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應龍(比投投票平臺優秀作品選)

君子典範 蘇東坡 文/文應龍(比投投票平臺優秀作品選)

君子典範蘇東坡

君子是中華文化幾千年最完美的人格,自古以來,君子都是我華夏文明血脈中最優秀的基因,被古籍和聖人們所推崇。

《易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詩經》曰,“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論語》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

《孟子》曰,“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

什麼是君子?君子的標準是什麼?怎樣才能成為君子?若求答案,恐怕誰也答不上,但若說蘇東坡,相信自宋以來大家都會認同他是千古君子之典範。

.

一、東坡君子義薄雲天

蘇東坡人格魅力之大,整個宋朝鮮有人及,上自皇室天子和皇后,下至門生、僧人、道士和黎民百姓,無不被其征服,各個層面都有他大量的粉絲。他的無限魅力,始於才華,久於人品,終於情義。可以說,蘇東坡一生都沉浸在情感的世界裡回味著,追尋著,煎熬著,享受著。其中最深遠、最珍貴的情感有三種。

一是生死相依的夫妻情緣。作為男人,蘇東坡是幸運的,他一生先後經歷了三段深厚的男女情緣,每一個女人都懂他,愛他,敬他,放任他,不管順境還是逆境,都跟隨著他,陪伴著他。三個女人雖不相同,但蘇東坡給予了她們同樣的尊重、關愛、感恩與思念。他又是不幸的,他目睹了三個心愛的女人先後離他而去,給他帶來了無限的孤寂與傷痛。

蘇東坡的結髮妻子叫王弗,出生書香門第,知書達理,美麗動人,夫妻同聲相應,同氣相憐,恩愛之深讓無數人羨慕。不幸的是,王弗在26歲最美的年華因病早逝。她的離世,讓蘇東坡悲痛萬分,久久不能忘記。十年後他寫下了千古絕唱《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是蘇東坡作為豪放派詞人寫就的不多的婉約之作,字裡行間對王弗的哀婉思念之情如痴如夢,如泣如訴,感動天地。正所謂“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我們無限感慨,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時。

蘇東坡的繼室王閏之,是王弗的堂妹,雖讀書不多,但通情達理,善解人意,種菜做飯釀酒是行家裡手,照顧蘇東坡25個年頭,是蘇東坡生活的依靠,歲月的夥伴。在蘇東坡58歲的時候,她離開了人世,她的靈柩停厝在京西的一座寺院裡,一直停到十年以後,蘇東坡的弟弟蘇轍才將她的遺骸和離世三年的丈夫埋在一個普通的墳墓裡。生則同室,死則同穴,他們倆是最長久的夫妻。

朝雲是蘇東坡的侍妾,也是他的知己,她聰明伶俐,惹人喜歡,他們的年齡雖然相差20幾歲,但心靈沒有一點距離,她是蘇東坡一生中最懂他的女人。蘇東坡被流放到嶺南的艱難時光,因為有她的照顧與陪伴,蘇東坡不僅消除了不適與落寞,反倒有幾分身在田園的快活。遺憾的是,蘇東坡人生最悽苦的時刻來臨之際,她在嶺南被瘧疾奪去了生命,她無法給遠去海南的蘇東坡送去往日的溫柔與體貼。從此,蘇東坡的身邊再也沒有女人的身姿。我終於明白了,“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不是誓言,而是最美的選擇,天賜的情緣。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妻最是大丈夫。

第二是血濃於水的兄弟情感。蘇東坡的弟弟叫蘇轍,字子由,小東坡3歲,他們倆是中國歷史上廣為傳頌的昆仲。兄弟倆自小命運相連,同室刻苦攻讀,一起進京趕考,均高中進士,且同朝為官;他們志趣相同,政見一致,都為官清廉,為人正直;他們的成就也同樣相得益彰,輝映古今,“唐宋八大家”的文壇地位,翰林院大學士的仕途巔峰,救世濟民的歷史功績,足以讓他們名揚千古。

