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墨西哥,哥倫比亞,美國為什麼要在全球發動毒品戰爭?

毒品氾濫一直是美國的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毒品消費國中,有近四千萬的吸毒人口,佔美國總人口的8.2%。

而美國一年的毒品消費量高達1.6萬噸,每年用於毒品消費的金額更是高達500億美元。毒品氾濫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也讓美國頭痛不堪,在美國的所有刑事犯罪案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犯罪與毒品有關,近四分之一的罪犯吸食毒品。

土耳其、墨西哥,哥倫比亞,美國為什麼要在全球發動毒品戰爭?

由於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的嘻哈文化和反流行文化的盛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有反傳統和反政府的思想潮流,吸食毒品竟成為一種時尚,之後十年內美國濫用藥物已逐漸成為沉重的社會問題,其中尤以濫用毒品最為嚴重,導致美國逐漸成為全球最大“毒窩”,每年消費掉全球生產的可卡因的三分之一,60%以上的大麻。而最令人擔憂的問題則是吸食毒品人群越來越低齡化,青少年越來越成為吸食毒品的主力軍。

有鑑於此,美國總統尼克松以“毒品戰爭”為競選口號,並在成功當選後迅速開啟“毒品戰爭”計劃,明確了毒品為全民公敵的概念。1970年,美國司法部頒佈《毒品濫用與綜合控制法》,其中最重要的部分為《管制物質法案》,該法案首次將傳統麻精藥品與新型毒品統一列為管制物質,並規定了各類藥品的管制級別及對應管制措施。

尼克松上臺後另一重要舉措則為將海關的藥品濫用管制職能及聯邦各辦事機構全都統一合併到司法部,重新設立一個全新的機構——管制物質強制管理局(DEA),也稱為美國禁毒署。

DEA是一個隸屬於司法部的獨立執法機構,之後便成為了美國禁毒戰爭的主要執法機構,同時活躍在美國國內和國外。此後,從尼克松政府開始,美國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毒品戰爭。

土耳其

由於美國發起的毒品戰爭以阻斷毒品來源為主要目的,美國國內的禁毒政策改變迅速影響了美國毒品供銷國的販毒市場。上世紀60年代美國國內海洛因主要供應國——土耳其首先受到來自美國的壓力。

1969年由美國國務院支持召開了“海洛因貿易會議”,會議主要就通過外交手段禁止美國國內海洛因貿易展開討論,並最後決定即刻採取措施禁止土耳其的罌粟種植和鴉片生產,並計劃在1971年夏天完全終止土耳其的鴉片種植。

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同時建議在採取措施禁止土耳其生產鴉片時給予其一定經濟補償,這一做法成為了日後美國在制定對產毒販毒國的政策時的必要手段。

為了確保能和土耳其政府展開有效合作,美國還成立了專門的特遣部隊和工作組,其中工作組負責制定具體行動計劃和聯絡、溝通美國和土耳其政府並彙報相關情況給特遣部隊,再由特遣部隊和土耳其政府合作以具體展開執行。

美國強調與土耳其政府展開的合作是友好的、互利的,並積極與土耳其方面商討禁止鴉片的困難和解決辦法,同時保證給予土耳其經濟和技術援助。為此,美國駐土耳其大使兼工作組安卡拉負責人漢德尼密切聯繫土耳其總理德米雷爾,傳達尼克松總統對土耳其禁止鴉片種植的要求。

土耳其為此專門組建了打擊鴉片走私的警察隊伍和邊境控制隊伍,在一些地區的邊境上埋下地雷以防止走私,並專門制定了更加嚴厲的法律對非法擁有鴉片和走私鴉片加大處罰力度,私下買賣鴉片還會被政府槍決。

土耳其、墨西哥,哥倫比亞,美國為什麼要在全球發動毒品戰爭?

