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中乾坤——紫砂壺


一壺一世界,壺中有乾坤。神奇的紫砂壺就像一幅幅多彩的畫卷,當我們用其喝茶、品茶的時候,不僅品嚐到了茶的美味,也不由自主地沉浸在紫砂壺所體現的文化氛圍中。

壺中乾坤——紫砂壺



承載民俗文化的願望與企盼

過去的紫砂藝人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們長期紮根在民間,尊師重教,尚禮崇仁,所以能夠把百姓許多美好的心願融入自己的創作中。回眸600年紫砂發展史,紫砂壺的主題從來都是老百姓的心聲。

壺中乾坤——紫砂壺



比如“鯉魚跳龍門”,這樣美好的願望在一款名叫“魚化龍壺”的紫砂壺中得到了承載與發揚。“魚化龍壺”壺身波濤洶湧,巨浪當中有一條鯉魚,壺蓋上祥雲飛舞,在彩雲中有一條龍。這款壺在清道光年間首先由邵大亨製作,此後許多壺藝家都製作過這種壺,雖然在細節處理上都有自己不同的考慮,但“魚化龍壺”的主題始終沒有變,表達了天下百姓希望改變自己命運的美好願望。

壺中乾坤——紫砂壺



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和平的民族,化干戈為玉帛也是民間的一個美好願望,這樣的願望同樣在紫砂壺中得到了體現。曾經擔任過上海畫院院長的唐雲先生收藏過一把壺,名叫“博浪錘壺”。博浪錘本是一種兵器。

為“博浪錘壺”題寫壺銘的是清末著名書法家、鑑賞家梅調鼎,一共12個字:“鐵為主,沙摶之,彼一時,此一時。”意思是過去的博浪錘是鐵鑄造的兵器,而眼前的博浪錘是紫砂製成的茶具,今非昔比,把化干戈為玉帛的美好願望傳達得既生動又自然,令人拍案叫絕。

壺中乾坤——紫砂壺



實現使用與藝術的結合

紫砂壺在實用和藝術把玩的結合方面顯現出了卓爾不群的優勢。它既能喝茶又能欣賞,既能把玩又能陶冶情操,既能體現主人的藝術趣味又能彰顯主人的文化品位。

壺中乾坤——紫砂壺



傳說很久以前,揚州府一個年邁的師爺告老還鄉,許多人都想替補這個肥缺,知府大人決定公開招聘有才之士。考試那天,來了一群飽學之士,知府大人親自出題,他將一把沒有任何裝飾只在壺蓋上刻有4個字的紫砂壺往考場上一放說:“一把茶壺,一首好詩,壺隨詩貴,詩隨壺傳。

壺中乾坤——紫砂壺


今天誰能依據這把壺吟出一首詩來,誰就是勝者。”於是大家開始琢磨,創作出一首又一首華麗的詩篇,但知府大人卻總不滿意。所有的人都交卷了,只有一個小夥子端坐在考場中,一個字也沒寫。知府大人走過去想問個究竟,小夥子說:“我的詩已經刻在那壺上了。”只見小夥子從容走到那把壺旁邊,一邊旋轉壺蓋,一邊開始念他的作品:“可清心也,清心也可。心也可清,也可清心。”知府大人大叫一聲“妙”,當場宣佈今天的勝者就是這位小夥子。這時候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壺蓋上雖然只有4個字,卻是一首迴文詩。

壺中乾坤——紫砂壺



推動茶文化的轉型與發展

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喝茶的民族,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古代文人墨客對茶的吟詠與讚美也毫不吝惜。唐代詩人盧仝,號玉川子,好茶成癖,曾寫過一首著名的詩,俗稱《七碗茶》:“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這首詩後來傳到日本,成為日本茶道的理論依據之一。

壺中乾坤——紫砂壺



茶在漢代以前,作為中藥被人們飲用,和百姓的日常生活關係不大。然而當茶變成了日常飲料後,中國人的喝茶方式發生了多次重要變化。從漢代到唐代,中國人主要煮茶、煎茶,因此用陶土燒製的瓦罐子或用金屬材料敲成的茶銚子是最受歡迎的茶具。到了宋元時期,人們吃茶時首先要把茶餅或茶糕掰開、碾碎,加一些點心,然後倒入開水,用竹筷在裡面攪拌。這種製茶湯的方式使景德鎮生產的瓷碗、瓷盞備受歡迎。


明代,中國人喝茶的方式發生了又一次巨大的變化。為了減輕茶農的負擔,刪繁就簡,一改前人的奢靡之風,農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四年下詔,廢除民間向朝廷進貢團茶的制度,號召大家沖泡散茶。正因為有了這樣的變化,一批紫砂藝人審時度勢,開始設計製作適宜沖泡散茶的紫砂壺,並贏得了人們的青睞。

壺中乾坤——紫砂壺



與古老學說絕妙結合

古人認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萬物的元素,是大千世界的根本。做紫砂壺使用的泥料俗稱“五色土”,五色土中有水、土和金砂,在燒製過程中要用木頭點火,一把紫砂壺恰好是金、木、水、火、土的結晶。

壺中乾坤——紫砂壺



西周末年的思想家伯陽父很早就提出一個哲學觀念:陰陽相生相剋。他認為,陰陽調和萬物生長,陰陽失調天下大亂。老子也說過,萬物負陰而抱陽。而紫砂壺既負陰又抱陽,我們可以在任何一把紫砂壺上看到陰陽同在,任何一把紫砂壺都是立體的陰陽太極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