兄弟倆情深似海,一生相依,他們相互信任,肝膽相照,互為知己。蘇東坡在人生艱難的時刻,無數次把子孫託付給子由照顧,子由毫不推辭,視為子嗣;蘇東坡在窮得揭不開鍋時,每每都能得到子由的接濟。無論相隔多遠,兄弟倆都不絕書信往來,互通信息,互訴衷腸,相互照應,相互鼓勵。流放時,那是無聲的陪伴;思念時,卻成了穿越千山萬水的聯歡。“豈曰無衣,與子同裘。”

人生得一兄弟足矣,斯世當以日月視之。

第三是真摯不渝的朋友情義。蘇東坡的朋友圈就是一個浩大無比的星系,政壇上有司馬光、歐陽修、範純仁、範鎮、富弼等宰相級的人物,文藝圈裡有秦觀、黃庭堅、張耒、米芾、李少麟等大家,江湖圈裡有和尚佛印、僧人參寥、道士吳復古等雲遊四海的奇人,生活圈有陳慥、錢世雄、馬得夢等一生的知己或隨從。

蘇東坡的朋友不受時空、年齡、職業和地位的限制,他在哪裡,朋友就出現哪裡。在“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的世道里,蘇東坡告訴我們,人間自有真情在,他人生的字典裡沒有勢利。在蘇東坡被貶的歲月裡,都有朋友跋山涉水去看他,陪他,或者派人送糧送酒給他,抽不出身親往的,就千里馳書說說心裡話。令人感喟的是,蘇東坡不管被貶到哪裡,哪裡都能交上新的朋友,當地的名士會慕名而聚,當地的父母官也會前去看望,並提供生活的方便。1094年,蘇東坡謫居惠州,周邊六個州府的太守,一個不拉的前去拜晤,似乎來的不是貶官,倒更像欽差。儘管這有被連累的風險,他們倒相擁得坦然,莫非被蘇東坡連累也是一種莫大的榮幸?

真正的情義不是在高位時的杯觥交錯,而是失意時的相沫以濡,守望相助。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

二、 “和而不同,周而不比” 的君子胸懷

司馬光與蘇東坡是宋朝的兩座高山,從江湖地位上講,一個是史界泰斗,老牌政治家;一個是文壇領袖,朝野炙手可熱的人物。從人品講,都耿直剛正,清廉樸實,道德高尚。兩人對待王安石變法,也是驚人的一致,那就是旗幟鮮明的反對,且終身不渝,他們都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司馬光與蘇東坡有師生之禮,蘇東坡參加宋朝最高級別的制科考試時,司馬光是考官,加上司馬光與蘇東坡的父親蘇洵是同僚,他們彼此雖相隔20歲,情感卻非同一般。但情感並不能消弭他們的分歧,蘇東坡無法接受司馬光後來的“世故”,當蘇東坡繼續站在反對變法第一線時,司馬光退居修書不言政事,讓蘇東坡詫異,並寫信奚落他,說先生你受百姓擁護期待,現在卻裝聾作啞。蘇東坡也曾經因政見不同向司馬光發難,司馬光從不爭辯,也不改己見,蘇東坡生氣地稱其為“司馬牛”,司馬光笑言“謝謝了!” 師生既親密又有距離,既相惜又不依附的關係,值得玩味,這種相互獨立的人格讓人充滿著敬意。

蘇東坡一生中蒙受的最大冤屈是“烏臺詩案”,他的政敵挖空心思從他的詩文中找到了他“包藏禍心,毀謗朝政”的證據,他被下獄,很多朋友也受到連累。這是蘇東坡譏諷時弊,愛發牢騷應得的福利,只可惜“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但沒人後悔交友不慎,真的也不是蘇東坡的錯。雖然他的朋友和門生遍佈天下,但哥們歸哥們,只談情誼;師生歸師生,不言時弊。他們之間只有志同道合,沒有黨同伐異,這些人無需在政治上跟蘇東坡亦步亦趨,同落同起。蘇東坡的骨子裡滋長著樸素的民主與開放的思想,他不會拿自己的觀點向門生拉贊助,也不會拿個人的政見向朋友拋媚眼。在他的世界裡,君子之交淡如水,舉杯飲酒,樂的是知己相逢;邀月賦詩,難得有閒情逸致。

