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生的“欲”

人生養心莫過於減少嗜慾,減少嗜慾則可在遇事有阻時,可思考解阻事之法免遭困頓。莊子雲:“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或是能解此理。

故而,古人稱“減少嗜慾”為“寡慾”。“寡慾”有助於人生處事,免遭棘難困頓。

不過,為人寡慾而失卻本心少有,若有可稱之為“魔”;為人多欲而保有本心亦少,若有可稱之為“俠”。

溯源歷史,王莽或是。在篡位奪權時,廉政潔己以忠事,樸素飾表以示人,時人稱為楷模。然而,世事難料,王莽終篡位奪權,代漢行政,荼毒生靈。用古人的話來說“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寡慾”並不能說人生連一點慾望也沒有。位極人臣、卻與人善,雖寡慾示人,卻心存僭越,是為世間最可怕的人。所以,寡慾而失本心之人,是為“魔”。

那麼,與“魔”相對的“俠”呢?為人多欲而保本心,雖說是少但若從《水滸全傳》或“金庸俠史”那裡面追本溯源,從主觀推斷或難立足,但從客觀而言或能找到一些縮影。之所以稱“俠”,大多是以仁為本心,以義為首要,最後才是欲。

縱觀歷史,“俠”產生的社會背景大多是發生在社會動盪、吏治腐敗,“俠”便應運而生。俠者們大多是以仁義聚事起家,雖為民請命而建政權,但從歷史長河來看,太平天國或是最鮮明的例子,不得不讓人扼腕嘆息。

如今,社會和諧、法治清明,雖說偶爾會有不盡人意的景象發生,但畢竟瑕不掩瑜,正所謂“人間正道是滄桑”,既要防“魔”危害社會,也要引“俠”利國利民。古人云“食色,性也”,人生可以有慾望,但是謹記,仁義秉持,以人性為重,法理通達,社會便會更加和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