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是如何寫詩的,他們為什麼會有靈感?

有趣很重要


無關靈感詩詞事,皆是臨時拼湊成。

請相信我的答案。

有一件事情可以說明這個論斷,古代士子在通過科舉之後通常要拜見主考官,有一個叫趙嘏的詩人去拜訪時恰好屋子裡還有兩個士子也在。在那種場合寫詩是必須的。當時就大筆一揮寫了一首七律。先說自己要外放了,然後大拍主考官的馬屁,再拍兩個同學的馬屁,最後再送上一頂高帽了事。

寫詩?哪裡需要什麼靈感,和現在學生寫作文一樣。

詩分為兩種,一種是有了靈感想寫的,另一種是明明沒有靈感卻不得不寫的,百分之九十的詩詞創作和靈感無關。

任何一個朝代的詩人,代表作其實就那麼寥寥幾首。真正佔高比例的詩詞大多都是應酬之作,文人為官,以應酬為最常見。升官貶官要寫詩,娶妻納妾要寫詩,宴會聚會要寫詩,君臣共樂要寫詩,離別歸鄉要寫詩,賞畫觀畫要寫詩,生日壽辰要寫詩,還有旅遊,請客,溜鬚,回家,聊天,泡妞,只要人數超過兩人,基本上是必須要寫詩的。唱和,步韻,次韻,再韻,兩個人來來回回地可以寫上三天三夜。

哪有那麼靈感支配?

唯一的辦法就是掉書袋,拼典故,耍才學。把一件事情從十二個角度詮釋開來寫成十二首詩。

普通文人還好一些,畢竟應酬場合就那麼多,隨便打發一下就可以了,沒有人會在意你寫得好不好。倘若是知名文人就會比較慘了,比如李白,樂天,劉禹錫,歐陽修,蘇東坡,黃山谷之類本身就名滿天下,飯局酒局女人局多到數不清,任何一個局都要寫詩。弄不好還不止一首。

讓人糾結的是,想寫詩的時候所寫出來的詩,不一定比這些毫無情感靈感可方的詩詞要好。

放棄靈感吧!

因為這玩意兒在一個人身上出現的幾率不會超過一百次!


亦有所思


其一

學詩渾似學參禪,孤身曠野望遠山。

晚風輕輕雲漠漠,驀然花開溪水邊。

其二

學詩渾似學參禪,耳目寬時心旌寬。

刻意求得非珍品,刮肚搜腸亦枉然。

其三

學詩渾似學參禪,一點靈犀非等閉。

博釆廣集成真悟,信手拈來自超然。

其四

學詩渾似學參禪,且將高深淺處觀。

品茗不厭三衝沏,濃淡滋味潤心田。

其五

學詩渾似學參禪,未得真悟莫妄談。

梅開峭壁凌霜雪,苦寒何曾發一言?

其六

學詩渾似學參禪,一寸堅冰十日寒。

真悟都在細微處,妙想出自無意間。

其七

生活處處詩意美,妙思靈感得於勤。\r

秋雨春風任採擷,好詩盡在有無中。





書劍客申聯軍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詩人是如何寫詩的?

回答:寫詩其實說白了就是用短小的篇幅來形象反映生活、表達感情,但必須在詩人豐富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加一些自己想象和幻想來開拓意境,從而是反映的生活,更生動、更突出。

第二問題:他們為什麼有靈感?

回答:以生活經歷、淵博知識積累、豐富想象等為基礎,主要還是借景入情,以景襯情。如:《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為人們廣泛傳誦的詩中,用白日、青山、黃河、碧海等這些在大自然壯觀的景物啟示下,開拓了詩人的思想境界,而這種思想境界,又只有同這些景物融合起來,才顯的更為闊大、高遠,詩意濃霧,含義深刻,而情愈深 。再如:杜甫的《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墜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詩人出峽北歸來途中,月夜泊舟江岸,岸上細草微風,江邊孤舟,遙望天際,寒星垂掛,原野顯的更加遼闊,盡看江中,急流奔騰,月色恍惚如同噴湧。在這樣環境中,漂泊兩川的詩人,發出深深的感慨:志在為國,豈獨以文章顯名;論事見斥,原因是老了,病了、休官了,然而如今功業無成,卻如同孤寂的沙鷗,漂泊於天地之間,詩因景寄情,情景交融,沉鬱蒼涼。

寫詩是一種情懷,是有感而發,有了靈感,神來之筆,一揮而就,便是佳作。


夏小柒


人們常說,詩歌是最高級的文學殿堂,是最高貴的精神家園。我認為一個詩人應該是這樣做的。

1.詩人寫詩一般都是心靈自然的流露,有時是靈光一現而被作者捕捉到的,並非是經過反覆的推敲或堆砌缺乏生意的詞語而成的,這也許就是人們所說的靈感吧!象北宋時期大文豪蘇東坡學士就是這樣的一位吒叱文壇、名留青史的詩人。

