你去做! 當然,如果你有系統的學習方式,在你學有所成之後做成系列課程的話,我覺得倒是會很好!


明哥讀世界


自媒體的廣度,總有一部分人有不同的人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