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沒在石漫灘的百年古寨(上)


淹沒在石漫灘的百年古寨(上)


接官廳原是舞鋼市的一個村寨,在石漫灘水庫蓄水之前,接官廳位於劉山之南,臨水而建,這裡依山傍水,風景宜人。接官廳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是舞陽縣通往南陽府的咽喉重地,凡是兩地迎接赴任、視察和路過的官員,多在此留駐,等候知縣來迎接,故該地被命名為接官廳。


淹沒在石漫灘的百年古寨(上)


接官廳東西、南北各一里多長,東西大街十丈多寬,一街兩行建有很多高門臺瓦門樓,並且店鋪相連,雜貨、糧行、油坊、飯鋪、旅館、藥鋪生意興隆,街上每天行人不斷。接官廳居民三百多戶,一千多口人,成為當時舞陽城南要鎮。


淹沒在石漫灘的百年古寨(上)


接官廳的位置位於寺坡南邊,距石漫灘水庫北岸約二百米,離東邊龍舟競賽基地約三百米的地方。清代同治年間,土匪騷亂、民不聊生,舞陽縣知縣王元緒主持築寨自衛。王元緒命當地秀才劉清瑞負責築寨。當時,為防止土匪燒殺,群眾築寨熱情很高,一年多時間即同治六年(1867年),即在這裡建成村寨,取名“接官廳”。為歌頌王元緒的功德,在東西寨門上各嵌一橫石,橫石上刻“甘棠寨”三個大字和“同治六年”四個小字。“甘棠”取自詩經“蔽芾甘棠,勿剪勿伐”。知縣王元緒看後連稱“愧當、愧當”,心裡卻非常高興,賜給接官廳土炮二門,每門重逾千斤,口徑六寸,可射十餘里。在當時,其他村寨尚無。


淹沒在石漫灘的百年古寨(上)


由於“廳”和“亭”同音,後來有人把此地稱作“接官亭”,實為謬誤,因為接官廳西寨門外有一關帝廟。關帝廟山門西牆有一石碑,上面刻有接官廳的由來,接官廳的“廳”即大廳的“廳”。在接官廳受到迎接的官員不知有多少,其中還不乏大官。


淹沒在石漫灘的百年古寨(上)


清朝末年,舞陽縣知縣到接官廳迎接一位大官。這位大官從南陽府來,路過接官廳。大官坐在轎裡,前邊四面大鑼、十杆三角形旗幟、一把紅色大圓傘開道,後邊十多杆旗幟壓陣。知縣跪在轎前迎接,大轎沒停。知縣又趕到隊伍前邊跪下,大轎還是沒停。連跪三次,隊伍已走出接官廳。當地百姓都不清楚這大官姓甚名誰,因何這等威風。


淹沒在石漫灘的百年古寨(上)

1938年6月16日,時任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的馮玉祥將軍,從信陽、沁陽來舞陽縣視察抗日軍事工事,路過接官廳。馮將軍坐兩人抬的竹轎,走到村南下轎,與前來迎接的舞陽縣縣長和村民一一握手。午飯後,在接官廳召開群眾大會,馮將軍身著戎裝,站在高門臺上,宣傳抗日道理,鼓勵有力出力,有錢出錢,同心協力,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去。村民大受感動,會後有不少青年人報名參軍。

淹沒在石漫灘的百年古寨(上)

1950年12月,新中國成立後,河南省治淮指揮部第四測量隊三十多人來到舞鋼市滾河測量,在接官廳居住辦公。1951年4月,石漫灘水庫開工,水利部部長傅作義、副部長李葆華、中央治淮視察團團長邵力子、河南省省長吳芝圃、國際記者團等先後來工地視察,都曾到過接官廳。






分享到:


相關文章: