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房似錦”式家庭背後,都至少有兩個可憐的孩子

一個女孩子,在外人眼裡,作風強硬,業績突出,靠著個人的努力和永不服輸的精神做到了職場精英。

這樣的人,本應該生活富裕,吃穿不愁。

然而,她租著誰也不願意租的出過人命的“兇房”,全身上下的行頭沒有一件是名牌,吃穿都要精打細算,這與她精英的身份一點不符。

只因她掙的錢都填補了家裡,家裡有一個永遠都在催著她要錢的親媽。

她是家裡的老四,上面有三個姐姐,下面有一個弟弟。

出生的那一刻,母親見又是個女孩子,要把她扔到井裡,虧了爺爺的阻攔,她才艱難的活了下來。

每一個“房似錦”式家庭背後,都至少有兩個可憐的孩子

從小,她就不受全家人的待見,雖然學習很努力,成績很優秀,但依然遭到了姐姐們的排擠和媽媽的反對,被迫輟學。

等她通過努力,有了賺錢的能力,媽媽又把她當成了搖錢樹,讓她供弟弟上學,給弟弟買房。

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儼然另一個版本的“樊勝美”。

這是最近熱播的《安家》,這個女孩子叫房似錦(孫儷飾演),她以前的名字叫“房四井”,只因差點被扔到井裡淹死,由此而得名。

看這部劇的時候,我腦中閃出一個念頭:其實,可憐的又豈止是樊勝美、房似錦這樣從小缺愛的女孩子,那個從小被偏愛的孩子,更是個可憐人。

“房似錦”式缺愛的孩子,傾盡所有都是為了得到愛

樊勝美、房似錦代表了一部分女孩子,這樣的女孩子一般出生在多子女家庭,家庭有重男輕女的思想,他們生為女孩就成了原罪。

在父母的眼裡,她們成了多餘的人,嫁出去的女兒如同潑出去的水,女兒終究不是自己家的人。

這樣的女孩子,小時候很少能得到父母的關愛,即使得到,也遠遠少於家裡那個被父母疼愛的孩子。

因為得不到愛,無法從父母那裡得到生存的保障,她們只能靠自己,她們學習上努力,工作上賣力,一則為了討得父母的歡心,二則希望改變自己的命運。

等她們有能力賺錢的時候,父母就開始要求她們反哺家庭,特別是補貼家裡另一個孩子。

每一個“房似錦”式家庭背後,都至少有兩個可憐的孩子

這些女孩子,心甘情願自己吃糠咽菜,維持最低的生活標準,把大部分的收入補貼了家裡。

可能有時候,她們想過這樣不公平,但她們無法阻擋來自家庭的壓力,甚至滿足於這種被需要的感覺。

通過這種付出,她們終於感受到父母對自己青睞,她們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取父母的愛。

這樣的女孩子,如果無法走出家庭的束縛,一生都難以得到想要的幸福。

除非她們能夠走出這樣的怪圈,真正活出自我。

“房似錦哥哥”式被偏愛的孩子,從小就被折斷了飛翔的翅膀

樊勝美、房似錦因為從小缺愛而讓人同情和可憐,而她們供養的家裡的另外一個孩子,未必是幸福的。

樊勝美的哥哥,因為從小被父母偏愛,有人處處為他遮風擋雨,讓他以為世界永遠如此美好。

在這樣的溫室中長大,他沒有什麼進取心,沒有什麼技能,更沒有什麼責任心,只知索取,不知感恩和回報。

等成家後,依然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技能來養活一家老小,他靠壓榨父母和妹妹來生活,一旦雙親去世,妹妹撒手不管,他就成了一個一無是處的廢物。

房似錦的弟弟,依然是一個沒有經歷過風雨的孩子,靠著姐姐支撐自己的生活,明明白白說自己沒本事,養不了家。

這樣的孩子,小時候是沒有經過什麼風浪,整天被愛包圍,但這樣的“愛”也讓他失去了成長的機會,失去了獲取自由搏殺的能力。

長大後,沒有生存的能力,更找不到生活的意義,他才成了一個徹徹底底的可憐人。


每一個“房似錦”式家庭背後,都至少有兩個可憐的孩子

一個用悲慘的十幾年換來幾十年的自由搏殺,一個用幸福的十幾年換來幾十年的渾渾噩噩,哪一個更可憐?

當然,並不是每一個不被善待的孩子都能長成蘇明玉、樊勝美和房似錦,她們也有可能在惡劣的環境下自暴自棄,一輩子生活不如意。

也並不是每一個被偏愛的孩子都長成了樊勝美的哥哥,也有可能他們一路順順遂遂。

只是從大概率上講,那個缺愛的孩子更容易獲得獨立生存的能力,而那個被偏愛的孩子也更容易喪失自尊自立的能力。

這樣的例子看多了,也給二胎父母敲響了警鐘。

為人父母,既然飽受懷胎十月和生產的痛苦,又千辛萬苦地把孩子養大,那就認認真真地對待每一個孩子。

即使真有重男輕女的思想,也應該是對家裡的那個男孩子嚴加管教,我想男孩子要窮養,女孩子要富養,更是這個道理,男孩子管教嚴格一些,將來他才能獨自撐起一片天。

小時候不捨得讓他吃苦的孩子,縱然享受了十幾年的安逸生活,但剩下更長的時間要靠他自己走,父母終究有老的那一天,留下那個孩子怎麼辦?

如此看來,格外偏愛某個孩子的父母,才是最自私的父母,他們只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心理需求,完全沒有考慮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到頭來,害了每一個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