對於已經在種植的罌粟,政府則採用全部購買的方式收購當年生產的鴉片。這是土耳其政府能想到的最好解決方案,因為如果按美國方面的要求推倒當年種植的全部罌粟,只會加重農民的不滿情緒和政府與農民間的矛盾。通過土耳其政府的努力,土耳其境內的鴉片生產省份由11個減到9個,政府還將計劃在秋季推出法令以全面禁止鴉片的生產。

然而自1970年秋季以後,土耳其國內局勢變得更加不穩定,1971年初,土耳其發生軍事政變,德雷米爾被迫辭職,土耳其政府被軍隊控制,埃裡姆成為土耳其新任總理。

新上任的埃裡姆儘管表示願意配合美國的禁毒行動,但對美國提出的“到1972年完全禁止鴉片種植生產”的要求表示無法實現,並稱1972年最多隻能實現由原來的9個鴉片種植省份縮減到4個。

美國對新一屆土耳其政府給予了更多的經濟和技術援助,不僅提供了每年超過一億美元的軍事援助,還提供了先進的農業機器設備和生產技術、打擊毒品走私人員的培養和訓練。

同時美國還在國際上向土耳其施壓。1972年3月,聯合國召開關於修訂《1961年麻醉品單一公約》的會議,在修正後的草案後,國際麻醉藥品管制委員會的權力進一步加大,委員會的主要任務也由原來的管理合法麻醉藥品的種植、生產、製造、交易和使用變為打擊非法麻醉藥品交易。

美國希望藉助聯合國麻醉藥品委員會來向土耳其表明國際對土耳其非法鴉片生產的關注,以此迫使土耳其政府不得不盡全力去控制鴉片貿易,土耳其政府同時承諾到1972年鴉片種植省份減少到4個,並在6月份收穫後不再有新的罌粟種植。

由於土耳其生產的鴉片被運輸到法國,並在法國一些非法實驗室內加工提煉才製成輸往美國的海洛因,尼克松總統也積極展開與法國的合作,多次通過書信與法國總統蓬皮杜討論這一問題,並派使團赴法談判。

1969年12月召開了關於毒品問題的美法合作會議,兩國對毒品問題達成高度一致,法國承諾加大對毒品犯罪的打擊力度、用高科技設備偵查法國國內的非法實驗室,美國方面提供緝毒方面的相關培訓。

法國政府還要求其駐土耳其大使向土耳其政府傳達法國對土耳其境內流入法國的鴉片問題十分關注的訊息,同時要配合美國駐土耳其大使的行動。

土耳其、墨西哥,哥倫比亞,美國為什麼要在全球發動毒品戰爭?

經過多方努力,1972年到1973年間由土耳其流通到美國的海洛因急劇減少,美國最終摧毀了土耳其向法國轉運鴉片,再由法國加工提煉製成海洛因運往美國的走私網。

綜合來看,土耳其政府與美國的合作還是比較成功的,並且土耳其政府採取的措施都比較緩和和人性化。土耳其政府在去罌粟化進程中著重考慮了種植罌粟的農民的利益,儘量避免加劇與農民的矛盾,並積極與農民協商經濟賠償和轉向別的作物種植問題,沒有嚴重的流血衝突問題。

但其侷限也非常明顯,土耳其無法短期內實現全面禁止鴉片種植,同時因為禁止鴉片種植法令,執政黨壓力頗大,致使國內局勢動盪加劇,最後導致總理德米雷爾不得不辭職。此後土耳其的罌粟種植雖然也沒有完全禁絕,但總體上土耳其的毒品生產也大不如前了。

墨西哥

除了重點打擊土耳其和法國的海洛因生產走私網外,美國政府也開始著手打擊來自墨西哥的非法大麻走私問題。

實際上,墨西哥歷史上就一直有種植大麻的傳統,17世紀西班牙王室就曾推動墨西哥當地的大麻種植,並用於紡織業生產。19世紀末墨西哥軍隊為了減少戰爭帶來的痛苦和壓力,普遍有吸食大麻再作戰的傳統,當時墨西哥軍中還流傳著讚美大麻的歌曲。

美墨戰爭後,墨西哥移民將這一傳統帶到了美國,美國的大麻問題也來源於此。此後20世紀30年代,美國大力禁止持有和吸食大麻,大麻由此轉向地下交易,也因為 這樣,大麻的價格迅速升高。

