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有哪些讓你拍案叫絕的橋段、情節或描寫?

程萬慧


題主好!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我記得有一首遠古民歌,其中的描寫非常精彩。

這首民歌出自先秦詩人姬軒轅的作品《彈歌·斷竹續竹》:

“斷竹,續竹;飛土,逐肉。”

整首民歌雖然只有短短八個字,卻栩栩如生地再現了原始社會的狩獵生活。

在我國的原始社會,由於生產水平極其低下,刀耕火種的手段也極為落後,先民們只能以狩獵為生。

先民們砍伐竹子;用砍伐的竹子來製作彈弓;用製作的彈弓裝上土丸,進行射擊;射擊鳥獸獲得食物。

我們中國上古的歌謠,在思想內容上,最大特色就是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在藝術形式上,作為古老的民間口頭創作,一般都具有字句簡短、語言質樸和節奏明快的特點。

這首民歌也不例外,句短調促,凝重有力,詩句整齊,節奏明快,有和諧的韻律,讀來很有情趣。

古籍裡面還有很多讓我們拍案叫絕文化遺產,這都源於中國的文字魅力確實讓人歎為觀止。

 




耕根


古書《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三氣周瑜”,是經典作品中的經典橋段,它酣暢淋漓的展示了孔明的足智多謀、料事如神,刻畫了周瑜自作聰明、胸懷狹窄。看完“諸葛亮三氣周瑜”後讓人不得不拍案叫絕。

三氣周瑜見《三國演義》中"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戰東吳兵,孔明一氣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孫夫人,孔明二氣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銅雀臺,孔明三氣周公瑾”。

一氣周公瑾

《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中:周瑜同孔明約定,如果周瑜能打敗曹仁、並奪取其據守的南郡,南郡則歸東吳。周瑜與曹仁大戰,周瑜中了毒箭,後瑜用計誆出南郡守軍,把曹仁殺得大敗。但孔明卻派趙雲趁曹軍出城戰周瑜時,輕取南郡。並同時用東吳兵符詐調荊州東吳守軍來救周瑜,東吳守軍連夜出城馳援周瑜,孔明教張飛趁機收了荊州。緊接著孔明又用曹操兵符送至襄陽曹軍守將,稱曹仁兵敗求救,誘曹軍引兵出城救曹,曹軍走後,孔明又教關羽襲取了襄陽城。周瑜得到消息後氣得金瘡崩裂。

二氣周瑜

《三國演義》第五十五中:劉備原配離世後,周瑜向孫權獻計:以把孫權的姝姝許婚給劉備的名義,邀請劉備到江東相親,劉備來後乘機殺之。結果劉備依照孔明的錦囊妙計,取得孫權的母親和孫小妹的認可,隨後又在孔明事先安排下接應下,帶上孫小妹揚長而去。在周瑜親自帶兵追擊劉備時,孔明讓軍士們在船上向岸上的周瑜齊聲高喊: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氣得箭傷復發,昏倒在地。

三氣周瑜

《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中:周瑜想用“假途滅虢”之計,名為替劉備收西川,準備借道荊洲,其實是想乘劉備不備奪取荊州。不想又被孔明識破,並將計就計將周瑜大軍引進埋伏圈,等周瑜一上岸,幾路大軍殺來,並大呼“活捉周瑜”……周瑜未想到再次中了孔明的計,氣得箭瘡並裂,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言罷氣絕而亡,享年三十六歲。

孔明三氣周瑜的情節描寫,不愧是《三國演義》的點睛之筆。作者把孔明與周瑜之間的錯綜複雜關係,認及鬥智鬥勇的場面寫得引人入勝、欲罷不能。把人物的性格刻畫得活靈活現、入木三分。正因如此,孔明三氣周瑜的故事名氣遠在《三國演義》之上,孺婦皆會言:賠了夫人又折兵!