即便是與情同手足、知根知底的弟弟,他也在許多方面與其保持一定的距離。他們各自的性情大不相同,子由性格沉穩實際,冷靜平和,為人拘謹寡言,處事圓通,不較勁,不冒進。而蘇東坡則輕快、開闊、好辯、天真,談論問題,發表見解,不看對象,不計後果。他們兄弟的生活方式差別很大,子由一生相對順暢,生活條件比較優裕,對生活的要求也比較高,粗茶淡飯難於下嚥,而蘇東坡一生大半輩子是在半飢半飽中度過。他們在政治上有更強的獨立性,彼此不同謀,不結黨,不合力,光明磊落,坦坦蕩蕩。他們同朝為官幾十年,很少同起落,共進退,各自的政治生涯極少有相同的軌跡。

蘇東坡是一座高山,雖仰慕者甚眾,但一直孤傲地聳立在雲際裡。

.

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風骨

古代文人中,陶淵明是蘇東坡最欣賞、最羨慕的人,蘇東坡的人生態度與生活方式,深深地打上了陶淵明的烙印,陶淵明“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士大夫人格,也成了蘇東坡一生的寫照。

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離開東京15年的蘇東坡風光返京,職位連升幾級,最高至翰林院大學士,達到了人生政治的巔峰。他的家眷也隨他“從農村包圍城市”,開始享受京都的生活,他們居於“雕車競駐於天街,寶馬爭馳於御路,金翠耀目,羅綺飄香”這麼奢華的鬧市,頗有幾分害怕和不適。蘇東坡一生不以富貴為榮,在他眼中“富貴於我如浮雲”。在京城他選擇的不是權力,而是與職位相稱的責任與擔當,當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對京城的官場深表失望的時候,他絕不留戀,會毅然選擇去京還鄉,他從不厭倦過平民百姓的日子。

像蘇東坡這等能力和名望的人,流落窮鄉僻壤,要為生計而操勞,甚至要親自種菜、蓋房,簡直不可思議。細細想來,倒也在理,他始終秉持著知識分子的節操與高傲,從不趨炎附勢,委曲求全。他就是“一頭犟驢”,明明在屋簷下,也不願低下高貴的頭顱。雖然他一生流浪地球,中國最貧窮、最偏遠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不屈的身影,但他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骨氣,也有“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淡然與堅定。

以人品論,在整個官場之中,蘇東坡是高山巍峨般存在,在當時朋黨盛行的政治生態裡,顯得格外刺眼。於是,他招致了終宋朝一代也無法超越的嫉妒、誹謗、誣陷與迫害,蘇東坡最厭惡爾虞我詐,爭權奪利,但他幾乎一生都身不由己地深陷權力的爭鬥和朋黨的傾軋之中,他從政的大部分時間裡都受到了政敵的追殺。蘇東坡不喜歡政客,但他有直面政客的勇氣;他不屑爭鬥,但在鬥爭面前他絕不妥協。於逆境中,他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在流亡的路上,他坦然面對前程,對人生他有著哲學家般的理性,“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自宋以後,人們之所以喜歡蘇東坡的模樣,那是因為他樂觀豁達的性情,正氣凜然的力量,以及根植於中國知識分子精神深處的錚錚風骨。

.

四、以德報怨的君子度量

蘇東坡才華橫溢在宋朝無人出其右,他的命運的坎坷也算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一生被流放多次,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其中時間較長的就有三次,一次是王安石所致,另兩次是章惇所賜。

若論歷史地位,王安石與蘇東坡是同一級別的存在,他是一個失敗的改革者,也是一個名垂史冊的政治家。王安石天生是為政治而生的,能幾十年隱忍,也能一朝噴薄而出,蟄伏時,平靜如水;爆發時,驚天動地。王安石是職業的政治操盤手,他的政治嗅覺格外敏感,政治信念異常堅定,政治手段更是霹靂威猛, “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1069年,王安石以非凡的勇氣,開始了一場旨在富國強兵的深刻變革,這就是熙寧變法。熙寧變法是王安石一生最大的政治財富,它奠定了王安石在中國歷史上的傑出政治家地位。因為變法內容頗多爭議,變法的結果也存在可以預知的風險,所以招致了老臣賢士一邊倒的反對,王安石一不做二不休,將他們統統趕出朝廷。蘇東坡也有些不識時務,屢屢上書皇帝,力陳變法危害,他也被皇帝下放到了杭州。