由於墨西哥境內適宜的地理自然條件,同時墨西哥邊境地區長期以來都是貧苦地區,政府並沒有給予當地居民基本的物質基礎和生活選擇,人們稱這些地區是被政府遺棄的地區。

而墨西哥錫那羅亞州則更是如此,在人們發現種植大麻的獲利遠高於種植玉米的時候,當地百姓紛紛開始種植大麻,而種植大麻的地區農民逐漸聯合而形成類似集體農莊式的經營,並逐漸控制了本地區的大麻交易,這些分散的地區便稱之為“廣場”。此後墨西哥一直是美國境內大麻的主要來源國,直到今天美國境內96%的大麻都來源於墨西哥。

土耳其、墨西哥,哥倫比亞,美國為什麼要在全球發動毒品戰爭?

自上世紀20年代以來,墨西哥政府開始力推全面禁毒,但效果不佳,經常出現反彈,原因之一就是沒有根本上解決貧苦農民的經濟來源問題。到了80年代,為響應政府禁毒號召,墨西哥軍隊展開“禿鷹行動”,嚴打大麻產業,大麻種植田一經發現,軍隊直接抓捕或就地槍決種植者,並強硬地燒光所有大麻種植田。

這種蠻橫的做法非但沒有徹底根除墨西哥的大麻產業,反而讓更多墨西哥人意識到毒品貿易能帶來暴利,毒販像蟑螂一般不斷捲土重來。米格爾·菲利克斯·加拉多原本是一名錫那羅亞州的警察,在看到政府“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後深感毒品貿易在墨西哥的發展將大有前景, 便與大麻種植合夥人拉斐爾·卡羅·金特羅、恩內斯特·馮塞卡·卡里略一道前往瓜達拉哈拉與盤踞在當地的納蘭霍兄弟商談大麻分銷事宜,在納蘭霍弟弟拒絕合作後直接槍殺掉,並藉機與其背後的保護傘——墨西哥聯邦安全局(DFS)談判,拉其入夥。

在瓜達拉哈拉站穩腳跟後,米格爾想促成分散的墨西哥“廣場”聯合經營,不久便在馮塞卡的引薦下先後與各“廣場”的頭頭談判,並在瓜達拉哈拉舉行了第一次“大麻歐佩克組織”的圓桌會議,與來自華雷斯、錫那羅亞、奧希納加、提華納、馬薩特蘭、薩卡特卡斯、諾加利斯等“廣場”頭領達成協議,成立了墨西哥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販毒集團——瓜達拉哈拉販毒集團,米格爾·菲利克斯·加拉多也因此被稱為“現代販毒集團教父”。在DFS的保駕護航下,瓜達拉哈拉販毒集團迅速壯大,不久便成為了墨西哥最大的販毒集團。

與此同時,美國DEA在墨西哥的分部卻苦於人手不足和墨西哥官僚作風的拖延而在打擊毒品犯罪上困難重重。當時的墨西哥政府無論是底層警察還是高層官員都有腐敗現象,充當販毒集團保護傘的DFS更變成了毒販的“保鏢”,而美國政府資助墨西哥政府用於偵察大麻種植田的“空中滅毒”項目更變成了無稽之談。

土耳其、墨西哥,哥倫比亞,美國為什麼要在全球發動毒品戰爭?

但DEA探員恩裡克·卡馬雷納依然堅持不懈,最終在一名飛行員的協助下成功調查發現了墨西哥中部的屬於瓜達拉哈拉販毒集團頭目之一的拉斐爾的大麻種植田。DEA將調查結果送往墨西哥城政府,墨西哥軍方迅速出動450名士兵剿毀了當時墨西哥境內最大的大麻種植田(89公頃),價值約80億美元。

恩裡克·卡馬雷納此舉不僅激怒了瓜達拉哈拉販毒集團,也引起了與販毒集團有腐敗交易的高層官員的不安。1985年2月,卡馬雷納被腐敗的警察綁架送往毒販的老巢,卡馬雷納被嚴刑拷打審問並遭到了毒販的殘忍折磨,其中卡馬雷納的頭骨、顴骨、下頜、鼻樑都已骨折,生前還遭受過電擊、鑽孔(顱內釘入一顆十字螺絲)等酷刑,而且被注射了安非他命等化學藥物,以使其在遭受非人折磨時仍保持清醒,最後因鈍擊武器致死,囂張的毒販還將實施酷刑的過程錄像公開。一個月後,卡馬雷納的屍體在墨西哥米卻肯州的一個小鎮外被發現。