曉岸漫步2018


我說一個人,于謙。您可別以為是說相聲那位。這位可是民族英雄,說是以一己之力改變中國歷史也不為過。

先來補充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當時蒙古兵侵犯明朝邊境,這時朝廷正由宦官王振當道,他為了滿足自己的虛(zhuang)榮(bi),想上陣殺敵耍一把威風,為了讓這個上陣理由合乎情理,他教唆皇帝朱祁鎮親征,結果由於王振數次令人窒息的死亡操作,導致明朝二十萬精兵被蒙古兵在土木堡打得片甲不留。

最後,王振死在了戰場上,連塊骨頭都沒找到,雖說王振小兒死不足惜,但明朝皇帝竟然被蒙古人劫持,這可是奇恥大辱啊。

大家可以想想情況有多危急,皇帝被捕情況未知,群臣無首。

外有蒙古人兵臨城下,把皇帝當成ATM機,以此威脅明朝不停地交錢,隨時有可能殺進北京;而朝廷內部奸臣四起,宦官和錦衣衛勾結禍亂朝綱,北京城內的精壯士兵在之前的戰爭幾乎全部喪生,留下來的老弱病殘孕,數量也不足以和蒙古人對抗。

更慘的是,北京城內並沒有多少糧食了,也撐不了多久了,群臣還紛紛議論,要不直接放棄北京得了,反正我們是從南京城遷過來的,現在再遷回去,頂多也就是丟掉明朝一半土地,但要是北京失守,那整個明朝可就完了。

就在這樣危機四伏的情況下,于謙接過重任,幹了這麼幾件事,力挽狂瀾。

第一件:穩定朝廷大臣情緒

代理皇帝朱祁鈺(朱祁鎮弟弟)第一次朝會,一溜兒的大臣提議南遷,于謙直接發出怒吼,“提出南遷者,殺,我與大明共存亡”!身為書生卻發出如此血性的吶喊,一時引起諸多大臣的支持。

第二件:調兵遣將,穩定軍心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上文有提到北京城內糧食不多了,在距離北京不遠的通州倒是有很多糧食,可是北京城內的人力和財力不足以前去通州,再將糧食安全送到北京。

畢竟蒙古兵就圍在北京附近呢,如果貿然派兵運送糧草,很有可能糧草送不到目的地,還被對方截胡,為他人做嫁衣,自己的糧食喂肥了敵人,這太不划算了,因此朝中大臣建議要不直接把通州的糧食燒了得了,這樣蒙古兵攻進通州也沒有糧食。

這個時候于謙怎麼幹的呢?他直接調遣全國各個地方的兵力,緊急趕往通州,然後讓這群士兵將糧食從通州運往北京城內。

他十分明智地把調兵和運糧這兩個問題聯繫在一起解決,既不耽誤行軍,還能免去民工的費用,同時保證了運糧隊伍的安全,一舉三得。

第三件:贏得群臣支持

這是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曆史中最為嚴重的一次朝堂鬥毆。

起因是這樣的,朝堂上,眾臣向(代理)皇帝痛訴宦官奸臣勾結,要求把王振的餘黨全部查清並抄家、滅九族。

這些大臣之前受盡宦官和錦衣衛雙重壓迫,而在之前大財蒙古的戰爭中,他們的親人好友幾乎全部喪命在土木堡。

他們按捺不住內心的憤懣,向(代理)皇帝訴說那幾個始作俑者的罪孽,越說越激動,而此時錦衣衛指揮史馬順(王振死黨)跳出來讓大臣們閉嘴,這個舉動引起眾怒。

大臣們直接蜂擁而上,先打死了馬順,然後把跟王振有關的兩個同黨也群毆打死了。這行為就當著(代理)皇帝的面發生。

這時候,于謙冷眼旁觀,看見(代理)皇帝嚇得要跑,直接上去攔著,要求皇帝下令所有大臣無罪。

這一聲,讓處於憤怒中的大臣們也反應過來了,于謙是為了他們好啊,如果皇帝不下令他們無罪的話,免不了有王振的黨羽和錦衣衛的手下迫害他們,這個命令就把他們的“犯罪”行為合法化,即使王振背後的黨羽日後想報復,也下不了手。

“好一個于謙”。就這樣,于謙得到了群臣們的支持和擁護。

第四件:頒佈軍令,贏得勝利

當時要攻入北京有九個門戶,分別為安定門,東直門,朝陽門,西直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阜成門和德勝門。九個門中,屬德勝門最為重要,一旦開戰必定最為激烈,于謙將自己安排在了這個位置,此為第一道軍令。

緊接著,他頒佈了明朝歷史上有名的軍戰連坐法軍令,此為第二道軍令。

“凡守城將士,必英勇殺敵,戰端一開,即為死戰之時!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立斬!臨陣,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敢違軍令者,格殺勿論!”

