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京劇正在逐漸沒落,有沒有人會救一救京劇?那可是國粹啊,老祖宗傳下來的?

落空love


若無創新,京劇註定死路一條!遺憾的是,我們沒有看到創新的跡象,它正在奄奄一息地等待壽終正寢,無可挽救!

沒有長盛不衰的藝術,它的產生髮展和消亡都有原因和規律,京劇在歷史舞臺黯然消退也在情理之中。

一、它賴以生存的社會歷史土壤已經基本不存在了。京劇誕生的標誌是230年前的徽班進京,它的前身也是安徽的地方戲,不管是什麼,京劇都是我國農耕時代的產物。那個時代突出的特點是人們空閒時間多,而文化娛樂形式卻極少,於是戲曲就應運而生了,它有說,有唱,有動作,有音樂,有劇情,還有鮮豔的服裝,個性化的臉譜,形式上倒也豐富多彩,更主要的是,它把那些具有教化意義的故事編輯成戲,通過這些手段演繹出來,又有了很強的社會教化功能。在當時,還有什麼方式能比戲曲更好、更有承載力、更受人們喜愛呢?在那個時代,戲曲無疑一直都是人們最主要、最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方式,在社會生活中佔有極高的地位,人們在閒暇之時能聽個戲,那是很美好的享受。這種歷史文化背景為戲曲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國有地方戲數以百計,就是這個原因。而現在的社會背景完全變了,文化娛樂方式多如牛毛,比古代社會多出何止百倍千倍,人們選擇娛樂的形式也有了千千萬萬種,而且每種娛樂方式都能不斷變革創新,牢牢地抓住參與者的心,戲曲由古代的“大眾”娛樂變成現在的“極小眾”娛樂,完全是社會歷史環境變化的緣故,漸漸退出歷史舞臺也屬正常。

二、它的內容和形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現實社會的要求了。在古代,人們的生活節奏很慢,農忙過後,一年中的三分之二多都是閒時間,戲曲的內容和情節推進方式於是也適應這一特點,節奏也要慢下來,於是就出現了京劇中的歌詞總是一唱三嘆,拖得很長,一句話要唱半天。那些細節的處理也是如此,袖子怎麼甩,手指怎麼掐,步子怎麼邁,一點一滴都有含義,都有一大套的模式。我們經常看到一齣戲中,主從翁在臺上袖子甩過來甩過去,步子這樣那樣邁著走過來走過去,足足要用上十分鐘。古人看得津津有味,因為平時他們都把這些袖子的舞法、腳步的走法、手指的掐法熟悉透了,能看出意思來。現在的人,本來平時工作生活壓力大,忙碌緊張累,閒的時候就想放鬆放鬆,除非專門研究和愛好京劇,否則,哪裡有功夫和心思再來研究這些細節問題?還有,京劇的唱詞也是個問題,有百分之九十的人聽不清那一波三折唱的什麼? 如此拖沓冗長繁複的內容和形式,放在現在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中,怎麼還能吸引住人呢?

三、它沒有改革和創新也就擺脫不了沒落的命運。創新是藝術的生命,不能因地制宜、因時而化,任何藝術形式都沒有未來。遺憾的是,現在京劇的改革創新力度小的幾乎為零。不能不說,樣板戲的創作者是了不起的人才,能在京劇上敢於突破,大膽改革,推陳出新,貢獻極大,請看那幾出樣板戲,完全擺脫了舊的形式,把原來京劇中繁蓐的細節統統消除得乾淨,內容也緊跟時代需求,雖然現在看來也是侷限,但不能否認它改革的成功。可惜,樣板戲成為經典的同時,也成為了歷史。現在的京劇,依然還是那些老腔老調,還是那些古代的故事,唱來唱去還是那幾出演了一二百年的經典故事,觀眾還是那些老年人——越來越少的老年人。悲夫!焉有不衰之理?


文化點心


京劇就是古代人的YY小說而已,而且是自認為高人一等的北京人的YY小說,國粹只是自封的,這種東西沒落是必然的,因為戲子跟貴族都是一路貨色,混在一起久了,都是下九流,想救京劇,就看北京人自己了,別的像川劇,跳腳,山歌,還有各個地方的民族特色,雖說沒有頂著國粹的頭銜,但都是一代傳一代,永遠有繼承者,總得來說,不論京劇還是別的,都是人創造的,人不行了,東西自然不行,救東西的根本還是要救創造這個東西的人,才有用。


