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咪發病率可達100%的傳染病——“貓鼻支”的研究和防治

貓咪發病率可達100%的傳染病——“貓鼻支”的研究和防治

導語

貓傳染性鼻氣管炎(簡稱“貓鼻支”)是由貓皰疹病毒1型(FHV-1)引起的一種以上呼吸道感染為主要症狀的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

臨床以角膜結膜炎、上呼吸道感染和流產為特徵,但以上呼吸道症狀為主。主要感染貓科動物,發病率很高,可達100%,但病死率在不同年齡的貓上差異很大,成年貓一般不引起死亡,但幼仔貓的死亡率可達50%。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令很多鏟屎官談之色變的“貓鼻支”。


流行病學

貓咪發病率可達100%的傳染病——“貓鼻支”的研究和防治

(1)貓是本病的自然宿主,其它的貓科動物也可以感染,也有從犬中分離到貓皰疹病毒I型的報道。

(2)成年和幼貓均易感,4~6周齡因母源抗體水平下降易感。

(3)病貓是主要傳染源。

  • 病毒在鼻、咽喉、氣管和支氣管以及舌、結膜等的上皮細胞內增殖並經鼻、眼、咽等的分泌物排出。
  • 急性感染貓由其唾液和淚液大量散毒可達數週。
  • 持續帶毒貓無明顯症狀,呈應激性間歇性小量散毒。

(4)貓鼻支像很多皰疹病毒那樣,具有潛伏感染的性質。

(5)傳播途徑:

  • 直接接觸
  • 通過含病毒的飛沫傳播。
  • 通過易感貓的口、鼻直接接觸傳播。
  • 懷孕貓感染直接傳染給胎兒。
  • 發情期可因交配感染。

自然康復或人工接種過的貓也能長期帶毒和排毒,成為危險的傳染源。群居貓感染普遍發病較重。


臨床症狀

潛伏期短

本病潛伏期約2~5天,取決於貓的年齡、免疫狀況、品種和其他末知因素。

侷限性

病毒在病貓的鼻腔、咽喉、氣管、結膜和舌的上皮細胞內繁殖,並隨其分泌物排到體外。因此貓鼻支感染多侷限於眼、口、上呼吸道等淺表組織。

傳播迅速

本病傳播迅速,常突然發病。


可能臨床症狀

亞臨床表現:

體溫正常或僅有輕微發熱,無其他症狀。

明顯發病:

初期:症狀與感冒相似,打噴嚏、流鼻涕、咳嗽和流眼淚,食慾差,精神差。

貓咪發病率可達100%的傳染病——“貓鼻支”的研究和防治

中期:眼結膜紅腫,發燒,食慾下降,呼吸急促,眼睛、鼻腔出現膿性分泌物。

後期:鼻黏膜充血,鼻涕帶血,食慾廢絕,消瘦明顯,口腔和舌頭出現潰瘍。嚴重時會導致眼睛結膜穿孔、失明,貓咪虛脫、甚至死亡。

併發症狀: 卡他性鼻炎和結膜炎,鼻液和眼淚初期透明,嚴重後為粘液膿性。

分泌物刺激導致的眼、鼻周被毛脫落。

舌及口腔上壁潰瘍的貓因劇痛導致過度流涎。


由於貓的免疫力不同,治癒時間長短不一,一般數週內控制和恢復,臨床症狀約一週後出現緩和並痊癒。一部分貓轉為慢性,出現咳嗽、鼻竇炎、呼吸困難等症狀。

急性感染的貓咪治癒後大部分轉為慢性帶毒者,再次感染時表現為間歇性角膜結膜炎或輕微鼻炎。慢性帶毒者一般不表現症狀,較難鑑別:

個別病貓可發生病毒血症,導致全身組織感染。

生殖系統感染時,可致陰道炎和子宮頸炎,短期不孕。

孕貓感染時,缺乏典型上呼吸道症狀,可造成死胎或流產,即使順利生產,幼仔極易死亡。


診斷

貓咪發病率可達100%的傳染病——“貓鼻支”的研究和防治

病毒分離

這是最準確可靠的診斷方法,病毒能在病貓鼻咽部黏膜和結膜持續存在30天以上,可檢測鼻咽部和結膜拭子。出現症狀9天后肝、肺、脾、腎等實質臟器內也能檢出病毒。

血清學診斷

對結膜、鼻黏膜刮片或活檢組織片進行組織學或免疫熒光檢測,可發現典型的核內皰疹病毒包涵體確診。

分子生物學診斷

也可應用PCR檢測急性和慢性感染。


防治

抗病毒 注射貓用干擾素,對有眼部疾病的患貓可以應用阿昔洛韋或是利巴韋林眼藥水;對有上呼吸道症狀的病貓可以採用霧化治療。

抗菌消炎

發生貓鼻支的貓咪往往會繼發細菌感染,在治療的過程中應使用抗菌藥,如阿莫西林、頭孢曲松鈉等。

貓咪發病率可達100%的傳染病——“貓鼻支”的研究和防治

對症治療 對不能飲食的貓及時靜脈補液以維持水代謝平衡,給病貓提供易食食物。厭食3天以上的貓咪,應強迫進食,給予營養支持。補充賴氨酸,缺乏賴氨酸時容易降低機體對皰疹病毒的抵抗力。

此外,對於患病動物尤其是幼貓要注意保暖。

預防

合理飼養管理、定期消毒,做好病貓的隔離和徹底消毒工作。

貓鼻支的預防主要採用注射疫苗方法,臨床上最常用的疫苗是貓三聯苗,可以同時預防貓瘟、貓鼻支氣管炎和貓杯狀病毒病。進行免疫的貓首年防疫應當注射三次,以後可每年注射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