第三道軍令,也是最後一道軍令。

“大軍開戰之日,眾將率軍出城之後,立即關閉九門,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斬!”

這意味著只要蒙古軍來犯,必須出城打敗對方為止,否則不能回城。要麼贏,要麼死,這道軍令讓所有大臣都見識到了于謙是抱著必死的信念去打這場戰爭。

歷史的規律也會告訴我們,通常抱著勇氣和必勝的信念去參戰的,最後會成為贏家。

正因如此,在北京保衛戰中,于謙的所作所為鼓舞著每一個士兵,他排的陣法一次又一次擊退蒙古士兵。

最終,北京保衛戰大獲全勝!于謙,以一己之力救大明於危難之中,其言其行用“拍案叫絕”形容完全不為過。

我是 ,一枚熱愛歷史的研究生,關注我,給你分享更多精彩歷史小故事。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4899985518114012"} --}

廢神阿洛


白居易的《琵琶行》裡,描寫琵琶女彈琴的一段讓我拍案叫絕,至今難忘。每當聽起琵琶或古箏獨奏的時候,就會不自覺想起那句“大珠小珠落玉盤”來。

從生平不得志的琵琶女“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出場方式開始,琵琶女的內心世界和高超的琴藝就慢慢展現出來。一攏一捻,一抹一挑,動作嫻熟而自然。“大弦嘈嘈如急雨”,渾厚雄壯;“小弦切切如私語”,細碎輕柔。嘈嘈切切,如玉盤落珠,花底鶯語,讓人眼花繚亂,“耳”不暇接。

到後來的“凝絕”,聲音漸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佳句,令人拍案叫絕。至此,以為已經結束,誰知那“漸歇”的過程中積聚了無窮的力量,無法壓抑,終於如“銀瓶乍破”,如“鐵騎突出”,刀槍轟鳴,瞬間把整曲推向高潮。隨即收撥一畫,戛然而止。令人迴腸蕩氣、驚心動魄!

當年我在學校不是個“優等生”,然時隔多年,這一段卻記憶猶新,不知手機前的您,有沒有同感呢?



李易軒易經學堂


分享三個精彩的橋段,看看你是否滿意。

有一位古人,名叫呂筮,建寧人士。在武夷山北麓的古寺中讀書。

有一天下午,天空陰霾,晦暗如夜晚。突然石階上的石頭都像人一樣站立了起來。一陣寒風飄過,窗戶上的白紙、樹上的枯葉紛紛飛脫出去,全都飛到直立的石頭上,就連屋瓦也飛到了石頭上。這時,只見石頭迅速旋轉,窗紙和樹葉變成衣服,屋瓦變成了帽子,慢慢的直立石頭變成了十幾個人,圍坐在佛殿中間,談古論今,娓娓道來。

這個過程正好被呂筮看到了,可把他嚇得魂飛魄散,趕緊跑回房間,關上門窗,鑽到被子裡睡覺去。


拍案叫絕的是:都見鬼了,居然嚇得跑去睡覺了,心可真大。

清代的早前幾年,有一位年紀輕輕的御史,到福建去上班。


當地有一位叫胡天寶的人,對這位相貌堂堂的御史,有了愛慕之心。御史每次辦事,胡都會遠遠的窺視。慢慢的御史可就不淡定了,不知道此人整天看著他,到底想幹嘛,隨從的官吏也不摸不著頭腦。


有一天,御史到別的地方去巡視,沒想到的是,這個姓胡的也跟著去了。

這天御史正在上廁所,沒想到一回頭髮現那位姓胡的居然在窺視他的大屁股。這下御史徹底發毛了。


下令把那個姓胡的抓起來,問之原由。一開始姓胡的還不說,但在三次的刑罰之後,終於招了。

原來這位姓胡的是迷戀御史的美貌,雖然明知道癩蛤蟆想吃天河肉不對,但是實在忍不住這相思之苦,不知不覺就幹了這事。


御史這下臉上掛不住了,大怒之下,讓人斃其命於枯樹之下。

胡天保來到陰間,冥官問其經過,大笑之,牛頭馬面揶揄之。但念在其並無害人之心,只是出於愛慕。所以閻王爺封其為兔兒神,專司人間男悅男之事,並享受世間香火。

拍案叫絕的是:沒想到清朝就有這事了,還是當故事一樣流傳了下來。

再說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佛教典故。

神秀和慧能兩位和尚的故事 。


有一天,方丈要他們每人做一首偈子,以此來看兩人誰適合接過他的衣缽。

神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拍案叫絕的是:慧能直接在神秀偈子的基礎上“洗文”,還洗出了更高的境界。