斷腿狗堅強


關鍵是現在沒有了那麼多劇團,人們看不到了,時間長了,慢慢就沒有興趣了。過去每到冬閒時有的農村就請劇團搭臺唱戲,連唱七天。縣城以上都有禮堂,一年接收幾個劇團。80年前後中國評劇院就到我們這裡的一個村唱過戲,北京京劇院曾兩次在我們縣禮堂唱過戲,後來就再也看不到了。那時候每個縣都有個劇團,自80年代有很多劇團就解散了,現在一個地區(市)也沒有一兩個劇團。農村裡早就不搭臺唱戲了。過去,廣播電臺每天都定時播放戲曲選段,全場戲,還有現場直播,形式多樣。後來就取消了,除了健康講座就是廣告了。現在想聽戲,只能從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看一看,翻來覆去就那麼幾齣傳統戲,看來看去也就看膩了。失去了觀(聽)眾是在情理之中的。戲曲也需要改革創新,也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才有生命力。


canghaixiongshi


其實我家長輩就是京劇迷,我爺爺那個年月還因為收藏看戲的票還被人報告倒黴過。但到我這一代,沒有一個喜歡的了。我父親和爺爺都很痛心,但我看法卻不一樣。

問題在於,京劇本質是是什麼?

我看到有人說,回到田間地頭什麼的,可以說這死的更快!京劇和其他黃梅戲等劇種不一樣,不是出自民間。他本源是從富商起來的貴族藝術,和芭蕾,歌劇類似,開始就帶著高貴血統,他就不適合田間地頭去唱!當然真的把京劇系統化,貴族化其實是慈禧乾的。

在這之前,京劇其實是貴族宴會上的大型表演劇,慈禧讓他變成了類似電影的舞臺劇,開始有系統化的道具和背景。從當時看是了不得的創新,就好像我們剛開始看國外大片,當然讓人著迷。但是現在看其實就沒什麼了,比這個更刺激的比比皆是,就好像吸毒後對鴉片就沒興趣了一樣。這注定京劇必然沒落。如果作為傳統文化需要保留,但是指望它還會有那麼多群眾基礎不太可能了。

再說遠一點,詩歌本源是什麼?其實是文字在沒有普及前便於記憶開始的,其實是一種記憶傳承的技巧,沒那麼高大上!在歷史通過口耳相傳的年代出現的。

各個國家的長詩都是這麼來的。比如歐洲的羅蘭之歌,西藏的格薩爾王,直到成吉思汗時代,傳達軍令都是用唱出來的。後來更注重韻律變成了詩歌脫離了記憶的功能,異化成了藝術。有韻律的文字是很好記憶的,比方說少年中國說。

後來的詩歌開始向兩個方向分化,強調韻律的逐漸變成詩詞,進化為流行歌曲。強調故事性的變成曲和戲劇,京劇和現在電影電視劇雖然源頭不同,但發展上是一個前後的關係,如果說京劇不在興盛實際上是電影完成對敘事詩歌的進化,京劇被淘汰了。

有人說現在沒有人能寫出以前那樣優美的詩詞和京劇,他們退化了,所以造成現在情況。我只能說不是寫不出來,而且功能性上不需要才導致的。唐朝的詩宋朝的詞可是可以成名做官的晉升階梯的,功利性其實很強,這即是詩詞發展的因也是果,為啥清朝只出了一個有名的納蘭性德其實也有這個原因在。

歷史發展是趨勢性的,你一個人是擋不住趨勢變化的。


大趨勢下的軌跡


你去[可愛],言歸正傳,很簡單,要從小培養才行,我今年50歲,記得小時候,村子年年都有廟會,唱戲的都在學校吃住,老師還組織豫劇團的演員教我們唱,有幾個唱的好的,我們都羨慕不已,雖然我不會唱,但是還是喜歡聽,如果沒有當時的培養,現在肯定不喜歡聽。再一個,現在的條件好了,劇團也不在學校吃住,和學生也沒有交流,唱戲和學生也是漸行漸遠。


閆楊高照


京劇的確正在逐漸沒落,跟不上時代發展、又不尋求變革,就要被淘汰。這是自然規律。

有沒有人會來拯救,不知道。但是有一個人已經在做了,只是褒貶不一,見下文。

首先,京劇歷史不長,滿清乾隆五十多年吧,四大徽班進北京,繼而吸收融合崑曲、秦腔還有一些地方曲調等,最終形成的。

其次,京劇之所以成為國劇,個人認為和其出生地有很大關係。京城,一國之望,眾星拱月,所有事物都泛著天子腳下之範兒。就好比官腔,朝代首都在哪兒,我感覺那兒的方言就是官腔,官方認證。其實中國幾大劇中,京劇年齡最小。

再者,官場氣氛太濃,晃晃蕩蕩慢慢悠悠,固然有其精華,但是我保留意見,和滿清後期八旗子弟很像,也可能京劇影響的他們。。。君不見在不遠的以前,領導講話都拉長音,這很影響效率,很形式,和現代社會節奏不融洽。

然後,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各種娛樂項目雨後春筍一般爆發,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老式娛樂項目。但是,所謂的圈內有認證的人士,瞧不上圈外人的,自己還沒本事改進,就這麼和時代抗衡,等死。加上現在孩子少都嬌貴,沒有那麼多的基礎人群。沒看到相聲,要不是郭某人改革創新,早死挺了。但是現在還成為一眾同行的敵人,全天下相聲最三俗的人,這個包袱很搞笑。