王安石可謂蘇東坡人生路上的障礙與苦手。他聽聞蘇東坡在西子湖畔過得很瀟灑,便以阻撓變法為由收拾他,於是蘇東坡被貶謫黃州。而後,王安石及其黨羽數次要置蘇東坡於死地,好在神宗皇帝宅心仁厚,方保生命無虞。無奈政治的舞臺風雲變幻,你方唱罷我登場,後來王安石變法失敗,他也離開了宰相官邸,寓居南京,而蘇東坡不久奉詔入京。他在返京路過南京時,不計前嫌,特意去看望王安石,王安石已經是一個疲憊頹唐的老人,蘇東坡與他討論詩歌和佛經多日,儼然久別重逢的知己,竟忘了他給自己帶來的十幾年人生的低谷與青春的遲暮。

章惇也是宋朝的一個牛人,由內而外,與眾不同,他出身名門,長相俊朗,風度翩翩。讀書的時候,就是學霸,入仕以後,他很強勢,作風雷厲風行,對政敵殘酷無情。元佑八年(1093年),章惇拜相執政,他嚴刑峻法,控制言論,貶斥舊黨,元祐時代反對變法的諸臣,統統被他趕到天南地北。蘇東坡也未能倖免,先被流放到嶺南三年,慢慢習慣了那裡的生活後,又被投放到更偏遠惡劣的海南儋州,歷經了一生最灰暗的時光,幾乎是九死一生。

說來不敢相信,章惇與蘇東坡曾經是鐵哥們,小時候他們經常泡在一起,從政的前期也彼此維護,惺惺相惜。他們兩人偶爾也會結伴而行,有一次,他們一起出去遊玩,走到一個深潭邊,下面是萬仞絕壁,章惇讓蘇東坡在絕壁上題字,蘇東坡望而生畏,章惇淡定地抓住一根蔓藤,在絕壁上寫下“蘇軾章惇到此一遊”。蘇東坡驚魂未定,心裡暗暗思忖:這傢伙連自己的命都不在惜,他日必能殺人。蘇東坡做夢都沒想到,他的預言果然成真,更想不到的是,這個曾經的朋友,竟是自己一生最大的噩夢!

後來章惇也跌落政壇,被貶雷州,曾經無數個被他迫害過的人,無不斥其惡有惡報,只有蘇東坡放下了恩怨。他對友人說,章子厚(即章惇)被流放雷州,我多少天都感到震驚和惋惜;章惇的兒子章援很擔心蘇東坡報復其父,蘇東坡寬慰其說,“但已往者,更說何益?”在蘇東坡眼裡,好像一切都沒有發生。

蘇東坡不是常人,他的心裡裝不下是非,更不記仇恨。他曾經對人說,人生本來不容易,何必把仇恨放在心裡,對過往耿耿於懷,那是無能的表現。他的心透亮得像黃州的山泉水,他的胸襟就像儋州的海域一般寬廣。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

五、“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君子抱負

蘇東坡若是生活在當代,他絕對是一個優秀的共產黨員,他把范仲淹“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的思想,幾乎升級到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境界。