結束語


古人好玩有趣的文章多的不了,拍案叫絕、精彩絕倫的故事比比皆是。由於篇幅有限,暫時奉上這三個故事,以供大家開心。

喜歡的可以加關注,我會定期分享有趣的事。


大額頭者


楞嚴經裡二十五聖圓通章月光童子修水觀的故事,讓我一想起來就感覺好笑。唐史演義裡死姚崇算計張說的故事,也讓我覺得好笑。

三國演義裡曹操騙許攸軍糧足夠一節。濮陽城裡掩面誑呂布一節,獻刀一節,論英雄一節,殺乾爹一節,哭郭嘉故意羞慚眾謀士一節,許多讓人叫絕之處。曹操比劉備幽默多了。

劉備託孤一節讓人叫絕,白門樓一句話要了呂布命,也讓人叫絕。

明史裡土木堡之變後,眾大臣群毆,景泰帝嚇得要跑,被于謙拽回來一節,想想那場面就佩服於謙的鎮定與膽識。

還有書聖王羲之的故事,晉明帝居然下令將王羲之以前的奏章,書信等收集起來,獨放一檔櫃,目的竟然不是為了朝政,而是學習他的書法。想想也讓人好笑。

後來許多皇帝都有這僻好,梁武帝與唐太宗可能是個顛峰,為了王羲之書法,皇家臉面都不要了。想想也好笑。

魯迅先生的許多詩文,尤其真正的猛士一節,讓我許多時候,面對慘淡卻鼓勇前行。

當代的,也有許多,但感動最多的還是自己的小說,詩文。流過很多次淚,有時寫著寫著情不自禁就流下淚來,邊哭邊寫。問題是寫完了也沒發表,回頭一看,這寫了些什麼呀,又好笑起來。

哎!不念自來犯,念念痛心骨。

空眼欲淚淚也空,風塵路上滿塵風。

渭水屁滾尿流去,多少草木盡撲風。

君可曾,

獨臨南山登絕頂,

遙望大潮無邊湧。

意展天高並地闊,

襟袖浩浩滿長風。

俞華寶痛哭裴燕語一節,

孫好遊痛哭石菲倩一節,

長空慘照慘淡人,

明月何必是孤寒。

我無滿腔血淚,也能寫出蓋世文章。

我常為自己拍案叫絕。

只可惜,誠如小說所言。

我能豎劍迎敵卻不能橫刀奪愛。

人生麼,就不怎麼叫絕。


默玄吟雷


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

《孟子·公孫丑下》

這句話我最開始時看到,曾經特別喜歡。雖然並不一定就以為自己也能達成像孟子一樣“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的志向,但是在那個年齡,把這種豪邁掛在嘴上,就像年輕女人把項鍊掛在脖子上一樣,都有一絲心底莫名的滿足。然而,年行已長大,婦女們也該把那項鍊從頸上摘下了,我們也該把這無謂的豪邁從嘴上擦掉了,因為它已不再能滿足我們。誠如:“這個年齡,我們只應該時時想到,如何把生活過得體面一點?”




易梵八字


梁祝的愛情故事動人心絃,令人感傷。

舊時女子無才便是德,可祝父是個老學究,一心想讓女兒從小耳濡目染唐詩宋詞,將來超越蔡文姬丶李清照,成為一號女學霸。從小就把英臺當假小子打扮,送進了某地名校,由於送了鉅額贊助費,英臺獨自擁有一寢室。

在數年的學習生活中,英臺和梁山伯成了好朋友。有一次,英臺在越野賽中扭傷了腳,山伯不顧自己考試名次背起英臺背了一個多小時。當送到寢室時,山伯已渾身溼透,脫下了衣服大口喘氣。英臺坐在床沿上低頭沉思。

有一次英臺發高曉,山伯陪了一晚上,英臺說已好些了,出了一身汗輕鬆了。山伯連忙打水給英臺:我幫你擦擦身,換一套衣服,就會很舒服。

山伯,我自己來。 英臺,你渾身無力,還是我有勁。 山伯,我就怕你勁太大了,吃不消。 兩人你來我往英臺就是自己洗,不要麻煩山伯。

一直到畢業,在送英臺到家門口,英臺才輕輕說了一句:山伯,你真好!