最後,我本人談不上喜歡,但是偶爾會聽,會哼哼幾段,都是快節奏的,感覺很過癮。比方四郎探母的坐宮,打虎上山一段,智鬥一段,鍘美案的駙馬爺一段。更喜歡戲腔的歌,比方:新貴妃醉酒,清明上河圖,悟空,離人愁,狂浪生等。我倒是感覺現在很多網紅在給京劇輸血。作為國人,還是不希望京劇退出歷史舞臺。但是,如果圈內人還是那老一套,並且沒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如果不能有一個人,大刀闊斧的改革創新,挽狂瀾於即倒,那麼,京劇前景很不樂觀。

其實,很多事物都是從自己內部開始壞的,勾心鬥角就忘了專業,主流得背這個鍋。聽過一段把盤絲洞唐僧唱詞改成“白龍馬蹄兒朝西”的,有主流說亂彈琴,有觀眾說有新意,我聽著很開心並且朗朗上口,挺好!

你得先把觀眾攏起來,受眾多了才能推而廣之,傳承下去,才能發揚光大。都沒人看了,還矯情什麼嘛。











嘿白咴


退出歷史只是時間問題,國粹不國粹不是那幾個人說了算,失去存在的價值就會被淘汰。


遙遠663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由一個從產生到發展,直至到衰敗的過程。京劇只要不被當代年輕人所喜愛,距離它的消失時間也不會太遠了。

藝術的興衰,取決於人們的喜歡。如果某一種藝術形式不被廣大民眾所喜愛,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適當保護未償不可。但不能投入過多的人力物力和金錢去進行所謂的“振興”工作。

時代在發展,文化藝術在進步。新的文化藝術形式取代老的文化藝術形式,在人文領域也是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京劇也僅僅是北方若干個地方的人所喜歡,無非是它佔有地理優勢,其影響力不得不承認也受到侷限性。

可以說,京劇不知道何年何月何人給它戴了頂“國粹”的高帽子,似乎就比其它劇種就高人一等。如果以人數多少的喜愛程度來衡量,本博可以斷言,京劇絕對沒有某些地方劇種受人歡迎。

針對題主發出的疑問,或者說是呼籲,本博有保留的贊同。既然文化藝術等方面已經推向市場,那就由市場來決定。優勝劣汰,沒有票房收入,自然而然就會成為歷史記憶中的一個符號。競爭是公平的,也是合理的,進而也是殘酷的。至於說到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沒有經濟效益,再好的東西也枉然,原因就是除了政府,沒有人會願意投資一個連成本都收不回來的文化項目。2020/03/16)


吉祥如意


清朝讓國人留下的長辮早已消失,三拜九叩也已淡出人們的視野,刀耕火種被農業機械所取代,牛馬代步的時代已經演變成了機車橫行霸道的世界……

何以為歷史的進步?就是世界在變;其中就包括藝術的面孔也在改變。京劇,在沒有電視劇,沒有電影,沒有很多後來才有的藝術形式時,它的存在和興旺或者就是必然。時至今日,如果還是那些一成不變的唱段,很少出新的內容,還要讓社會給其留有生存的空間,可能嗎?其實,藝術的生命取決於觀眾,沒人仰慕了,等於其生命到了終結了時候,由不得有人不願意。更關鍵的是,藝術的生命要靠迎合時代發展的推陳出新來支撐;一個老故事聽久了,還有人願意聽嗎?

也就是說,京劇還想要存在下去,繼續火熱,先想想如何適應時代潮流地改變自己。印度電影幾乎都可以說是音樂片,無論何種體材都是歌舞翩翩,假到家了。可他們的這種風格卻頗受人喜歡,想過是為什麼了嗎?舉此例只是想說明,傳承不是一成不變,而是要時常發生著改變,藉以來體現進步,表示在發展。在叫喊我們的國粹正走向沒落時,把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變成普通人的命運演義,變成有著撲朔迷離的故事會,不敢說就能讓其起死回生,但至少表明我們在努力拯救了。除此之外,還能有什麼別的辦法呢?靠政府扶植?強令百姓熱愛?行嗎?或者,可能嗎?

一句話,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裡所說的“命“,是知己知彼的理智,此處所說的“天”是指環境氛圍。等於是告訴思考此問題者,生命的存在需要必須的生存條件,這種條件既要引人關注,還要順應人們的喜愛,相輔相成。


辣眼刺鼻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不是誰能拯救的。就算梅蘭芳大師復活,也救不了京劇,因為京劇已經不能適應現在快節奏的生活了,我們手裡都拿著手機根本不會去欣賞這些脫離了現實生活的京劇,更不會去劇場裡花錢看一場京劇。它走向暮落是大勢所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