蘇東坡做過很多地方的父母官,杭州是他主政最久的地方,在任上他為老百姓做了大量的實事,在杭州的城市記憶裡,蘇東坡無疑是前無古人,後少來著的存在。西湖的蘇堤,柳樹成蔭,風景如畫,那是杭州城市的名片,是蘇東坡留給後人最美的回憶。這張名片是蘇東坡在杭州太守任上興修水利,規劃城市留給杭州的文化遺產。蘇東坡還著力治理錢塘江,疏浚大運河,極大地改善了杭州的交通狀況。他的平民情結遠遠超越了當時士大夫的理解,他在杭州修建了歷史上第一家“公立醫院”;在因水災引起嚴重饑荒時,他心如刀絞,寢食難安,不管別的州縣如何隱瞞,也不顧朝廷政敵彈劾他謊報災情,他多次上書朝廷賑濟災民,直至等到救災物資發到了災民的手裡。他有一顆菩薩心腸,真的做到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我猜想,如果蘇東坡象王安石一樣得到皇帝的鼎力支持,革除朝弊,摒棄黨爭,任人唯賢,合理徵收農民稅收,切實減輕農民不堪承受的負擔,宋朝斷不至於自王安石主政以後,賢能之士遠離朝政,從善如流的朝廷從此鴉雀無聲,整個國家積貧積弱,幾十年光景便留下“靖康恥,猶未雪”的民族傷痛。

歷史不容假設,儘管蘇東坡有兼濟天下的理想,但缺乏滋養他情懷的土壤,最終,他只能選擇獨善其身。

事實上,在奢侈豪華的生活與簡單質樸的生活之間,論幸福,並沒有多大不同,蘇東坡一生最自由、最輕鬆、最留戀的就是他被貶黃州那4年鄉土生活。在那裡,他過著自足自給,自由自在的日子,他在文章中寫到:“某現在東坡種稻,勞苦之中亦自有其樂。有屋五間,果菜十數畦,桑百餘本。身耕妻蠶,聊以卒歲也。”滿足感與快樂感像稻穀蔬菜和果樹桑蠶一般在他心中生長。

蘇東坡在黃州這種解脫自由的生活,給了他親近自然,欣賞江河的閒暇,引起了他精神上的變化,這種變化集中表現在他的寫作上。在蘇東坡完全鬆弛下來而精神安然自在之日,便是他寫作激情如泉湧般迸發之時,這種狀態下,他寫下了四篇輝耀千古的不朽作品:一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兩篇月夜泛舟的前、後《赤壁賦》,還有一篇是《記承天寺夜遊》。文以載道,詩以傳情,這些絕世妙文把人在宇宙中之渺小的感覺表露無遺,把人在這個紅塵生活裡可以享受的大自然的恩賜展現得淋漓盡致。人若從宇宙中發生的變化來看,又何必讓自己在苦苦追尋的路上如此艱辛?宇宙之中,物各有主,把不屬於自己的據為己有,何其累也!

蘇東坡寬闊的胸懷,高雅的情趣,豁達從容的氣度,大徹大悟的智慧,使他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無論是飛黃騰達,還是窮途末路,都演繹出了精彩的人生。

.

六、君子寵辱不驚

蘇東坡在政治上屬於大器晚成,與他學術上的少年得志,譽滿朝野,形成極大的反差。蘇東坡仕途最風光的時候是他年滿49歲時,他由七品常州團練副使,在8個月之內就擢升為二品翰林院大學士,後來又分別擔任過兵部尚書和禮部尚書等要職。蘇東坡的時來運轉,始於神宗駕崩,哲宗繼位,那時的哲宗年僅九歲,由其奶奶高太后垂簾聽政。卻說北宋皇帝擇偶著實眼力獨到,皇后的整體水平令人稱奇,終其一朝,除風流的徽宗和懦弱的欽宗外,歷代皇后都聰明賢惠,識大體,明是非,辨忠奸。自漢唐以來,只有北宋的皇后們不為孃家人謀求官位,沒有外戚之憂患,這確是宋朝的幸運。這種國運也惠及到了蘇東坡,高太后對蘇東坡極為欣賞,加之她一直對熙寧變法耿耿於懷,待其大權在握後,前朝老臣紛紛回京,蘇東坡自然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他的每一步升遷,都離不開高太后的信任與支持。

