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原本有“企鵝”,而人類用350年把它吃到滅絕

如今,企鵝的名字幾乎已經與南極掛鉤。那標誌性的黑白“禮服”、憨態可掬的肥胖身軀,都是南極獨特的招牌。


現代人不曾知道,就在一百多年前,從美國東海岸到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從地中海的小島到格陵蘭的冰原,一度生活著數百萬只屬於北半球的“企鵝”——大海雀。然而 ,19世紀中葉之後,地球上再也見不到大海雀的影子。從它被命名到滅絕,才過了不到一個世紀。

北極原本有“企鵝”,而人類用350年把它吃到滅絕

如今,我們只能在博物館裡見到它們。開爾文格羅夫美術館和博物館裡的大海雀標本和複製的蛋 | Wikimedia Com


從數以百萬到滅絕


大海雀有著黑色的背部和白色的腹部,眼睛上方有一塊白斑,在外形上與企鵝確有幾分相似。


在中文裡,大海雀有時也被稱為“北極大企鵝”。其實,正如大小熊貓的命名之爭一樣,最先被冠以“企鵝”之名的是大海雀。林奈在 1758 年將它命名為 Alca impennis,1791 年更正為 Pinguinus impennis。屬名 Pinguinus 是“豐滿”的意思,種加詞 impennis 則是“沒有飛羽”。如今被人們熟知的企鵝“penguin”,其實是歐洲人在南極發現了這種酷似大海雀的鳥類後,“搬運”了它的名字。


大海雀終生一夫一妻,每年只產一個卵,每個卵需要夫妻共同孵化一個半月,繁殖能力很低。但好在它們的天敵極少,因而得以在遼闊的北大西洋沿岸生生不息約 500 萬年。

北極原本有“企鵝”,而人類用350年把它吃到滅絕

關於大海雀生活的描繪 | John Gerrard Keulemans

人類捕獵大海雀的歷史悠久。早在舊石器時代,尼安德特人就通過獵取大海雀,來獲得它們的肉、蛋和皮毛。儘管如此,在公元 8 世紀以前,人類的捕獵並沒有對它們的生存構成太大威脅。


直到 16 世紀,大航海時代開始,文藝復興鼎盛,人類的科學、哲學和藝術走進了空前繁榮的時代;但與此同時,當歐洲人發現了紐芬蘭群島富饒的漁場資源時,人類對大海雀的瘋狂屠殺也開始了


生來不怕人的大海雀極易捕殺。它們是游泳和潛水的一把好手,但翅膀短小,不能飛翔,甚至走路也笨拙緩慢。人類只需徑直走過去捏住它們的長脖子,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獲得獵物。一船船的大海雀屍體被作為商品交易,它們肉味鮮美,蛋的大小是雞蛋的三倍,羽毛可以做成柔軟的枕頭,沒有人可以抗拒這種誘惑。


北極原本有“企鵝”,而人類用350年把它吃到滅絕

大海雀捕魚 | John Gould

17 世紀初,大海雀的歐洲種群已經退縮到紐芬蘭和冰島的兩片區域。一個多世紀後,人們開始呼籲禁止捕殺大海雀,但是太晚了,此時紐芬蘭的大海雀種群已經幾乎消失。更糟糕的是,大海雀的瀕危反而使它們的標本成了富人收藏家的寵兒,在黑市上身價倍增,直到它們徹底滅絕


不存在的“天災”


人類是擅長為自己找藉口的生物。大海雀滅絕後,人們紛紛猜測:除了捕獵,是否還存在其他導致滅絕的因素?大海雀存在的歷史上發生了數次氣候變化,它們是否已無法適應當下的環境,本就處在滅絕邊緣?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北大西洋沿岸的科學家們聯合起來,在各個國家實地採樣,做了一系列研究,並將結果發表在學術期刊《eLife》上。


他們首先對 66 份骨骼樣本的線粒體基因組進行測序。線粒體基因組可用於推測母系祖先,這些樣本的年代跨度超過 1.2 萬年,如果一個物種由於遺傳原因滅絕,它們的線粒體基因組一定會呈現出蛛絲馬跡,比如逐漸降低的單倍體多樣性。


可是,在這 1.2 萬年中,大海雀單倍體多樣性豐富,表明其種群數量穩定,沒有任何走下坡路的跡象。

北極原本有“企鵝”,而人類用350年把它吃到滅絕

紅色代表大海雀當年在北大西洋的地理分佈,藍色點代表此次研究中所用樣本的來源 | 參考資料[1]

再來看看洋流。人們將裝有 GPS 裝置的漂流瓶投進大西洋,試圖模擬大海雀的遷徙路線。儘管今天的洋流和歷史上略有出入,但漂流瓶經過的路線剛好連接了大海雀的幾處主要繁殖地。這表明

大海雀很可能跟隨洋流多次遷徙,並不至於失去棲身之地


一切證據表明:在人類開始大規模捕殺之前,大海雀從未有過滅絕的風險。


不可小覷的“人禍”


難免有人提出質疑:僅僅是人類的捕獵,就足以導致一個欣欣向榮的物種在 300 多年間灰飛煙滅嗎?


