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桃花源”——透過“花園”意象,看中西文人們的審美意蘊

自由的“桃花源”——透過“花園”意象,看中西文人們的審美意蘊

空中花園

在中國古代時期,皇帝有屬於自己的御花園;在遙遠的西方國度,古代時期出現了位於一個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花園——巴倫比空中花園,一個充滿著傳奇色彩的花園;在古老的法國,著名的蘭德里城堡裡的花園,面積龐大、花的種類多樣。在強大的波斯帝國裡面,經過人們的反覆研究,製作出一個“便捷式的花園”——波斯花園。

在日本,花園的存在已經與國內人們的精神和思想文化融合在一起,欣賞與修正自己美麗的花園已經成為日本人每天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然而,在文學作品中的花園,中西方會有哪些審美上的不同呢?

一、大自然給予我們的禮物、心中的“桃花源”——花園

1.歐洲的藝術家們渴望迴歸大自然,離開充滿名與利的現實世界

出生在法國的著名畫家亨利·盧梭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大自然就是我最好的老師。”他沒有被身邊的金錢、名利所吸引,而是每天在植物園、公園、花園等與大自然靠近的場所,尋找源自於大自然的藝術,就像他所說的那句話,是大自然讓他領悟到繪畫的真諦

在《亨利盧·梭作品集》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著名代表作之一《夢想》。這幅畫裡面有一位裸體的美女在花園中甦醒,身邊的花朵都面朝著她的身體,彷彿這位懵懂的少女就是大自然的孩子,她與大自然的一切都已經融為一體。表達出他對大自然的熱愛與美好的嚮往。

在1820年的藝術家巴黎沙龍會展當中,也有一位英國的著名風景畫家——約翰·康斯特勒。在《西方風景人物畫集選》裡當中的介紹他就像是一位大自然派下來的天使,來收集大自然的美麗。

他選擇畫風景畫,其實是因為他的親人們。

隨著工業化的進行,紛紛都開始建設期起新興工業,不斷地開拓土地,不是去種花種菜,而是建造工廠,發家致富。因此,在約翰·康特斯特勒的眼中,他家鄉的雲被工廠冒出的黑煙所覆蓋,他喜歡逛的花園被新興產業所收購,建造工地。他的家鄉已經不是原來的家鄉,他渴望回到之前美麗的家鄉。

自由的“桃花源”——透過“花園”意象,看中西文人們的審美意蘊

約翰·康斯特勒風景畫

2.中國古代詩人追求“大同社會”、返璞歸真的理想寄託的場所

在我國古代,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前期始終生活在政治改革當中,在名與利之間苦苦掙扎,為百姓分憂,為國家承擔責任。然而,到了晚年的時候,卻選擇遠離骯髒的官場,回到大自然的擁抱,一首《酬張少府》便抒發了自己對自己人生的感悟,渴望迴歸田園的思想。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古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每一句話,當中的每一個字,都體現出詩人王安石對官場上風風雨雨的排斥,對大自然的渴望,希望在大自然當中得到一絲安慰,在後院的花園裡與小花、小草對話,與月亮形影相依,溫暖自己功利的心。在詩界出現了一股清流——陶淵明,他是一位沒有官職,沒有金錢,但是確生活的十分開心的人。

在《瞭解陶淵明終身思想》當中,有人曾評價他:“不會耕種,也不會去就職,只是出門去乞討,也依然能做一個快快樂樂的人。”

他雖然沒有金錢與名聲,但是他的思想是偉大的。他著名的作品《桃花源記》裡面,就體現出他嚮往自由平等、遠離官場的願望。“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描繪出大自然美麗的瞬間。“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體現出這個桃花源裡面,沒有戰亂,沒有官場,沒有壓迫百姓的稅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自然、和平。

自由的“桃花源”——透過“花園”意象,看中西文人們的審美意蘊

陶淵明

二、培養愛情的種子、讓種子萌發生長的溫室——花園

1. 上帝賜予亞當與夏娃的禮物、他們的“秘密世界”

在我們中國的傳統故事裡,有女媧造人的神話故事,然而,西方國家也有他們的亞當和夏娃的故事:上帝派亞當來看守伊甸園。在某一天,他覺得亞當十分寂寞孤獨,便用他的一根骨頭來製作出了夏娃,因此,兩人便結為夫妻。

因此,就有了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裡面偷食禁果的神話傳說。因此,傳說裡面的伊甸園就是亞當和夏娃的“秘密世界”,因為伊甸園的存在,讓他們感情升溫,變成了神話。是伊甸園的存在,讓當時在封建的基督教和社會中苦苦掙扎的愛情的種子,開始綻放,得到了釋放和解脫,