蘇學士他即興的詩文或者批評某一件不合意事的作品都是他心靈自然的流露,全憑本能,甚至有時會魯莽衝動、不計後果。他的詩有時如"春鳥秋蟲聲",有時卻是"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蘇東坡的作品,沒有心計、沒有目標,他一路唱歌、吟詩,只想表達心中的感受而不計一切後果。他的作品總散發著生動活潑的人格,有時候頑皮,有時候莊重,隨場合而定,但卻永遠真摯、誠懇、不嬌柔造作、不自欺欺人。他寫詩沒有別的理由,只是愛寫,往往是隨性隨興而作的。所以許多人欣賞他的詩也沒有別的理由,只因為他寫得好美、好豐富,又發自他天真無邪的心靈。

2.詩人應有人格魅力。正如女人的風情、花朵的美麗與芬芳,容易感受,卻很難說出其中的成份。

蘇東坡就是這樣一個具有卓越才華、魅力四射的才子。他遇到看不順眼的事物就"如蠅在食,吐之乃已″。他不喜歡某位詩人的作品,就說那"正是京東學究飲私酒,食死牛肉醉飽後所發者也"。

他感覺強烈,思想清晰、文筆優美;他單純真摯,無憂無懼、快快活活,象旋風般活過一輩子,活得快慰,活得灑脫,活得精采!正如他的詩所寫:人生到處知何似,

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鴻飛那復計東西。



鄭標龍


靈感不是什麼虛無縹緲的東西,存在一定程度的可遇不可求,但更大程度上,還是有章可循的。

首先,閱讀古人的詩歌。不難發現,詩人並不是一個全職的工作,寫詩最多就算是個兼職。詩人同時有他的社會職責,大多為官或者曾經為官,很多著名詩篇發生在被貶的路上、就任的路上;比如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成詩於被貶的路上。

做詩並非他有意要去做的一件事,只是他當時心中有很多的情感,他選擇了用作詩這個行為來抒發。如若他是一位音樂家,可能流傳下來的是一個曲譜。如果他目不識丁,胸有有感觸,可能只能對天長嘆。

所以,詩歌僅僅是一種輸出“人”所思所感的一種形式。

詩人作為一個獨特的個體,他的與他人不同的獨特的思想或感情,才是詩歌的內容。

所以我認為,先有人,後有詩。

當一個人有了世事的歷練、有了想要表達的東西,自然就有了素材。反過來說,要想言之有物,則要去生活、去經歷、去體驗。

其次,有了素材後,選擇用詩歌表達。則需要進行一些訓練,很多人認為寫作完全靠天賦,其實非也,這是一項可以訓練的技能。

多閱讀當然重要,細膩感受閱讀生活這本無字書也很重要。

吟誦唐詩宋詞、從生活中訓練語感、精讀文章病輸出筆記等,有一系列的訓練。

葉聖陶先生有言:詩之所以為詩,全在於濃厚緊張的情感;次之是諧協的韻律;並不在乎辭藻的修飾。

能力從訓練中來,素材從個人經歷中來,二者皆有了,當濃厚的情感湧上心頭那一刻,便是詩作誕生之時了!

推薦閱讀葉聖陶先生著作《文心》《怎樣寫作》。



暖之城堡


哈哈~我感覺靈感來源於酒!中華酒文化博大精深,李白的幾首詩可以說明。一喝酒靈感就來了。

李白不僅是詩仙,也是酒仙,他無酒不成詩,有酒詩百篇。他對天發問,“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他對地豪言,“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他對自己無愧,“且須飲美酒, 乘月醉高臺”。李白高呼行路難,“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但有美酒就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浩海起名


回答;我不是什麼詩人,從心而輪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小時對詩詞有點偏愛,也不管什麼…現悟,所痛以詞語的形式表達出來,也就是我的主題“心生”,我大部題才是這種題才。話回主題,所為靈感、把心裡的傷痛和喜躍以最真的情感,喜,怒,哀樂,痴,等以最真的惑受展現出來。


吾空問答曰出東方


我來談談自己的拙見。寫詩說難也不難,說易更不易。我自己偶爾也寫寫詩,覺得大部分時候的靈感都是因為某件事,某處景或某個人觸發而來。我想詩人應該也是如此。

寫出詩歌,首先得有大量的輸入才行。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這句話中有兩點精髓要明瞭,一要多讀而且要熟讀,讀到滾瓜爛熟,達到如果有感而發寫詩時優美的經典的詞句滾滾而來。二要精讀,有選擇的讀,比如唐詩四萬八千多首,你如果不分伯仲不辨優劣,首首熟讀,那麼最終你的作品中必然也會是泥沙俱下,出不了精品。

其次詩歌也不是一蹴而成,得反覆揣摩,反覆修改,做到字字精準恰如其分,唐代詩人盧延讓曾有詩云: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說的就是這個理。名人尚且這麼嚴肅地對待每一篇詩歌文章,何況我們普通人呢,必須虛心好學,勤奮努力,才會寫出好的作品。

對某景觸景生情,對某事有感而發,對某人生出思念等等都是詩人靈感的源泉,有輸入才會有輸出。


秋秋私語


要說古人作詩是靠靈感這沒錯,但我認為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深厚的文化造詣,大量的讀寫經驗,使他們在靈感來臨時信手拈來!

由於他們作詩經常信手拈來,往往參加一個聚會,出一趟門,甚至在家賞月都能出口成章,形成膾炙人口的一部佳作!所以通常會認為他們靈感特別多,有什麼獨特的技巧,這是一個錯誤觀念。因為這是源於偉大詩人的文學底蘊,是因為他們對前人作品。有大量的品讀,平時也有許多詩詞作品,就能達成熟能生巧的地步!形成深厚的自有詩詞文稿,而這些腹稿,平常只會會存貯於胸,僅有對外界事物產生感觸時,才會不經意間表現出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腹有詩書氣自華’用我們的平常話來講就是‘這個人比較有氣質’!

2:不同的個人喜好,讓他們爆發靈感火花!而喜好背後,是對生活以及性情的解放!

即使有了一定的積累,也未必能寫出好的詩詞來,這就形成了遊園踏青,尋朋訪友,品茶賞樂,遊覽山川河流,遍訪名勝古蹟等..諸多的尋找靈感之旅!與其說這是在尋找靈感,不如說他們在感悟生活,體驗人生,順便放鬆身心,陶冶情操,藉助事物來抒發心中情感。

3:詩人常以興趣激發靈感,多以個人喜好創作詩詞,常把心中志向寄予詩詞!

每個詩人都有自己的個人喜好,李白斗酒詩百篇,白居易據說也是嗜酒如命,為了方便與口感,家中還自釀美酒。蘇東坡除了好酒酒之外,還喜竹吃肉,因此就有蘇東坡的那首:‘無竹使人俗,無肉使人廋,不俗也不廋,竹筍燜豬肉!’這些愛好都他們作詩的組成元素,大部分詩人都以自身喜好作詩,所以詩人的愛好也大多會體現在作品之中,這也就是所謂的詩詞風格,比如李白關於酒的詩詞最多,蘇東坡更是將愛好發展成了飲食文化,王維的田園風光令人嚮往!

4:以古為師,已令填詞,已有為照!

有了興趣愛好作為引導之後,靈感就能有跡可循,然後借鑑古人手法,填以獨到見解就可成就新詞,最後對照詞牌譜寫成詩。詩詞流廣度很高,因此產生了許多詞牌令,像“憶江南”“如夢令”“水調歌頭”等,這些詞令都有現成格式,然後參考古詩,對照模板填寫就可,只要對應平仄韻律,語意通順就算完成了。不過這樣的詩詞難度也很大,容易造成沒有詩韻,只剩詩體意境不足等問題!由於我也沒做過這類詩詞,所以就不於細講了。

5:感悟生活洞察事物,始於靈感成於雕琢!

詩詞創作不一定特意培養愛好,愛好只是起引導作用,用於拋磚引玉。只要找到能讓你身心放鬆的事情,解讀生活思慮,或者對事物產生某種感悟,詩詞就會有大概輪廓初現!然後根據詩意推敲修改,這首詩詞就此完成!一個優秀的作家都會喜歡推敲,每部偉大作品都要通過精雕細琢,好的詩詞亦是如此,因為李白只有一個,詩聖又有幾何?所以作為普通人的我,只能通過這個笨辦法來進行創作,因此要結合自身情況,找到屬於個人的創作思路,就會相對輕鬆許多。

以上是我的一些個人觀點,希望會對你有所幫助!


古月今朝


人生識字孤獨始,

淡泊寧靜尋清歡。

一方清水自有生,

轉念自歸本靜初。

這是我自己在看到小缸裡面的魚兒有感而發,雖難登大雅,但我想說的是,詩人寫詩的時候,是在某個特定條件下有感而發,靈感突現。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不出名的人一生中卻能寫出一首名詩,而引起人們共鳴。亦或是那些名家大多都是生活不痛快或者發生一些大事,他們靈感突現故寫詩紀念此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