蘇東坡永遠不是一個好的黨人,也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他過於孤高,非常人所及;也固執己見,不善妥協,樹敵太多。蘇東坡是個文人,既不會、也不愛玩政治遊戲,儘管高太后對他無比的欣賞與信任,他並不以此為傲,作為自己的政治資本,打擊政敵,謀求職位。憑他與皇家的過從甚密,只要肯玩政治把戲,有謀求宰相的野心,以他足夠的聰明,他會輕而易舉的拿到。但他不恃寵而驕,倘若如此,他就喪失了自己的本心。

蘇東坡始終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從不觀言察色,左右逢源,也不唯唯諾諾,阿諛逢迎,他強烈的名士本色,成為朝廷的一股清流。他坦直無畏的言論,一往無前的行為,得罪了很多的既得利益者,他們容不得蘇東坡的主張,更不能接受他動了自己的奶酪,於是,彈劾他的奏章雪片似的飛向皇宮。蘇東坡並不意外,因為每一次回京,對他的歡迎,都是一連串的攻擊批評之聲,“聚蚊成雷,積羽成舟,寡不勝眾也。”蘇東坡雖不是認慫的主,但他並不想憑藉自己的地位,依靠太后對自己的恩寵,與那些人短兵相接,針鋒相對。那樣,朝廷會鬧得雞犬不寧,定會辜負太后的厚望。

他選擇了全身而退。元祐四年(1089年),蘇東坡不想再接受太后的蔭庇,再三懇請下,他離開了京都這一險惡是非之地。他想,哪怕日子難一點,也比處在被嫉妒、被誣陷的環境裡強。從此,終其一生他再也沒有回到過汴京。

在遠離京城的日子,他並不感到落寞與失意,既然不以在位為榮,當然也就不以去職為辱。他從山水之間品悟“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成敗皆付談笑;他在荒蕪之地寄望“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人生並不孤單。

.

七、君子決不隨波逐流

1069年的熙寧變法,是宋朝政治的分水嶺。之前,政治清明,滿朝能臣,舉賢納諫,言論兼聽;而後,賢臣掛冠,佞臣滋生,同朝相殺,萬馬齊喑。熙寧變法也是蘇東坡命運的轉折點,他的一生主要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作詩賦文,一件是反對變法,他跌宕起伏、進退沉浮的人生都與變法有關。

熙寧變法的前期,朝中的前賢大儒如司馬光、歐陽修、韓琦、富弼、呂公著等因無力反對而去職離朝,蘇東坡以政壇的新兵留守京城。他雖初出茅廬,但已是名滿朝野,更是博得了神宗的青睞,若是按兵不動,審時度勢,必定前途無量。憾乎蘇東坡投機的態度與能力與其學問相比差得太遠,他愣是“揭竿而起”,向王安石開戰,並向神宗引經據典力陳變法之弊,這簡直就是抽聖上的臉!神宗雖惜其才,但“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不識抬舉的蘇東坡就不出意外地被逐出了京城。

蘇東坡在太后垂簾聽政的時候,得以大顯身手,著力對朝中的積弊進行根治。他先把手術刀伸向“青苗法”,他認為這是熙寧變法中最惡的法,他舉全力要廢除“青苗法”,為農民減輕負擔,讓國家得以安定;然後,他力爭“廣開言路”,改變前朝萬馬齊喑的局面;而後,他又提議改革朝廷的考試製度,他還單槍匹馬,隻身獨自向朝廷之腐敗無能進軍------不成想,此時的蘇東坡雖年近知天命,卻依然沉不住氣,一如年輕時勇敢、任性與倔強,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蘇東坡的情緒也帶到了家庭,一天,一頓豐盛的晚餐後,他在屋子裡捫腹而行,他問家中的女人他那便便大腹中裝的是什麼,一人習慣說“一肚子學問”,一人說“一肚子墨水”,最後,聰明的侍妾朝雲說:“你是一肚子不合時宜”。這一語中的,蘇東坡不知是憂是喜。