是的。科學家對大海雀做了種群生存力分析,也就是通過數學模型,計算某種環境下的種群在一定時間內滅絕的概率。假設大海雀的種群數量有 200 萬隻,且擁有極高的繁殖成功率和極低的自然死亡率,在這種非常保守的前提下,只要每年捕獵 21 萬隻成鳥和 2.6 萬顆蛋,就足以使整個種群在 350 年內滅絕


21 萬隻,看起來好多哦?實際上,16 世紀初的紐芬蘭漁場,每年能吸引 300~400 艘漁船光顧;資料曾記載,在短短半小時內,僅兩艘漁船就在芬克島捕殺了1000只大海雀。也就是說,要達到 21 萬隻的捕獲量,只需要 400 艘漁船作業半小時而已。

北極原本有“企鵝”,而人類用350年把它吃到滅絕

已知的唯一一幅對活著的大海雀進行描繪的圖畫 | Ole Worm

即使假設最初的大海雀有高達 600 萬隻,人類也只需每年捕獲 63 萬隻成鳥和 7.7 萬顆蛋,就足以在 350 年內將它們推入滅絕的深淵。而考慮到大海雀一年只產一顆蛋、人類對大海雀具有高需求量等因素,這樣的數據並不離譜。


由於人們對大海雀的瞭解還不夠多,研究者很難進行更精確的推算,以證明僅憑人類的捕獵就可以導致大海雀的滅絕——但從數據來看,事實很可能便是如此。


1844 年 6 月 3 日,冰島附近的埃爾德島上,三名漁夫捉住一對正在孵蛋的大海雀,其中兩人掐死了這兩隻鳥,第三個人一腳踩碎了那枚正在孵化的蛋——這是世界上有可靠記錄的最後一對大海雀


這種存在了 500 萬年的鳥類,至此終結了全部生命。


雖然物種的發生與消亡自有命數,沒有一個物種可以萬世永恆,但如果不是因為人類,大海雀本來不必過早地經歷這一切。

北極原本有“企鵝”,而人類用350年把它吃到滅絕

英國最後一隻大海雀的紀念碑,位於奧克尼群島 | Bruce McAdam / Wikimedia Commons

人類啊,還以為自己對大自然的影響微不足道嗎?當無數渺小的個體向著同一目標追逐,既可聚沙成塔,也可積惡餘殃。


可是人類啊,真的能從不斷輪迴的歷史中學到些東西嗎?只有實際行動能夠回答。每年的 3 月 3 日是“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今年的主題是“維護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正如《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秘書長伊馮娜·伊奎羅(Ivonne Higuero)所說,“生命的每一塊拼圖都至關重要,失去哪怕是其中最小的一片,都會讓我們,也讓整個地球蒙受損失。


希望大海雀的結局,不會是下一個物種的命運。


參考文獻

[1] Thomas J E, Carvalho G R, Haile J, et al. Demographic reconstruction from ancient DNA supports rapid extinction of the great auk[J]. Elife, 2019, 8: e47509.

[2] Wikipedia contributors. "Great auk."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14 Feb. 2020. Web. 5 Mar. 2020.

[3]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6. Pinguinus impennis .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e.T22694856A93472944. https://dx.doi.org/10.2305/IUCN.UK.2016-3.RLTS.T22694856A93472944.en.

[4] Archives of Natural History. Volume 20 Issue 2. 257-278. ISSN 0260-9541 Available Online Jul 2010

[5] Errol Fuller. The Great Auk: The Extinction of the Original Penguin. Page 32. Bunker Hill Publishing, Inc. 2003

[6] Samantha Galasso. When the Last of the Great Auks Died, It Was by the Crush of a Fisherman’s Boot. Smithsonian Magazine. July 10, 2014. 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smithsonian-institution/with-crush-fisherman-boot-the-last-great-auks-died-180951982/

[7] Jeremy Gaskell. Who Killed the Great A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ISBN 9780198564782

[8] 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維護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聯合國新聞. https://news.un.org/zh/story/2020/03/1051901

一個AI

人類來啦,快跑啊!

北極原本有“企鵝”,而人類用350年把它吃到滅絕

如有需要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