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公婆喂饭宫蓓蓓把儿子训哭,“隔辈亲”成为两代人分歧的焦点

这两天,《安家》中宫蓓蓓和公婆的矛盾以及与丈夫的分歧,让很多人看得揪心,不少人有感同身受的感觉。

妇产科医生宫蓓蓓回到家,看到公公正在给五岁多的儿子喂饭,儿子边吃还要边看动画片,如果不让看就不吃饭。

宫蓓蓓跟公婆说,这么大的孩子了,应该让他自己吃饭。

但公婆有自己的理由,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喂饭孩子怎么会吃饱,不是他们喂孩子怎么会长得结实,况且小区里的孩子都是这么喂饭的,大家不都是这么喂大的吗?

宫蓓蓓想解释孩子饿了他自然就吃了,但没有一个人听她的。

宫蓓蓓一肚子的教育理论,在公婆这全都用不上,只好朝着孩子发威,把孩子训哭,结果惹来了全家人的敌对。

丈夫说她添乱,公公赶他们出门,宫蓓蓓欲哭无泪。

因公婆喂饭宫蓓蓓把儿子训哭,“隔辈亲”成为两代人分歧的焦点

这样的情景是不是很熟悉,特别是老人帮着带孩子的家庭。

孩子犯了错,父母想教育,孩子飞快地跑到爷爷奶奶身后躲起来;

爸爸想教育孩子,爷爷喊,你敢动我孙子一下试试!

妈妈想给孩子讲道理,奶奶说,他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长大了自然就懂了。

夹在中间的父母,想教育又不能教育,不教育又干着急,左右为难。

年轻的父母就不明白了,小时候他们的父母教育他们的时候,那也是严父严母,等他们当了爷爷奶奶,为什么突然就像变了一个人,拿着孙子当宝贝,说也说不得,动也动不得。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隔辈亲”。

为什么年轻时对子女严厉的父母,到了自己孙子女这里,就变得慈眉善目,甚至没有是非,没有善恶,只有孩子是不是喜欢,孩子是不是可以不哭?造成“隔辈亲”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寻找价值感。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特别是退休之后,自我价值感逐渐降低,被需要的感觉也会逐渐减少。在家里,子女长大成人,自己的权威不在,这个时候,从孙辈身上获得价值感就成为了一种内在需求。只要孩子需要,他们能够满足,两代人各取所需,形成了表面上其乐融融的局面。

二、无责任压力。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为了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他们倾尽全力,看着孩子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他们想着尽力帮助孩子纠正,目的就是为了孩子成才。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没有这个责任,他们已经把自己的孩子养大成人,成家立业,自己的教育任务也就完成了。而到了孙辈这里,孩子是否成才,在他们这里已经不重要了,他们更关注的是孩子的当下,不是孩子的未来。只要孩子现在好,让他们做什么都可以。

三、寻找情感慰藉。随着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父母跟孩子的感情也慢慢发生变化,那种随时在一起并被需要的感觉慢慢消失,孩子越走越远,这个时候,孙辈就成了新的情感替代。孩子天真活泼,让老人的老年生活增添了无数的乐趣,也让他们看到新的希望,感受到新的活力,他们把自己的倾注到孙辈身上,也就完全可以理解。

因公婆喂饭宫蓓蓓把儿子训哭,“隔辈亲”成为两代人分歧的焦点

“隔辈亲”是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如果家里的老人比较强势,就会严重干扰子女对孩子的教育,严重的还可能因为教育问题矛盾重重、反目成仇,好心帮忙反倒变成坏事。

宫蓓蓓遇到的问题也是我们大多数需要老人帮忙照看孩子的家庭面临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不是朝着孩子发火,而是首先解决思想问题。

曾看过一个故事,一对老夫妇的儿子去了国外,娶了个外国媳妇,老夫妇想去帮忙看孩子,但被儿子儿媳婉拒了。

他们去探亲的时候,儿子提前跟他们打了招呼,他们那的习惯,父母是教育孩子的主体,儿媳管教孩子的时候,他们最好不要插手。

虽然提前打了招呼,但当他们看到孙子因为犯错被关禁闭,一直哭了很长时间的时候,还是不顾儿子的颜色忍不住要插手,结果被儿媳直接拒绝了。

由此可见,要解决教育孩子的矛盾,最重要的就是要提前定规矩,爷爷奶奶可以管生活,事无巨细,孩子的父母可以不过多插手,而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权力要还给孩子的父母,老人尽量不要插手。

当然,有的老人能够接受,有的无法接受,这就需要当儿子的去沟通,尽量让老人心平气和的接受。

一旦有了规矩,以后的矛盾也就少的多。

因公婆喂饭宫蓓蓓把儿子训哭,“隔辈亲”成为两代人分歧的焦点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的那个男人起着重要的作用,他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决定着一个家的温度。

像龚蓓蓓的丈夫刘斯礼,自认为努力加班赚钱就为家庭尽到了全部的义务,孩子由妻子和老人照顾,这么照顾的,怎么管教的,跟他都没有关系。

如果遇到这样的老公,作为妻子就成了孤家寡人,日子就会很难过。

所以,隔辈亲并不是坏事,关键在于怎样去做,让隔辈亲成为一种助力,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亲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