梁山伯不以為然:將來娶老婆的時候要告訴我噢!英臺愣了一下,雙眼蹬了一下,轉身而去。

半年後梁山伯赴京趕考,與財主小開同路。高考揭榜山伯銀牌丶小開銅牌。在晚上中考聚會上,小開開心笑啊:中舉了,我就可娶祝英臺了!

山伯大吃一驚,就尋機問,原來小開是當地一霸,開跑馬場的。馬老闆向祝家求婚丶英臺死活不答應。祝父說令郎中舉,我親自送上門。

不料他竟中舉了,自己也開心地一塌糊塗。

當夜,梁山伯沒有睡下,連夜跨馬千里走單騎。到了英臺處敲門,同窗好友是知己,知己原來是女生,梁山伯一生都沒有比英臺更好的朋友,數年朝夕相處,勝似親人般。

梁山伯就怕等不到英臺了…


夏雨風


鶯鶯傳

摘錄

娘斂衾攜枕而至。撫張曰:“至矣~至矣~睡何為哉,”並枕重衾而去。張生拭目危坐久之,猶疑夢寐,然而修謹以俟。

俄而紅娘捧崔氏而至,至則嬌羞融冶,力不能運支體,曩時端莊,不復同矣。是夕旬有八日也,斜月晶瑩,幽輝半床。

張生飄飄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謂從人間至矣。有頃,寺鐘鳴,天將曉,紅娘促去。崔氏嬌啼宛轉,紅娘又捧之而去,終夕無一言。

張生辨色而興,自疑曰:“豈其夢邪,”及明,睹妝在臂,香在衣,淚光熒熒然,猶瑩於茵席而已。是後又十餘日,杳不復知。

………………

張生俄以文調及期,又當西去。當去之夕,不復自言其情,愁嘆於崔氏之側。

崔已陰知將訣矣,恭貌怡聲,徐謂張曰:“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亂之,君終之,君之惠也;則歿身之誓,其有終矣,又何必深感於此行,然而君既不懌,無以奉寧。君常謂我善鼓琴,向時羞顏,所不能及。今且往矣,既君此誠。”

因命拂琴,鼓《霓裳羽衣序》,不數聲,哀音怨亂,不復知其是曲也。左右皆噓唏,崔亦遽止之。

投琴,泣下流連,趨歸鄭所,遂不復至。

………………

“長安行樂之地,觸緒牽情,何幸不忘幽微,眷念無斁。鄙薄之志,無以奉酬。婢僕見誘,遂致私誠,兒女之心,不能自固。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無投梭之拒。及薦寢席,義盛意深,愚陋之情,永謂終託。豈期既見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獻之羞,………以先配為醜行,以要盟為可欺。則當骨化形銷,丹誠不泯;因風委露,猶託清塵。存沒之誠,言盡於此;臨紙嗚咽,情不能申。千萬珍重~珍重千萬~玉環一枚,是兒嬰年所弄,寄充君子下體所佩。此數物不足見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環不解,淚痕在竹,愁緒縈絲,因物達情,永以為好耳。心邇身遐,拜會無期,幽憤所鍾,千里神合………”

…………………

後歲餘,崔已委身於人,張亦有所娶。適經所居,乃因其夫言於崔,求以外兄見。夫語之,而崔終不為出。

張怨念之誠,動於顏色,崔知之,潛賦一章詞曰:“自從消瘦減容光,萬轉千回懶下床。不為旁人羞不起,為郎憔悴卻羞郎。”竟不之見。

如今,人情似乎紙張張薄。

而鶯鶯之情,讓人興嘆,讓人悵惘……


丁丁額額


《三言二拍》馮夢龍著,就有很多令人稱奇的故事,如,《賣油郎獨佔花魁》《一文線小隙造奇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