表達出他們對愛情自由的渴望。

自由的“桃花源”——透過“花園”意象,看中西文人們的審美意蘊

伊甸園

2.體現青年們對愛情自由的嚮往的傳奇作品《牡丹亭》

在古代的封建時期,男女之情是不可有的,你只能聽從父母的安排。然而,由湯顯祖寫的《牡丹亭》裡面,就抒發著對自由戀愛的嚮往和憧憬。

在《牡丹亭作品賞析集》當中又這麼一句話:“《牡丹亭》內春光短,《遊園》夢裡痴情長。

”在這個劇本里面,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愛情種子萌發的地點就在花園處,女子思念自己的夢中情郎,又因家族上的條條框框導致自己不能喝和心愛的人在一起,因此,女主悲傷過度死去。但是在閻王裡面,審判官詢問死因時,因她的婚姻便隨了她到人間去。最終擺脫了封建制度的控制,喜結良緣。

三、藏存在心裡面、最嚴肅深沉的“心靈雞湯”——花園

1.我們的人生有“起起落落”,花也總有凋謝的時候

我們每個人在這個大社會當中生活,我們生活的每一天並不都是天天都是開心的,我們的生活是“五味雜糧”。因此,作為詩人“心中的樂園”——花園,花園也不是萬能的,花園裡的花也有枯萎的時候。在西方國家的神話傳說當中,有一位被人們稱為

“墜落天使”的人物——撒旦,就算是平等、和平、幸福的天堂的一位反對者。

自由的“桃花源”——透過“花園”意象,看中西文人們的審美意蘊

《失樂園》插圖

在他的心中,上帝是魔鬼,每個人的心裡都是邪惡的。他的花園裡面沒有炫麗多彩的花朵,而是充滿了能劃傷人的荊棘和落葉。在他的花園裡,充滿的不是愛與幸福,而是充滿了怨恨和不滿。

因為撒旦的存在,讓英國詩人約翰·彌爾頓創作出《失樂園》這一部史詩。它和《荷馬史詩》、《神曲》著作被稱為“西方三大詩歌”。這部作品在《約翰·彌爾頓作品選簡析》當中並不是一篇描寫生活中人與愛和幸福,而是揭示我們人的罪惡的本性,我們內心的罪惡。書中總共有十二卷 ,每一卷裡都滲透著人們對上帝的反抗。

“即便是最熾熱的愛,也會因最熾熱的愛,他們只有一個選擇,就是愛的極致——一起死去。”

體現出人生來就具有的罪惡般的思想和行為,但實際上,是想實現他偉大抱負的一個寄託,完成他偉大的夢想。

2.近代文學獨有的韻味——“失去”後才懂得無盡地懷念

我們非常熟悉的文學家魯迅曾經有一篇文章,叫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他的童年的記憶全都藏存在舊時後院裡面的“百草園”裡面。當他,已經長大成人,開始懷念自己,

用文字來描繪和百草園的一年四季不同的色彩。“百草園”是魯迅已經成年了,他身邊都是充滿名利的社會,他已經失去了自己天真燦爛的美好童年,他想用文字來記錄在現實世界當中,已經消失了的童年,

“不必說碧綠的菜窪,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子,也不必說蟬鳴在樹木里長鳴……”這個小小的“花園”便是魯迅童年記憶的藏身之所。

在近代的文學著作當中,有懷念的味道的作品,不僅有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還有許欽文的《父親的花園》,他把父親的花園當做是懷念他親愛的父親的一個載體,希望能在這個特殊的花園裡面,能看到自己父親的身影,能抒發自己對父親強烈的思念。就像作家蕭紅在一些文章當做經常反覆的提到家裡的花園一樣,花園作為一個普通的場所,它承載著各種各樣不普通的情感。在人們複雜的情感世界裡面,它就相當於一個家。

自由的“桃花源”——透過“花園”意象,看中西文人們的審美意蘊

牡丹亭

四、總結

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我們中國,在文學上對“花園”的解讀,有不同的見解。它可以是人們對自己故鄉的思念,也可以是在西方國家工業化的速度加快,人們厭倦了煙霧繚繞的都市生活,開始思念美麗的大自然的一切,它是人們大自然的寄託。

在中國古時候,被封建制度統治的社會,已經埋沒了人們愛情的種子,《牡丹亭》的出世讓被禁錮的愛情解脫。“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桃花源記》。“花園”對於處於不同境界的人們產生了不同的思想。人們通過對“花園”的不同解讀,創作不同的作品。

參考文獻:

1. 《亨利盧·梭作品集》

2. 《西方風景人物畫集選》

3. 《王安石詩集選》

4. 《瞭解陶淵明的終身思想》

5. 《牡丹亭作品賞析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