卡馬雷納被殺徹底激怒了美國,在美國的施壓下,墨西哥政府不得不先後逮捕了拉斐爾和馮塞卡,但米格爾依舊逍遙法外。在時任美國駐墨西哥大使和DEA駐墨西哥辦事處局長的努力下,美國政府決定親自派專案組成員和特種部隊前往墨西哥“剿匪”,在美國的重拳打擊下,瓜達拉哈拉販毒集團很快便瓦解了,而主要頭目米格爾和相關涉案人員也被抓獲歸案。美國不顧墨西哥政府的強烈抗議,直接將嫌犯“綁票”至美國受審,6名嫌犯最終全部獲刑(最高獲刑40年)。

然而,瓜達拉哈拉販毒集團的瓦解並沒有宣告墨西哥禁毒的勝利。相反,瓜達拉哈拉販毒集團的組織運營模式被越來越多的販毒者效仿,並且販毒集團與執法者的暴力衝突愈演愈烈,此後的毒品戰爭真正升級,而瓜達拉哈拉販毒集團的瓦解僅僅是個開始。

哥倫比亞、秘魯和玻利維亞

美國在80年代後也面臨了新的毒品問題——可卡因。與海洛因一樣,可卡因也是一種致幻性更強同時成癮性極大的硬性毒品,對人體的危害更大,也正因如此,可卡因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迅速在美國流行起來,成為美國政府新的打擊對象。

1982年,里根總統宣佈禁毒戰爭的打擊重點從亞洲的海洛因轉移到拉丁美洲的可卡因。可卡因在美國流通甚廣,以至於癮君子們因為可以方便地捲起美元來吸食可卡因,導致美國市面上流通的90%以上的美元都能檢測出可卡因。

而與傳統的大麻相比,可卡因的銷售利潤是其15倍之高, 體積卻只有大麻的60%,因而被更多毒販的選擇。而可卡因的生產、加工、運輸就不得不提到三個國家:哥倫比亞、秘魯和玻利維亞。

傳統的可卡因是以古柯葉為原料經加工提煉而成,而古柯葉的原產區有兩個:秘魯和玻利維亞,古柯葉產量分別居世界第一(年產量8萬噸)和第二(年產量5萬噸)。

秘魯早在印第安時代就有種植古柯葉的傳統,當地土著居民有咀嚼古柯葉的習慣,藉以提神和消除疲勞,人們喜愛咀嚼古柯葉,因為“這能給他們帶來力量和快樂”,古柯葉也被傳統印第安土著居民稱為“綠色黃金”。

土耳其、墨西哥,哥倫比亞,美國為什麼要在全球發動毒品戰爭?

此外,玻利維亞由於地理環境原因,不適宜種植其他經濟作物,當地百姓多以種植古柯為生。早在西班牙殖民時期,玻利維亞便有大規模種植古柯的種植園,古柯葉作為鎮痛藥和飲用茶的原料成為重要貿易物資。

此後,1855年,人們首次提純出古柯葉中的麻醉成分。1859年,化學家又精製出更高純度的物質,命名為可卡因,這種能提高中樞系統興奮性的物質是一種生物鹼——古柯鹼。

上世紀60年代直至70年代初,由秘魯和玻利維亞生產的古柯葉主要運往智利的製毒工廠加工成可卡因再轉銷美國。1973年,智利發生政變,智利將軍皮諾切特上臺後迅速搗毀了智利的製毒工廠,對抓到的毒販直接就地槍決。

智利的可卡因加工廠被摧毀後,可卡因的加工地逐漸轉移到了與秘魯和玻利維亞近鄰的哥倫比亞。1976年,原先靠走私香菸、家電和經營出租車公司發家的巴勃羅·埃斯科巴首先看到了可卡因的商機,在與從智利出逃的毒販的合作下,從秘魯和玻利維亞進口古柯葉,並在哥倫比亞建立可卡因加工作坊和實驗室進行加工提煉,再運往美國。

與此同時,毒梟也向農民發放古柯種子種植,哥倫比亞也逐漸成為了古柯葉的主要生產地之一(世界古柯葉第三大產區,年產量4萬噸)。

可卡因貿易帶來的暴利讓哥倫比亞的販毒集團迅速崛起,而哥倫比亞政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消極禁毒態度也為日後毒梟與政府的直接對抗埋下了隱患。

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哥倫比亞最大的兩個販毒集團——麥德林集團和卡利集團先後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可卡因販毒集體。

據估計,鼎盛時期的麥德林集團控制了美國80%的可卡因市場,主要銷往美國邁阿密。麥德林集團首領巴勃羅·埃斯科巴,最初是一名走私商人,上世紀70年代初靠走私香菸、家電、名酒等發家,併成立一個合法的出租車公司作為幌子,以方便其走私貿易。

但1973年由於智利發生軍事政變,上臺的皮諾切特將軍重拳打擊國內販毒貿易,使得原來在智利開設的絕大部分可卡因加工廠被摧毀,大量販毒人員被“軍事處刑”直接槍殺。殘餘的販毒人員逃往哥倫比亞,其中一名外號“蟑螂”的製毒人員找到埃斯科巴,並極力推銷自己的可卡因,還將其帶到位於秘魯的製毒加工廠參觀,希望與其合作。

其後埃斯科巴和表兄古斯塔沃與“蟑螂”合作,由“蟑螂”負責供貨,埃斯科巴和他的走私集團負責運輸和分銷。而與麥德林集團合作負責分銷可卡因的是一名美國人喬治·榮格,此人後來在美國建立了專業的可卡因銷售網絡,依靠從麥德林集團運輸的可卡因銷售成為了美國大毒梟,於1994被捕入獄,2014年假釋出獄。自此,埃斯科巴開始了他的販毒事業。

據不完全統計,埃斯科巴從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依靠販賣可卡因而坐擁接近300億美元的資產,曾被福布斯雜誌評為全球十大富豪第七名,名下豪宅、莊園超過96處,甚至擁有三架哥倫比亞空軍級別的私人飛機和接近四萬人的販毒集團,堪稱史上最富有的毒梟。

而他領導的麥德林集團也日漸壯大,主要頭目除巴勃羅外,還有他的表兄古斯塔沃、奧喬亞兄弟、卡洛斯·萊德爾和羅德里格斯·嘎查。其中奧喬亞三兄弟原先從事的是買賣養馬業,奧喬亞家族自上世紀20年代起便依靠畜牧業成為了哥倫比亞的大地主家族;而卡洛斯·萊德爾是哥德混血,是哥倫比亞最大的黑手黨頭目,精通飛行技術,是空運可卡因至美國的主要負責人;羅德里格斯·嘎查最早靠走私綠寶石發家,因殘暴對待競爭對手而聞名。

1920年11月,哥倫比亞政府首次頒佈法令,宣佈對非法買賣和擁有毒品者給予嚴厲制裁。這一法令經以後多年的補充修改,已被列入國家憲法。從1971年起,哥倫比亞政府便不斷加大對毒品走私的打擊力度,每年集中銷燬的毒品達5000公斤,然而這仍不能阻止哥倫比亞販毒集團的迅速崛起。

到了1978年,有媒體指出警方已無法控制毒品犯罪,當局已無法保證公民的個人生命財產安全。鑑於毒品犯罪日益猖獗,1979年哥倫比亞政府與美國政府簽署相互引渡條約,這令哥倫比亞的毒梟們坐立不安,因為一旦他們被引渡到美國受審,將完全無法逃脫法律的制裁。

哥倫比亞政府的這一決定也讓毒梟們掀起猛烈的反引渡運動,他們通過收買媒體、記者甚至賄賂國會議員和法官來增加反對的聲音,力阻哥倫比亞政府正式實行引渡條約。

與此同時,毒販們也越來越通過極端的暗殺、恐怖襲擊的方法讓哥倫比亞籠罩在恐怖的陰影中,迫使政府放棄引渡條約,他們還大量賄賂警官和政客,甚至收買當地老百姓為其放風和通風報信,僅麥德林就有超過90%的警察收受賄賂,這使得政府的禁毒行動困難重重。

據統計,自1984年到1993年,哥倫比亞死於毒品暴力的人數就超過了三萬。其中被麥德林集團殘忍殺害的人包括最早揭穿埃斯科巴毒販身份並調查其財產來源的前哥倫比亞司法部長羅德里格·拉臘、堅持引渡毒梟並致力於打擊毒品犯罪的總統候選人路易斯·卡洛斯·加蘭。

但哥政府也不甘示弱,為了打擊麥德林集團,哥倫比亞政府決定和美國政府合作,美國方面主要依靠DEA駐哥倫比亞辦事處的探員提供情報,並向哥倫比亞警方提供武器和人員培訓來幫助哥倫比亞政府。

1984年3月,在美國軍事顧問顧問的指揮下,5000名哥政府軍乘坐大力神運輸飛機直搗麥德林集團的老巢。在數十架美製F-16和阿帕奇直升飛機的空中支援下,打死150名毒販,俘虜了上千人。

但是,埃斯科巴的反擊也異常犀利。僅過1個月,哥倫比亞禁毒總指揮——司法部長拉臘被槍殺。5月,50多名毒販乾脆衝入哥倫比亞司法部大廈,試圖綁架正在開會的司法部、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和緝毒警察局的高級官員。400多名軍警奮力抵抗,雙方一度形成僵持局面。

隨後,300名攜帶地對地導彈的毒販前來增援。戰鬥一直持續到深夜,直到哥倫比亞國防軍加入戰鬥,毒販們才帶著5名法官和1名警察局長離去,留下34具警察和11名法官的屍體。

1989年,美國航天局動用最先進的“大鵬”偵察衛星和紅外熱像儀確定了麥德林集團的準確位置,哥倫比亞政府發動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緝毒行動:由美國訓練的200名特種隊員直接空降虎穴,國防軍精銳第14旅的數千名官兵左右兩側合圍,切斷陸地和海上逃亡路線,最後由50架F-16戰鬥機組成轟炸機群,對麥德林基地進行毀滅性轟炸,夷為平地。但是,埃斯科巴和他的手下還是奇蹟般地逃了出來,繼續跟政府軍糾纏。

土耳其、墨西哥,哥倫比亞,美國為什麼要在全球發動毒品戰爭?

1991年,哥倫比亞政府接受了埃斯科巴提出的3項招安條件:保證他的個人財產合法化;懲辦侵犯過毒販及其家屬人權的警察;建一座由正規部隊看守的專門監獄以確保他們的生命安全。

此後由於他害怕會被引渡到美國受審,他於1992年7月22日成功逃獄。1992年,哥倫比亞警方成立了一支特別行動組,目的是要追蹤、逮捕或殺死埃斯科巴。1993年12月2日,埃斯科巴終被軍方擊斃,其恐怖時代終於過去。

1993年,隨著麥德林販毒集團首領巴勃羅·埃斯科巴被軍方擊斃,麥德林集團就此覆滅。殘餘的麥德林地區的販毒團體或者重新聯合,或者轉而加入了哥倫比亞另外的兩個集團:卡利集團和北方卡特爾。

卡利集團在埃斯科巴死後迅速上位,不僅擴大了其紐約的販毒市場,還趁機奪取了麥德林集團的邁阿密市場,並開闢了歐洲和日本市場,成為新的哥倫比亞最大販毒集團。

卡利集團的首領有四位,人稱“卡利四教父”,分別是吉爾伯託·羅德里格斯·奧雷胡埃拉和米格爾·羅德里格斯·奧雷胡埃拉兄弟、巴丘·埃雷拉、柴培·聖克魯斯·隆多尼奧。其中吉爾伯託和米格爾是集團的主要管理者,他們表面上經營合法的連鎖藥店企業,暗地裡卻經營毒品走私集團。

哥哥吉爾伯託是卡利集團的“大腦”,負責制定經營策略和發號施令,得益於其制定的正確方針,卡利集團通過賄賂警察、政法界人士、新聞媒體等而與政商界人士搞好關係,使得卡利集團的發展之路頗為暢通。

