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善惡,家庭環境和個人本性哪個的影響大?

手機用戶50670255640


這是個沉重而艱難的問題。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惡魔。也就是說,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善與惡兩種對立的情感。除了先天,遺傳的精神疾病外,善與惡哪個比例更重,哪個更佔上風就跟家庭環境和父母的夫妻和睦,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是否通暢優良,父母與子女的情感有多親厚有著莫大的關係。一個夫妻關係和諧,彼此尊重和信任,懂得表達愛的父母養育的孩子,基本都具備比較寬容,溫和,懂得尊重和付出,意志堅定的優秀品質。因此,遇到一些衝突和攻擊時,他們能夠善意看待很多事物,會努力冷靜解決問題,而不會一點就爆,刻薄暴力相向。這種善意不是父母用語言教得出來的。它是一種自小潛移默化,被感知,認知,繼而形成的一種自然健康的心態。反之,充滿矛盾,缺乏溫暖和溝通,甚至充斥各種暴力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成年後,就會對社會,對人群充滿不信任,過度敏感,過度警戒,甚至具有攻擊性和毀壞性。比如,面對欺負自己的人,自信友善,有冷靜思考能力的人,可能採取既可以維護自己,也不至於鬧得特別難看的方法。而容易敏感,自卑,多疑,暴力的人面對同樣情況,就可能惡語反擊,甚至暴力相加。再比如,面對來自同事或者外界的一種稱讚和認可時,謙和、自信、穩定之人可能會不卑不亢,豁達,同樂之心態面對。而敏感,自卑,不通透的人就有可能過於激動,言辭不當,或沾沾自喜,甚至以此來廣發朋友圈,圖好評和心理滿足。所謂,越缺什麼就越曬什麼。而這也不能單單指責一個人的善與惡。個人相信,沒有一個人生下來就只具備惡。原生家庭的責任是最重要的因素。因為,父母的愛和溫暖的鼓勵是人生下來建立良好心態的最原始的基地。這是毋庸置疑的。放眼當前很多知名人士的一些撼事,無不牽扯來自父母之愛的殘缺和冷漠。只是,我們也不能因為糟糕透了的家庭環境,而讓自己繼續滋長狹隘,多疑,自卑,暴力的那一面。成年後,我們有能力分辨是非對錯,也有能力對抗自己曾經恐懼和排斥的東西。就算無法全部釋懷,至少,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變成有良知,有道德感,有教養,被人認可和喜歡的善戰勝惡的人。除非,長於惡,而又不願覺察,不願切斷與原生家庭的不幸的鏈條,自甘延續的人。我們大多數時候,只能先愛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快樂,更優秀,更自信,更強大。面對別人,我們也大多就是做到心存善意,無害人之心的程度。同時,我們也不得不保持自我保護型警戒,不多參與無關的人和事。畢竟,我們的善意不能建立在失去人身安全和尊嚴以及財產的基礎上。善與惡,本就一念之間。而造成那“一念”的卻是日積月累的家庭環境的“髒、亂、差”和自我放任。個人希望,每當產生沮喪,怨氣,怒氣,攻擊心的時候,不妨多看看嬰兒的臉,那樣純真,無暇,乾淨的眼睛和靈魂。一開始,我們每個人也都是那樣的天使般的嬰兒來著。個人看法。




粉色控的cherry


我覺得和家庭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做言行都會感染給孩子。比如我父母在我們姊妹很小的時候,家裡來了客人就要學會打招呼,熱情迎送,不失禮節。長大更注重人情世故,謙虛禮讓。

我家裡除了我還有一個弟弟一個妹妹,父親對弟弟管教更為嚴格,甚至苛刻。所以他犯錯經常捱打。弟弟小時候喜歡偷東西和家裡的錢。有一年春天弟弟的同學在家裡偷了150元錢,(那是80年代中期,150對農村家庭來說不是小數。)然後和弟弟還有另外3個同學一共5個孩子把這錢都買零食花光了。結果被他同學的媽媽發現找到我家,說那錢是準備插秧僱人用的,也是借的。要求每個孩子均攤30元錢賠給他家。他媽媽找上門時,剛好我父母不在家去地裡幹活了,我怕我爸知道會又是一頓暴打弟弟。然後找表哥借了30元給他同學的媽媽,並告訴她不要告訴我爸媽。然後這個錢是等春節時我和弟弟的壓歲錢湊夠了還給表哥的。

從此以後弟弟在沒惹過什麼禍,也沒有偷過家裡錢。現在弟弟是一家物業的管理人員。也算是不大不小的領導,生活和事業上都不錯。很受領導和同事的愛戴。多年以後他在一次酒後說,那時多虧了我姐(指的是我)幫他處理那件事,不然他有可能進監獄了。還有他進入社會一直記著我爸說過的一句話:順做人不論什麼時候都要行的正走的直!也是遵循著這句話才讓他事業上一直都很順利。

所以我說一個家庭教育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影響也是最大的。如果能及時止允,小之以情,動之以理,會讓人更能分清善惡。


白狼皇后


一個人的善惡與父母的遺傳影響最大。其次是後天的修養,包括自身所接觸的人道德品質有關,這就是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壞人學做賊。

一個善良的人,與高尚的品質和誠信密切相關,誠信的人受人歡迊,值得信任,值得交往。

例如,我的一個批發商老闆,一次在給我發貨時,由於他那段時間是批發旺季,忙碌中在打包裝車時少給我裝一件貨。貨運來了,我打開清點數量與質量是否與票據一致,我反覆清點都少一件貨,我即刻在微信上給老闆談,老闆承認貨運走了,是發現旁邊還有一樣己打包好的貨沒運走,他說也想不起是誰的就放在一邊,然後告訴我付款時就少付一件貨的錢。一個人做錯了事,能夠承認,這是做人做事的準責,知錯能改,才能迎來好的口碑。

再一次,是另一家批發商老闆給我發貨,貨到了,我像往常一樣要清點核實貨,盡然發現貨與票據不合,多給我裝了一提貨,我在微信上給老闆開玩笑:"發貨時是喝酒呀?還是想什麼哪?"。

"沒有呀!哪裡出錯了?"老闆回覆我。隨後我把多的那一提貨裡面的貨圖發過去,告訴老闆這是票據上沒有寫的貨。第二天,我付貨款給老闆就一併付了多餘的那一提貨錢。

做人,永遠不要想著誰佔誰的便宜,只有誠信才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立足之地。一個沒有誠信的人,想要立足與發展,那是不可能的。


草草19940404


一個人的善惡,應該是家庭,本性,以及社會環境三方面的因素。家庭的影響會大一點,其次是人的本性之惡和環境薰陶。

在這裡我有個見證,我奶奶是個非常善良並且樂善好施。雖然當時很窮,因為我爺爺30多歲就去世,當時是民國社會動亂之際,我奶奶帶著我伯,我兩個姑姑,我父親,和我叔父。當時真可喟是上無片瓦,下無立針之地。我伯伯最大當時八歲,雖然我奶奶受盡千難萬苦,但心底非常善良,常常幫助比自己還窮的人,基於奶奶的善良,我家後來做撈紙生意,做的非常大,供不應求,那時沒有任何交通工具,賣多少紙都是父親擔擔跋山涉水給人送,一次我父親賣完紙已經走了三十多里,發現人家多給了錢,當時是寒冬臘月,我父親就冒著刺骨寒風蹚過一條非常寬的刺骨冰水把錢給人家送回去,因此,後來人家也給予我家生意上的最大的幫助。

有句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行善人永遠吃不了虧,而做惡人一定要受報應。


伊甸之愛


回答這個問題,我先講兩個事例。我有一個發小,他小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後來父親又給他找了個繼母。

因為他,他的繼母總和父親吵架。原來他很活潑,可愛。

後來他也不願意吱聲,也很少和同齡人接觸。

後來聽說他出事了,是殺了人,究竟什麼原因,誰也不知道,反正他被判了死刑。

同樣我的另一個發小,他的父母雖然是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他們的家庭非常和睦,父親和兒子就當兄弟一樣交流,有什麼困難家裡人共同克服,從來沒有聽到他們家裡傳出打架的聲音。

後來他的兄弟姐妹都分別考上了大學,都有了一個很好的工作,我的發小還當上了領導。

兩位老人,正在安享幸福的晚年。

所以環境造就人,善惡是從一點一滴所養成的


手機用戶瑞祥


我個人覺得家庭環境影響比較重要!

家庭是避風港灣,家庭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但是我能理解的家庭就是狹義上,就是家有親人!家人是你的第一任老師!《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在我的理解是對的!因為後天的因素影響很大的!就拿我身邊的的人來說!是前幾天發生的事!