政治的事,永遠沒有蘇東坡天真的想法那麼簡單。他的不合時宜,激起了政敵的恐懼與仇視,他們一如既往對蘇東坡進行誣陷、誹謗、攻擊,彈劾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儘管有高太后罩著,但終歸不是他想過的日子。他對友人說,寧願做“醫卜執技之流,簿書奔走之吏”,也不願在朝中任職。他還說君子如麟鳳,難求而不易留養;小人則“易進如蛆蠅,腥羶所在,瞬息萬千”。很有道理,人若不能與蛆蠅為伍,只有躲避。於是,他結束了短暫的輝煌,延續著他習慣的“處江湖之遠”的日子。

很多人都弄不明白,如蘇東坡這等絕頂聰明的人,怎麼那麼容易被命運捉弄,其實,拋開所有的外部因素,真正決定了蘇東坡命運的是他的性格。他的一首自嘲詩,是最好的註腳。“人家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我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寄望於後代,就預示著自己對“聰明”的痴心不改。如果蘇東坡也能見風使舵、隨波逐流,那怎能留下東坡居士的千秋美名?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

八、君子成人之美

蘇東坡一次對他弟弟說,“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在我眼中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蘇東坡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在他的處世哲學裡,沒有以人為壑,只有成人之美。

有一次,一個由鄉間赴京城趕考的書生,拿著一封偽造的署名蘇東坡的推介信,不慎露餡,以涉嫌欺詐而被捕。蘇東坡念其求學不易,赴京趕考機會難得,不僅沒有責備他,反而微微一笑,吩咐書記員撕掉假信,重新寫了一封介紹信,並寫上自己的大名,交給那個誠惶誠恐的書生帶去。書生既詫異,又感動,參加考試後果然高中,返道時,給蘇東坡寫了封感恩戴德的信。蘇東坡對這種奇遇甚是高興,還請書生在家住上了幾天。

蘇東坡在杭州做太守時,幫過一個債務纏身惹上了官司的年輕人。年輕人家裡開了家扇子店,因家父新亡,留了一些債務,時年天陰多雨,扇子賣不出去,到期的債無法償還,被吃了官司。蘇東坡知曉了詳情後,對那個年輕人說:把你的扇子都拿過來,我替你賣。那人趕緊回家,把扇子都搬來了,蘇東坡拿起筆,在扇子題上詩,寫上草書,畫上枯樹岩石,一個鐘頭功夫,單調的扇子增添了詩情畫意。蘇東坡對年輕人說,拿去還賬吧。年輕人喜出望外,想不到會有這麼好的運氣,抱著扇子跑出了官廳。在當時,蘇東坡的詩畫是市場珍品,無數人出高價收藏。當杭州城聽說太守大人畫扇子賣,很快就搶購一空,年輕人不但還了債務,還有大把的結餘,真是喜從天降。

其實,類似的好事,蘇東坡做過許多,他為歌姬寫詩的故事,更是為人傳誦。當年蘇東坡離開黃州之際,其朋友備酒席為其餞行,席間一歌姬名曰李琪,美麗聰穎,冒昧請蘇東坡為其作詩,蘇東坡亦有興致,欣然命筆:“東坡四年黃州住,何事無言及李琪。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雖好不吟詩。”李琪不勝歡喜,像杜甫這樣的大詩人都不曾為美女吟詩,如今素昧平生的才子蘇東坡竟為自己題詩,並把自己喻為海棠,那是何等的榮幸。從此,李琪成了一隻金鳳凰,從黃州飛到了汴京,一時風光無二。

蘇東坡也從成人之美中美了自己,美了詩歌,從宋以來,900多年不曾褪色。

.

如果我們能穿越時空的隧道,重新回到宋代,我們都會為蘇東坡鳴不平,如他這般多才多藝,善良正直之人,怎麼會命運多舛,屢遭貶降,忍辱負重?當我們真正讀懂了蘇東坡,其實他的內心並不像我們感覺的那麼辛酸,他一生載歌載舞,把酒言歡,深得其樂,災難來時,一笑置之。只因他的世界裡滿載的是山川風光之秀,月色朦朧之美,他的心中有詩詞的豪邁,還有人性的陽光。


君子典範 蘇東坡 文/文應龍(比投投票平臺優秀作品選)


【作者簡介】: 文應龍,男,在廣東東莞和深圳等地多所大型民辦學校做過校長,廣東政治名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