此外,吉爾伯託精心設計了一套嚴密的安保系統,除了有專業的安保人員負責集團大佬的安保工作外,還將電話公司納入監控系統,安保人員可以時刻監聽、調用卡利集團手下、合作供應商和競爭對手的通話記錄,形成了嚴密的監控體系。

這不僅有效保護了其家人的安全,還將集團的內部矛盾可以扼殺在萌芽之中。吉爾伯託還將子女送往美國高等學府學習專業的管理和法律知識,其富有全局意識的遠見和謀略,讓他有了一個鮮明的外號——“棋手”。

弟弟米格爾是集團業務主管,主要負責管理集團賬務和賄賂警察、政府人員。米格爾雖然不善言辭,但總能想出匪夷所思的藏毒方法,比如將毒品藏在挖空的木材裡、氯氣罐裡、還有運輸冷凍蔬菜的輪船上。

此外,米格爾的兒子威廉·羅德里格斯·奧雷胡埃拉是他的安全副主管之一,米格爾還聘請了擁有工程師學位的豪爾赫·薩爾賽多作為卡利集團的安全主管。薩爾賽多後來背叛卡利集團,成為DEA線人,在扳倒卡利集團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巴丘·埃雷拉是卡利集團的分銷和安保負責人,主要負責確保毒品運輸相關事宜,同時代表卡利集團與其他販毒集團商談合作事宜。巴丘表面上侃侃而談,充滿紳士風度,但內心極為心狠手辣,對待仇家和競爭對手毫不留情。

據薩爾賽多回憶,巴丘曾下令讓手下用兩輛陸地巡洋艦對結怨已深的仇家進行“活人分屍”,足見其殘忍。此外,巴丘還是一個同性戀,並毫不掩飾自己的性取向。巴丘後來在羅德里格斯兄弟被捕後自首,但在監獄中被北方卡特爾集團的毒販槍殺身亡。

柴培·聖克魯斯·隆多尼奧主要負責美國市場尤其是紐約市場的可卡因生產加工和銷售。柴培擁有化學工程碩士學位,在紐約擁有多處製毒實驗室,對待紐約的競爭對手毫不手軟,經常直接帶著手下直接幹掉想要“篡位”的競爭者。

羅德里格斯兄弟被捕後,柴培也向哥倫比亞政府自首,但後來不滿獄中生活的單調無聊又賄賂獄警重新出獄,想要東山再起,但最終在1996年3月和其他毒販集團談判時被暗殺而橫屍街頭。

卡利販毒集團的精明之處在於其不同於過往麥德林集團極端暴力的恐怖暗殺方式,積極拉攏政界和法律界上層人士為他們的毒品貿易保駕護航。為此卡利集團甚至還與政府談判招安事宜,卡利集團將在6個月後宣佈不再參與販毒活動,頭目接受法律“象徵性”坐牢2~3年,政府保證其財產將合法化。與此同時,卡利集團還賄賂哥倫比亞國防部長費爾南多·博特羅,併為哥倫比亞總統埃內斯托·桑佩爾·皮薩諾競選“政治獻金”數百萬美元。

但儘管卡利集團的教父們機關算盡,也終無法逃脫法律的制裁。自首領吉爾伯託於1995年6月在家中被警方逮捕後,卡利集團與政府的和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政府礙於面子又不能釋放吉爾伯託。

臨時接替吉爾伯託的米格爾內心也不希望被招安,轉而繼續擴大毒品生產銷售,卡利集團也自此開始逐漸瓦解。扳倒卡利集團的關鍵人物豪爾赫·薩爾賽多原是卡利集團的安保主管,由於卡利集團不斷走向極端,其心境也逐漸發生變化,認清了販毒集團心狠手辣、殘忍專橫的本質,轉而開始聯絡DEA緝毒人員並提供重要情報,成為了重要證人。

與此同時,他仍繼續潛藏在販毒集團內部繼續做自己的安保工作,期間曾多次被米格爾等人懷疑,險些命喪毒梟手中。但薩爾賽多頂著巨大的壓力,最終配合DEA和哥倫比亞警方成功抓獲米格爾。現在,薩爾賽多由於加入了美國的證人保護計劃,其信息是完全保密的,目前秘密生活在美國境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