在前幾天我在買橘子!我買完想回去!結果我侄子拿錢過來買香蕉!結果稱好了!開始付錢了!然後就回家!我和賣東西的人說好價格我也回去了!也沒發現什麼!也就沒在意!過了會他跑著出來了!去找賣給東西給他的那個人!我第一印象是他的東西壞了還是少稱了!也就注意了下!

過了會他回來了!我就問了他剛才的事是咋了!他給我一一說了!原來賣東西的人找錢找多了!他拿了20結果拿了19回家!還白白的落了幾斤香蕉在身上!他覺得不好就拿錢回去給他了!結果他得到的獎勵是兩個蘋果和環村遊!

從這件事上說明家庭環境影響會大一些!


每天自己的傻事


家庭環境的影響大一些。因為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孩子。我的一個叔叔在奶奶年紀大了,得了重病臥床不起時,竟然不讓奶奶去他家。(奶奶的窯洞搬遷時,給算了錢,分給叔叔們,就和叔叔一起過),不聞不問,奶奶氣得號啕大哭,沒想到自己辛辛苦苦,養活孩子,看孫子,最後確被自己的親兒子嫌棄,不到一個月,奶奶去世了。現在叔叔的兒子對叔叔也是不理不睬,有時還動粗,叔叔一直在我面前說孩子不孝順。豈不知孩子本事善良的,是你給孩子樹了壞的榜樣,才導致孩子今天這樣,你說我說的對嗎?


80後大齡寶媽


我個人看法,一個人的善惡,對家庭的環境影響最大,我從董事看到了我的父親,他每月的薪水都要拿出一部分往爺爺奶奶那裡寄,在街上走路,看見乞討的人都要施捨一塊兩塊錢給他們,他的行為影響了他的子女在這善良的環境中成長,正因為這樣,他的子女們長大都特別孝順父母,都懷有一顆善良的心和感恩的心。


劉姥姥的Vlog


我個人覺得如果不是那種絕對的大善大惡的家庭環境,就以普通人的善惡區分來說,應該是各佔50%。不然何來出汙泥而不染這一說法。舉個例子來說,例如有的孩子從小生活在父母整天沉醉於打麻將賭博,或是整天吵吵鬧鬧,或是家庭暴力的環境當中。有的孩子可能就會受影響,從小都跟一些不良的少年結交,從而不務正道,甚至可能走上犯罪道路,可能對後輩孩子的教育也會淪入此惡性循環中;有的孩子呢,可能家庭環境正因如此,他從小就會立志想要脫離這種原生家庭,從此發憤圖強,用優異的學習成績尋求早日自立以能擺脫這樣的生活環境,而且發誓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再次經歷自己兒時的過往;再比如有些子女多的家庭,生活在同樣的環境中,父母也是一樣的對待,一樣的付出,年齡有相差可能你會說不好對比,經歷的時代不同,但是有一些雙胞胎,那就更接近同樣的生活模式了。如果仔細觀察,你往往會發現兩個孩子的思想竟然大相徑庭,可能在同一個班學習,一個是學霸,一個就是學渣,而且個人的特長及興趣愛好完全不同,個性與性格也完全不同,不敢說以後的路,誰會走得更好,但是根據他們各人的經歷和際遇,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方向。所以個人看來普通家庭裡的善惡,不是由單方面所決定會否受到影響的。就算是大奸大惡或是大善大慈的家庭,對孩子來說,應該都是有某個特殊事例的介入在孩子的心靈當中烙有深遠的印記,才會導致對孩子有所影響,否則何來“有天生的惡人一說”。



生如夏花般如此絢爛


一個人的善惡,家庭環境影響大。記得有句話:父母是一個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個人從呱呱落地開始,直至邁入黃土,也脫離不了家庭。個人認為從孩子二歲至十八歲,家庭對其的影響非常之大。小孩子二歲多就有了個人意識,比如餓了會哭,高興會笑,喜好等等。一個人到了十幾歲這時候基本的世界觀、價值觀也已形成。北方有句話:三歲看老。

相信大家尤其對小時候的某些事情,幾十年,甚至一生都不會忘記,善惡是從小形成的。舉個簡單例子:三歲小朋友見到別人有吃的就去搶,這時候大人要讓他明白搶別人是不對的,不管你餓還是不餓,長此以往就會形成所謂的是非觀。如果大人不說,而且每次都把搶到的食物吃了,在他看來搶就是對的。所謂小時偷針,長大偷金,就是這個道理。

一個人的善惡家庭環境影響大,個人本性也是由於家庭影響逐漸形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