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零售的未來

近期,受疫情影響,人們不得不頻繁使用能將食物和日用品送到身邊的服務,社區零售商因而銷量倍增。

據公開數據,叮咚買菜疫情後整體訂單量同比增長80%,客單價增長70%;盒馬鮮生2月份在部分地區的訂單量達到平時的5-10倍,很多地區出現了搶購風潮。

此次疫情是一次健康教育。民眾對於人群密集、衛生不達標的場所可能產生一定的抗拒。更多人嘗試社區零售後,會更習慣這種乾淨、便捷的購物方式。

社区零售的未来

其實幾年前我就推斷,社區零售是零售業未來的決戰戰場,本次疫情只是加速了這一過程。未來的零售業,60%將發生在社區周邊。

2013年,流傳著一種說法,做電商找死,不做電商等死。那時,我在蘇寧待了一個月,根據當時的觀察,我認為線上電商能戰勝線下零售的觀點並不準確。

因為人不是機器人,人是情感動物,人們還有購買過程中體驗的需求。

2014年左右,我寫《創京東》時思考,從採購直接To C,電商確實提高了效率。

但電商只適合時間限制弱的品類,比如服裝、3C等,用戶沒那麼著急,可以通過電商解決。

但有些品類,比如生鮮和日用百貨,用戶半個小時需要,一週才送到的電商就滿足不了這個需求。

那麼零售的未來在哪裡呢?

社区零售的未来

一、“人以群分”的社區零售

2014年我關注到了孩子王這家公司。孩子王沒有像某些傳統零售店只選擇人流量大的地方。

它開業之前,會在可能開業地點方圓2公里以內進行地毯式搜索,尋找孕婦或者媽媽。

通過這種提前地推的手段調查用戶,至少要找到5000-10000個孕婦或媽媽,用戶足夠了,它才決定開店。

對於線下零售店來說,選址非常關鍵。我意識到這種精準劃分用戶,把店開在離目標用戶最近地方的方式,是零售店發展的核心。

而“人以群分”,社區天然聚集了具備相同生活特性、消費習慣的人群。

瞄準社區,就不必再從茫茫人海里挑選目標用戶,這可以減少識別用戶、觸達用戶的獲客成本。按需開店,社區是絕佳的零售升級場景。

所以2014年我得出了這個結論:從長期來看,電商佔社會零售總額的比例最多隻有35%,而最終,零售一定會發生在社區周圍。

二、社區零售的模式探索

這幾年,線上流量越來越貴,根據畢馬威《中國零售服務業白皮書》,主流頭部電商平臺在2015至2016年,平均線上獲客成本突破200元,正式超過線下獲客成本。

所以2017年開始,無論是電商巨頭還是創業者,都開始發掘線下社區這塊尚待開發的流量窪地,紛紛入局社區新零售,並探索出一些新模式。

比如前置倉模式,其本質還是一個倉庫,本身沒有線下流量,難以突破電商的瓶頸。

流量在巨頭那裡,未來還是面臨與巨頭競爭。缺流量是這個行業最大的痛點,獲客成本太高,導致賣一單虧一單。

而單純的社區團購模式太輕,沒有核心競爭力。

下游通過團長在社區找流量,上游通過供應鏈公司找水果、蔬菜資源。但團長是沒有忠誠度的,哪裡更賺錢去哪裡。不掌握供應鏈,各級批發商也可以跟所有競爭對手合作。

社区零售的未来

因此,這種很容易被複制、被替代的模式,只是一箇中間形態,未來肯定會發生演變。

這個行業,許多公司風風火火地興起又倒下。

這次疫情雖然帶來短暫的繁榮,疫情之後,模式或管理有問題的公司,依舊不會存活太久。我認為在模式探索的過程中,社區零售的公司必須重視三個指標:

第一,復購率。

大量交易類企業,為了融資,短期衝高GMV、銷售額等交易量指標。

如果降價促銷或者營銷,只是提升了交易額,而沒有留住用戶,只做了一錘子買賣,那這個公司很危險。沒有用戶留存意味著沒有復購率,那麼營銷獲客的錢就白花了。

第二,ARUP值。

看一個用戶在某一段週期裡面的交易總額。如果一個用戶只買一次,他只能給你創造十幾塊錢價值。

但無論用戶因為什麼使用你的服務,即使只是貪便宜,只要把用戶服務好,讓他一年之內反覆下單,一年購買10次,這個ARUP值就可以升到一兩百。

第三,NPS,口碑傳播。

用戶購買你的商品和服務之後,他會不會向周圍的朋友傳播、推薦。

當年大家都不知道滴滴的時候,在一群朋友吃飯的場景,一個用戶匆忙趕來,準點到,說我用了一個叫滴滴的軟件,一說同桌8個人就都知道了,這叫口碑傳播。

當然還有其他的指標,客單價、毛利率、淨利率等等,但我覺得上述三個指標更重要。

三、經營用戶比經營商品更重要

社區家庭消費往往對價格較為敏感,客單價較低,而生鮮品類損耗率高,門店租金與人工費用也越來越貴,導致社區零售的盈利情況並不樂觀。

因此,無論用什麼模式,核心都是要抓住客戶,給他提供不同的產品和服務,提升他的價值。復購率、ARUP值、NPS,關注的就是價值轉化。

圍繞社區用戶提供服務的探索,已經開始。

比如疫情期間眉州東坡、雲海餚開始嘗試社區生鮮配送的生意,雖然現在更多出於自保,但它們的探索也在驗證未來餐飲零售化,零售餐飲化的趨勢。

社区零售的未来

而前段時間,中石化也宣佈開始跟盒馬鮮生合作,在加油站做生鮮配送到車的服務。

能想到的或是想不到的,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會彼此“跨界”。因為做交易最貴的是流量,是用戶。所以,所有的企業都會為了提高用戶黏性而拼命努力。

未來將是一個無邊界的時代。

大家如此關注零售業態的演變,是因為零售是中國目前的第一大產業,有40萬億規模,空間很大。但是富貴險中求,競爭也非常激烈。

未來,社區零售在初期可能會形成區域性的霸主,長期而言,通過整合,也可能會出現全國性的霸主。

但生鮮品類的零售供應鏈一定要基於本土化,所以不大可能做成一個全國性的巨頭。也許通過併購方式能實現,但區域性的可能更大。

所以,我建議小打小鬧的創業者沒必要入局。

小創業者在大的併購浪潮當中,難以獨善其身,畢竟大集團供貨資本厚,供應鏈成本也比小店低。

隨著創業公司被併購整合,加盟大軍或許會出現。線下的社區零售會出現30%甚至更高一點的規模化、壟斷化局面。小的創業公司其實機會不大。

這個領域,留待有一定實力、能掌握供應鏈、能服務好用戶的公司繼續競爭並持續進化。

社区零售的未来

本文作者李志剛,新經濟100人創始人兼CEO。

本文為LinkedIn經授權轉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LinkedIn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文章所包含的文字和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如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LinkedIn進行刪除,並就版權問題聯繫相關內容來源。

LinkedIn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獲取更多信息。

©2020 領英 保留所有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